议题式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育人功能的实践路径探析
贾淑英
包头市第五十一中学 041010
摘要:议题式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思辨能力,促进其道德素养与法治意识的提升。通过设置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议题,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讨、分析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社会责任感。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多样化的议题,采用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加强课堂互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育人目标的有效落实。
关键词:议题式教学 道德与法治 思辨能力 法治意识 育人功能
引言:
在当今教育环境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日益暴露出其局限性,特别是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与法治意识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议题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通过引导学生围绕真实、具体的社会议题进行讨论,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促使其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这种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思维的深度,有助于在课堂上营造出更加生动、互动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议题式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理论基础与应用价值
议题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通过提出具有争议性或现实意义的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在课堂上营造一个互动式的学习环境,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尤其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议题式教学能够让学生主动思考道德和法律问题的社会背景,增强他们对社会现象的认知和反思能力。
议题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通过与他人产生互动以及对信息的深度加工来构建自己的理解。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议题式教学正好契合了这一理论,通过具体的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感,使他们在讨论和辩论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观点。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道德与法治问题,不仅理解理论,更能应用到实践中去。议题式教学还强调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这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尤为重要,因为该课程内容涉及社会、法律和伦理的交织,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独立性和判断能力。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议题式教学为《道德与法治》课堂带来了显著的教学价值。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法治教育往往给人一种枯燥的印象,而议题式教学通过设置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议题,如“如何看待网络暴力?”或“青少年犯罪的法律责任”,使学生能够从身边的案例出发,参与到讨论中来,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议题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在面对具体问题时,学生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评估不同的观点和立场,从而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议题式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
二、议题设计与课堂实施策略:提升学生思辨能力与法治意识
议题设计是议题式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合理的议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其深入思考。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议题的选择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社会热点问题,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投入感。例如,可以选取“网络隐私与个人信息保护”、“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责任”等现实性较强、学生易于感知的议题。这些议题不仅能够引发学生对道德与法律的关注,还能促进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
在议题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课堂实施策略的核心在于如何通过互动和讨论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更深层次。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辩论赛等形式,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自由表达观点,互相辩论,加深他们对议题的理解与思考。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与反思,而不仅仅是接受单一答案,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师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还应注重多元评价方式的运用,以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法治意识的提升。除了传统的笔试和布置作业,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发言质量以及小组合作成果进行评价,这样能够激励学生在讨论中积极发言,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清晰度。通过议题式教学,学生不仅能在知识上有所收获,还能在实践中增强法治观念,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三、议题式教学实践中的挑战与改进路径
尽管议题式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具有显著的优势,但在实践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管理能力是实施议题式教学的关键。由于许多教师通常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足够的经验和方法来设计和引导议题式教学,进而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参与度不高。
学生在参与议题式讨论时,可能会出现思维表面化或偏向情感化的情况。部分学生缺乏足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往往停留在情绪化的表达,而未能深入思考道德与法律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此外,由于课堂上讨论的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争议性,一些学生可能会受到情绪的影响,无法保持理性讨论,甚至可能出现偏激或极端的观点。
针对这些挑战,改进路径可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教师应当加强议题设计的前期准备,精心挑选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有争议性的议题,并设计好引导问题,确保议题的多维性与深度。通过前期的细致准备,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避免讨论陷入单一观点。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理性表达能力。
结语:
议题式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法治意识。然而,实践中仍面临教师准备不足、学生思维深度不够等挑战。通过精心设计议题、注重课堂引导与情感管理,以及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克服这些问题,促进议题式教学的深入实施。未来,应继续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议题设置和教学方法,不断优化教学策略,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法治观念的公民奠定坚实基础。议题式教学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沈勇华.议题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基础教育论坛,2025(04):71-73.
[2]王丹青.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施议题式教学策略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2025(04):21-23.
[3]杨瑾.议题式教学在农村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践与思考——以《共圆中国梦》为例[J].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24(09):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