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思政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路径研究

作者

司明月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小协镇中心小学 271221

摘要:思政教育对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大意义。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思政教育如何有效渗透已成为当下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本文探讨思政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途径,借助深入挖掘并整合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转变教师角色等办法,实现语文教学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给学生全面发展给予有力支撑。

关键词:思政教育;小学语文;教育渗透;教学策略

引言

本文围绕思政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里的渗透路径展开探讨。文章提出了挖掘并整合教材内容、创新且应用教学方法、转变及提升教师角色等策略,目的在于达成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经由案例分析,以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当作例子,具体阐述了思政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进程。

一、小学语文课堂中思政教育渗透的策略

(一)教材内容的深度挖掘与整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依照“大思政”理念来指引自己,认真剖析教材。一方面,要对课文主题展开挖掘,不能只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是从思想内涵的角度着手,比如从课文里的人物事迹、情感表达等方面,找出其中含有的家国情怀、奉献精神、道德品质等思政元素,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之际,受到思想的熏陶。另一方面,教师可依据思政主题对教材内容给予整合,把分散于不同单元、不同册次中有着相似思政主题的课文串联起来,构建“思政主题单元”,借助这样的做法,引导学生进行跨文本对比阅读,使他们可以系统地理解不同时代、不同情境下的思政内涵,感受其传承与发展,实现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应用

传统讲授模式用于思政教育时存在一些局限性,要积极采用创新教学方法。情境化教学可创设和课文相关的真实或者模拟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深入理解课文里的思政内容,提高情感体验。体验式教学鼓励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感悟思政道理,达成知行合一。项目式学习以具体项目为驱动,让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期间,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强化思政认知[1]。运用多媒体技术可把抽象的思政知识转化成直观、生动的图像、音频、视频等形式,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与吸引力,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课堂所学和现实生活紧密关联,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思政知识的理解,提升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全方位提高学生的思政素养。

(三)教师角色的转变与提升

教师需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价值引领者”。其一教师自身地强化思政素养的提升,踊跃参与“语文 + 思政”跨学科教研活动,深入研习教育教学理论以及思政相关的经典著作,持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思政理论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擅长运用“无痕引导”的方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像课文讲解、作业批改、课堂互动等进程中,巧妙地融入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非进行生硬的说教。构建“师生共学”模式,与学生一同探讨课文中的思政问题,分享彼此的见解和感悟,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凭借言传身教,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品质去影响学生。

二、思政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案例分析—以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

(一)具体教学案例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描绘自然景观的课文,教师围绕“感受自然之美,树立生态保护意识”这一核心来设计教学活动。在课程开始之前,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小兴安岭四季实景的航拍视频,其中包含层林尽染的秋景以及银装素裹的冬貌等画面,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仔细精读那些描写树木、动物、溪流的语句,比如“一根根原木顺着流水向前流淌,好似一支舰队在行进”,让学生体会作者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在课程结束之后,教师布置实践任务,要求学生绘制“家乡的自然角落”手账,记录身边的花草树木以及生态现象。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注重聚焦语言文字方面的训练,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情境创设、文本解读以及实践等环节之中,达成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

(二)思政教育渗透策略的实施过程

教材挖掘与整合方面,把课文和同单元的《金色的草地》联系起来,构建起一个关于“自然与生命”的思政主题单元,比较两篇课文里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加深对生态的认识。创新教学方法时,采用情境体验法,模拟“小兴安岭生态考察队”的角色,凭借分季节进行角色扮演,比如“护林员讲述伐木历史”“动物观察员记录生物链”等,让学生在沉浸式对话中明白资源保护的意义,利用多媒体展示森林过度砍伐后的对比图片,凭借视觉冲击引发对生态平衡的思考。教师角色转变上,教师以“生态导览员”的身份引导讨论,提问“要是小兴安岭的树木没了,哪些动物会受到影响?”以此激发学生主动剖析,在批改作业时,对记录家乡环境变化的手账给出个性化评语,强化“从身边守护自然”的行动意识。

(三)教学反思

其成功之处在于,借助具象化情境把抽象的生态保护理念转变为可被感知的学习体验,学生在绘制手账时一般会关注到社区绿化带维护方面的问题,这呈现出思政教育在现实中的迁移。然而教学存在两点不足之处:一方面,跨学科联动不够,没有结合科学课的生态系统知识来加深理解,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侧重于语言表达训练,对于生态问题的思辨深度存在欠缺。未来的改进方向包含:设计“语文 + 科学”跨学科项目,比如对本地河流生态进行调查并撰写观察报告,增设辩论环节,以此培养批判性思维,促使思政教育从情感共鸣迈向理性认知进阶,切实达成“润物无声”的育人成效。

结语:

综上所述,经剖析发现,深度挖掘并整合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等举措,对实现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有着重要意义。但当前教学中存在跨学科联动不够以及思辨深度欠缺的状况,今后需设计跨学科项目,增设辩论环节,以此提升学生对思政教育的理解与接受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春梅. 将思政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路径 [J]. 语文世界, 2025, (07): 18-19.

[2]马龙生. 借文载道 润心无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政元素的可行性及策略探究 [J]. 求知导刊, 2025, (06): 83-85. DOI:10.14161/j.cnki.qzdk.2025.06.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