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初探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

张雪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湖东中心小学 223600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催生“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他们长期与父母分离,由祖辈、亲友或自我照料,面临情感缺失、教育缺位等问题,心理健康状况备受关注。《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 年)》明确提出“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健全关爱服务体系”,可见相关教育已成为乡村教育与社会治理的重要议题。本文结合农村教育实践,分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现状与成因,探索针对性策略,为构建支持体系提供参考。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因“亲情疏离、监护薄弱、环境限制”,心理健康问题集中在情感、认知、行为三方面

(一)情感层面:孤独感强烈,安全感缺失

父母是儿童情感核心,长期分离导致其情感需求难以满足。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每月通话仅 1-2 次,沟通多围绕学习,缺乏情感交流。调研显示,72%的留守儿童“想念父母时会偷偷哭”,65%“害怕被嘲笑‘没有爸妈陪’”,长期压抑产生强烈孤独感;祖辈或亲友监护侧重物质照料,忽视心理关怀,儿童遇挫折时难获安慰,安全感严重缺失,部分甚至出现“怕黑、不敢独自睡觉”等焦虑表现。

(二)认知层面:自卑心理突出,自我认同低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加“父母不在身边”的标签效应,易产生自卑。部分因“穿着朴素、缺课外读物”,与他人对比时自我否定;部分监护者(如祖辈)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常以“你爸妈不在家,要更听话”批评儿童,强化“被抛弃”认知。调研显示,58%的留守儿童“不愿主动回答课堂问题”,49%“不敢参加文艺活动”,均因“怕表现不好被嘲笑”,自我认同感极低。

(三)行为层面:叛逆倾向明显,社交能力薄弱

缺乏父母正向引导与规则约束,部分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家庭中,祖辈因“溺爱”或“无力管教”,对沉迷手机、逃学等不良行为干预不足;学校中,部分教师因精力有限,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难以及时纠正问题。约25%的留守儿童出现“顶撞长辈、违校规”等叛逆行为,18%“常与同学冲突”。同时,长期情感封闭使社交意愿薄弱,43%“很少主动交往”,集体活动中处于边缘,形成“自我封闭—社交困难”恶性循环。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相关问题由家庭、学校、社会多因素共同导(一)家庭层面:亲情缺失与监护失衡

家庭是儿童心理健康“第一课堂”,但留守儿童家庭支持体系存在缺陷。父母外出务工后,空间距离导致情感联结断裂,部分数年不回家,儿童难感关爱;监护方式亦有弊端——祖辈因“年龄大、文化低”,无法满足教育与心理需求;亲友监护多“放任”;自我监护儿童面临生活与心理双重压力,易生无助感。

(二)学校层面:教育资源不足与关注缺位

农村学校是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但受资源与理念限制,效果不佳。一是专业力量匮乏:多数学校无专职心理教师,课程由班主任兼任,教师缺乏系统培训,难识别与干预心理问题;二是教育方式单一:多以讲座、黑板报开展,内容脱离留守儿童实际(如未涉及“应对思念父母”),难引发共鸣;三是关注偏差:侧重“成绩优”或“行为差”的留守儿童,忽视“沉默型”(内向、成绩中等)儿童,其心理问题被掩盖。

(三)社会层面:支持体系薄弱与不良环境影响

村社会支持体系不完善,难形成家校协同氛围。一是社区缺乏“儿童活动中心”“心理辅导站”,留守儿童课后无人看管,易受暴力游戏、低俗视频等不良信息影响;二是部分社会群体对留守儿童有“问题儿童”的刻板印象,加重其自卑;三是心理健康认知普及不足,部分监护者与教师认为“心理问题是矫情”,导致问题难以及时发现与干预。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策略针对成因,构建“家庭尽责、学校主导、社会协同、政府保障”四位一体教育策略(一)家庭层面:强化亲情联结,优化监护质量

父母需承担首要责任,异地仍需维系情感联结。一是固定每日视频通话(如晚 8 点),沟通兼顾学习与情绪(如“今天有开心的事吗”),让儿童感受“父母在身边”;二是优先选择“有责任心、文化较高”的亲友监护,每周与其沟通,明确关注心理与行为;三是每年回家 1-2 次,陪儿童过春节、儿童节、中秋节,通过亲子活动弥补情感缺失。

(二)学校层面:完善教育体系,精准提供服务

学校需发挥主导作用,从三方面完善体系。一是组建专业师资:争取政府支持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对班主任与学科教师开展“问题识别、简单干预”培训,打造兼职队伍; 二是开发个性化课程:结合实际设计“应对思念父母”“与祖辈相处”等内容,用情景剧、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儿童释放情绪;三是建立精准干预机制:为留守儿童建心理健康档案,定期测评;轻微问题由心理教师一对一辅导,严重者联系父母与专业机构转介。

(三)社会层面:构建协同网络,营造关爱氛围

社会力量需形成合力,打造健康成长环境。一是社区建“留守儿童之家”,配图书、玩具,组织志愿者开展作业辅导、兴趣活动与心理陪伴,让儿童课后有去处、有陪伴;二是企业与社会组织开展结对帮扶,捐赠读物与学习用品,组织城市研学(如参观博物馆),拓宽视野;开展心理健康普及活动,提升认知、消除偏见;三是社区联合公安、文旅部门,监管网吧与小卖部,禁止向未成年人售烟酒、提供不良服务。

(四)政府层面:强化政策保障,加大资源投入

政府需从制度与资源层面提供保障。一是出台专项细则,明确家庭、学校、社会责任,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乡村教育评价,推动落实;二是加大财政投入,用于农村学校心理教师招聘、辅导室建设与师资培训,设专项基金为贫困留守儿童提供免费干预;三是建信息管理系统,整合家庭、学校、社区信息,实现情况更新、问题预警与资源对接,提升效率。

四、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多方协同,从情感陪伴、教育干预、环境优化、制度保障入手,构建有温度的成长环境。唯有让留守儿童感受关爱与重视,才能助其缓解压力、树立自信、健全人格,成长为身心健康的新时代少年。未来,随乡村振兴推进与社会关注提升,相关教育体系将不断完善,为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儿童全面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建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培养路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04):194.

[2]龚志慧.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体系范式构建研究[J].成才之路,2021(35):61-63.

本文系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立项课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JSTY14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