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机电一体化实训室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杨平华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引言

在智能制造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实训室作为连接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的桥梁,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关键平台。然而,传统实训室管理模式存在重使用轻维护、重形式轻实效等弊端,难以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需求。因此,探索科学高效的机电一体化实训室管理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安全保障,成为当前职业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实践经验,对机电一体化实训室管理模式进行深入探讨。

一、机电一体化实训室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设备管理复杂度高

机电一体化实训室涵盖数控机床、PLC 控制器、传感器、机械传动装置等多类设备,其精密化程度高且技术迭代迅速,给日常管理带来显著挑战。部分实训室存在设备台账模糊、全生命周期记录不完整等问题,导致维护保养滞后,设备故障频发,直接干扰正常教学进度。此外,学生在实操过程中因操作不规范或违规使用导致的设备损耗率偏高,不仅增加了设备维修与更新成本,也制约了实训教学的连续性。

(二)安全管理隐患突出

机电一体化实训涉及电气接线、机械拆装、数控编程等实操环节,存在触电、机械挤压、部件飞溅等多重安全风险。当前部分实训室安全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如操作规范不细化、责任划分不明确;学生安全意识薄弱,违规操作(如未按流程断电、擅自拆卸防护装置等)现象屡见不鲜。同时,部分安全防护设施老化失修、应急处理预案缺乏实战性,进一步放大了安全管理的难度,对师生人身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三)资源利用效能偏低

实训室资源(设备、耗材、场地等)的调度与配置缺乏科学机制,导致设备闲置与排队使用的矛盾并存——部分高端设备因操作门槛高而利用率不足,基础设备却因需求量大而长期超负荷运行。耗材管理同样存在短板,采购缺乏精准测算,易出现囤积浪费或临时短缺的情况。此外,传统实训室受限于固定开放时间,难以满足学生课后自主练习、创新项目研发等个性化需求,资源潜力未能充分释放。

(四)管理模式亟待升级

传统实训室管理仍依赖人工登记、纸质台账等方式,不仅效率低下,且数据实时性、准确性不足,难以支撑精细化决策。更关键的是,现有管理模式与“理实一体化”“产教融合”等新型教学模式脱节,与专业课程体系、企业实践需求的衔接不够紧密,缺乏针对不同实训项目、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化管理策略,灵活性与适应性明显不足。

二、机电一体化实训室管理模式的创新价值

(一)赋能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适配性

创新管理模式通过重构实训室与教学的衔接逻辑,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理实脱节”“学用分离”的痛点,显著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适配度。在精细化管理框架下,实训室可根据不同课程模块、技能等级定制设备组合方案,如将 PLC 控制器与机械臂、传感器与智能制造生产线进行柔性组合,满足“项目式教学”“场景化实训”的需求。

(二)筑牢安全防线,实现风险管控智能化

机电一体化实训涉及高压电气、精密机械、自动化控制等高危操作环节,安全管理始终是实训室运行的重中之重。创新管理模式通过技术赋能与机制优化,构建起全流程、智能化的安全防控体系,其价值不仅体现在事故率的降低,更在于形成了“预防为主、应急有序”的安全文化。这种“技术防控 + 意识培育”的双重保障,既守住了师生人身安全的底线,也为实训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稳定环境。

(三)激活资源效能,促进产教融合深度化

创新管理模式打破了实训室“教学专属”的边界,通过资源整合与功能拓展,使其成为连接学校与企业的重要纽带,实现了教育资源向产业服务资源的转化。在协同化管理机制下,实训室可通过“错峰使用”模式服务企业需求:白天面向学生开展教学实训,晚间及周末承接企业员工技能培训、技术改造项目,使设备利用率从传统模式的 50% 提升至 85% 以上。

三、机电一体化实训室管理模式的实践策略

(一)健全制度体系,夯实管理根基

围绕实训全流程构建系统化制度框架,制定《机电一体化实训室管理总则》《设备操作规范细则》《安全应急处置预案》等文件,明确设备领用登记、耗材申领审批、安全防护操作等核心环节的标准与流程。实施“制度培训常态化”机制,通过新生入学实训、学期初集中培训、每月抽查考核等方式,确保师生全面掌握制度要求。同时,建立制度执行监督台账,对违规行为实行“分级处置 + 溯源整改”,形成“依规管理、按章操作”的闭环管理氛围。

(二)强化师资建设,提升管理效能

以“双师型”队伍建设为核心,构建“校内培训+企业实践+技术认证”三维培养体系:定期组织教师参与设备运维、信息化管理、安全急救等专项培训,联合合作企业开展“跟岗实践”,选派骨干教师考取工业机器人操作、数控设备维修等行业认证。邀请企业工程师、技术专家担任兼职实训导师,通过“实操示范+案例分享”形式,将行业前沿技术与管理经验融入日常教学,打造一支兼具理论功底与实践

(三)优化资源调度,提高利用效率

以“精准匹配需求、动态盘活资源”为核心,构建科学高效的调度机制。结合教学计划与学生个性化需求,制定“基础实训时段 ⋅+ 专项提升时段+自主创新时段”的分层开放制度,实行“线上预约—项目匹配—设备锁定”的全流程管理,通过分时段、分项目的错峰使用模式,避免资源闲置与排队拥堵的矛盾。同时,鼓励教师依托实训室开展技能竞赛、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企业技术服务等活动,将课余时间与假期纳入开放范畴,推动资源利用从“教学刚需”向“多元赋能”延伸,最大化释放实训资源的育人价值。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实训室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通过构建精细化、信息化、协同化的管理模式,完善制度体系,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安全管理,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实训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教学实训效果。未来,还需结合行业发展和技术变革,持续探索适应新时代需求的管理模式,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明.机电一体化实训室精细化管理路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22(05):45-48.

[2]李军.信息化背景下高职机电类实训室管理模式创新[J].机械职业教育,2021(12):36-39.

[3]王芳.产教融合视角下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管理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08):67-70.

作者简介:杨平华(1974—),女,汉族,籍贯:江苏省镇江市扬中市,本科学历,实验师,研究方向:实验实训室管理、电气控制等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