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策略优化研究
杨旭
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实验小学
引言
核心素养理念强调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价值观、品格与关键能力。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传递的基础环节,更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载体。然而,传统词汇教学常陷入机械记忆、情境割裂、文化缺失等困境,导致学生兴趣低迷、应用能力薄弱。
一、情境创设,构建词汇学习的意义联结
情境教学是连接语言知识与实际运用的桥梁。以“农场一日游”主题情境为例,将词汇学习融入沉浸式体验,角色扮演、借助实物模型或图片辅助,强化记忆;问题驱动策略引导学生主动观察表达,延伸讨论,揭示语言意义网络;跨学科整合拓展教学边界,培养思维能力,多感官参与契合核心素养培养要求。
多模态教学凭借视觉、听觉、动觉等多通道信息输入的协同作用,能够显著提升词汇记忆的持久性与学习过程的趣味性。以五年级上册《Unit3 What would you like?》为例,教师可通过多模态资源整合构建立体化学习场景。动态视频导入环节中,教师播放餐厅点餐主题的动画短片:画面中卡通角色用夸张的口型展示“hamburger,sandwich,salad”等食物词汇的发音,同时单词以动态字体逐字母拼写呈现,背景音乐通过轻快的节奏强化记忆锚点。这种视听结合的方式不仅吸引学生注意力,更通过多感官刺激建立词汇的初步感知。
实物操作巩固阶段,学生分组制作“迷你菜单”:使用彩纸、黏土等材料绘制汉堡、三明治等食物模型,并在背面标注英文名称。随后开展角色扮演活动,一名学生扮演服务员提问“What would you like?”,另一名学生扮演顾客用目标句型“I’d like a hot dog,please”点餐。通过触觉(制作模型)、视觉(观察实物)、听觉(模仿对话)的多通道联动,词汇的音形义在真实语境中自然内化。数字工具延伸环节引入教育 APP(如 Quizlet):教师设计互动式词汇卡片游戏,学生需拖拽食物图片与对应单词匹配,系统即时反馈正确率并生成错题集。这种游戏化学习机制不仅满足个性化复习需求,更通过即时反馈激发持续探索欲,培养技术融合时代的自主学习能力。
多模态资源通过降低单一模态的认知负荷、提升多感官参与度,使词汇学习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建构,为核心素养中“技术融合”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实践路径。
三、文化对比,深化词汇学习的文化理解
词汇作为文化的载体,其内涵往往与特定文化语境紧密相连。在六年级上册《Unit 2 Ways to go to school》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文化对比策略,引导学生挖掘交通规则类词汇(如“subway,ferry,helmet”)背后的文化逻辑,实现语言知识与文化认知的双向建构。文化案例对比环节中,教师展示中国与英国的交通标志图片:中国“靠右行驶”的箭头标志与英国“Keep Left”的圆形标识形成鲜明对比。学生通过观察讨论“Why do people drive on different sides?”,教师适时补充地理知识(如英国曾受罗马帝国左侧通行传统影响)与历史背景(如中国近代交通规则受西方影响逐步统一),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差异的形成逻辑。这种对比不仅强化了“subway”“ferry”等词汇的语境适用性,更培养了跨文化分析的思维能力。
价值观引导阶段,教师结合“helmet”一词播放交通安全公益广告:画面中佩戴头盔的骑行者与未佩戴者遭遇事故后的不同结局,直观传递“Safety first”的价值观。学生通过讨论“Why is wearing a helmet importantin many countries?”,理解交通规则背后的人文关怀,进而反思自身行为规范,实现语言学习与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有机融合。跨文化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设计“国际交通规则手册”:用英文标注日本(左侧通行)、印度(车辆混行)等国的交通特色,并配以简笔画说明。这一过程要求学生主动搜集资料、整合信息,在语言输出中深化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同时提升用英语传播本土文化的能力。
文化对比策略通过解构词汇的文化密码,将语言学习转化为文化探究过程,为核心素养中“文化意识”与“全球视野”的培育提供实践支点。
四、游戏化评价,激发词汇学习的持续动力
传统词汇评价多以纸笔测试为主,易使学生陷入被动应考状态,而游戏化评价通过趣味机制与即时反馈,将评价过程转化为学习动力源。以三年级下册《Unit 5 Do you like pears?》为例,教师可设计多层次游戏化评价体系,激活学生的持续学习热情。词汇接龙竞赛环节中,学生围坐成圈开展“水果喜好接龙”:首位学生说“I like apples”,下一位需快速接续不同水果词汇(如“I like oranges”),重复或卡顿者需模仿动物叫声作为“小惩罚”。这一设计既考验词汇储备量,又通过幽默互动缓解紧张情绪。教师可逐步提升难度,如要求接龙时必须包含上一位学生提到的水果颜色(如“I like red apples”→“I like orange oranges”),在游戏中渗透形容词与名词的搭配运用。
积分兑换制度通过可视化成长路径增强目标感:教师在教室设置“词汇大师”排行榜,学生每掌握 10 个新词可获得一枚水果贴纸,集满 5 枚可兑换“课堂小助手”体验卡(如协助发放作业、带领晨读),集满 10 枚则解锁“设计词汇游戏”特权。这种分层奖励机制既关注个体进步,又通过角色体验赋予学生责任感,形成“积累-反馈-再积累”的良性循环。自我反思日志引导学生进行元认知学习:学生每周用简单句子记录“我最难忘的3 个新词”及使用场景(如“I used ‘watermelon’ when talking about summer with my friend”),教师通过批注提问(“Can you describe its taste?”)引导深度加工。这种反思机制帮助学生建立词汇与生活的联结,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游戏化评价通过竞争性、成就感和反思性的综合设计,使词汇学习成为充满挑战与惊喜的探索之旅,为核心素养中“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奠定基础。
结束语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英语词汇教学,需突破传统模式,构建“情境化、多模态、文化性、游戏化”的立体化教学体系。通过情境创设实现意义联结、多模态资源激活感官通道、文化对比深化认知层次、游戏化评价激发持续动力,教师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如智能语音评测、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等,为核心素养培养提供更精准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洪琳.例谈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中小学外语教学,2023(24).
[2]阎白祥.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策略[J].启迪与智慧 (下),2024(9):0023-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