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数据驱动的教育评价改革实践

作者

徐淑芬

江门市蓬江区农林双朗小学

2019 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教育评价进入全面改革的新阶段。五年来,广东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破五唯"的基础上,率先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评价的深度融合。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深刻认识到:传统的"一刀切"评价模式已难以满足个性化教育需求,而数字化技术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我校自 2024 年成为广东省 CSMS 应用提升项目校以来,以英语学科为突破口,构建了数据驱动的个性化学习评价体系。这一实践正是响应《总体方案》中“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要求的具体体现,也是落实《广东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关于"推进教育评价数字化变革"的重要尝试。

实践创新:CSMS 赋能个性化学习的“一核四维五阶”模式

CSMS 系统作为数字化赋能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工具,凭借其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双重优势,为教师提供了丰富、全面的数据支持。很多老师在探索中,急需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路径指导老师开展教学改革,接下来我以小学英语学科为例,运用 AI+CSMS 分析,通过学情分析——课堂实施——反复实践——提炼总结——拓展推广,五个步骤来改进精准教学策略,提炼个性化的学习路径。

(一) 解读文本,学情分析

为进一步探索基于CSMS 赋能课堂新生态的构建,我研究第一个课例是Chinese festival,这节课是中国节日作为一节英语的综合实践课,从What 、Why、 How ,解读文本了解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核心问题,通过信息化手段了解学生学情,并通过Deepseek 输入关键提示词,协助设计适合学情的个性化教学设计,开展了教学。

(二)课堂实施,分析教学策略

优点: 目标达成、课堂艺术、课堂调控、学习体验等维度表现突出,说明教师具有良好的课堂把控能力及专业水平,鼓励学生主动发言,促成学生课堂良好的学习体验。

不足: 思维激发、评价反馈、合作交流还存在欠缺,说明教师没有帮助学生有效达成学习目标,在课常引导学生主动发言上还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

因此我在思维激发和评价反馈这两方面进行思考和教学的调整,在明确思维激发和评价反馈是需要,我细读了思维激发和评价反馈的细项指标,包括学生的知行教学风格、弗兰德斯模型、ire 模式、教师的积极情感、教师的提问总量等因素,11 个细项指标聚焦于:师生互动、知行模式、课堂评价。

从弗兰德斯雷达图中看出,启发性 I/D、学生表达稳定 PSSR、教师发问 TQR 都低于常模,我探究这三个因素背后究竟是受什么影响呢?我查阅文献资料后发现:

启发性 I/D:提问类型失衡:教师可能过度使用封闭式问题(如是非题、事实确认型“是何”类提问),而开放型问题(如“若何”“为何”“如何”类问题)占比不足。

学生表达稳定PSSR(学生持续发言比率低):学生发言机会受限:学生发言以短时被动回应为主,缺乏持续表达个人观点的机会。教师控制课堂节奏:未预留足够等待时间或讨论环节,导致学生缺乏深度思考及完整表述时间。

教师发问 TQR(提问频率与质量不足):提问总量偏低:教师更倾向于直接讲授而非通过提问引导互动,且对学生的响应缺少追问式互动。

当我了解到启发性 I/D、学生表达稳定 PSSR、教师发问 TQR 是受到刚才所提及到的因素所影响的时候,我又再看了报告中的 IRE 互动分析中也发现,我本节课中简单型的问题 3 次,追问型和学生思考讨论再答型是完全没有的,这令我大吃一惊,于是我通过复盘自己的第一次课例后,及时进行教学环节和教学策略的调整。在复盘第一次课例的时候,我从引入、呈现和拓展三大部分进行了细看后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引入环节

学生只是依赖教师提供的语言模板进行对话,未能在具体情境中调动起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同时,学生主动交流的积极性不足。

师生之间的互动仅停留在简单的问答模式,未能有效营造出积极、活跃的互动氛围。

呈现阶段

尽管教师设计了问题,但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语言支持,难以稳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输出环节中,学生的句式较为单一、固定,缺乏多样性。此外,教学过程中缺少有效的评价机制,导致学生合作的意愿不强,输出内容也受到限制。

(三)改进策略:基于数据的精准教学调整

1.豆包智能体对话,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在课堂中融入豆包智能体,让学生与之进行英语对话,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开口说英语的机会,还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从师生交互总次数的数据可以看出,利用豆包智能体后,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这有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2.点阵笔个性化分析,精准把握学习情况

通过点阵笔做题,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分析,精准定位每个学生的优势与不足。依据点阵笔收集的数据,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学习建议和辅导。

3.依据学习风格设计个性化教

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能动型、哲理型、现实型、感悟型,教师分别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手段。在二测课例中,学生四种学习风格的激发情况得到进一步改善。

经过对二测课教学策略的调整与优化,并将其相关数据上传至(CSMS)进行分析后,生成的报告结果显示,课堂教学互动情况取得了显著改善。具体数据如下:

师生交互总次数:从一测的164 次增加师生问答次数:从20 次增加至42 次。

教师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互动的比例:从10.68%提升至21.15%,增长了近一倍。

在互动模式方面,通过IRE 互动分析,发现课堂互动质量显著提升。

新增追问型互动 3 次,以及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型互动 1 次。在一测中,这两种互动类型均未出现,而在二测中均有显著提升。

这表明课堂互动已从“机械性回应”模式成功转向“深入对话”模式,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参与度得到了有效提升。

(四)再次检验,探索路径

我校作为第一批省 CSMS 系统实验学校,已经开始了近一年来对 csms 系统的使用,期间也有多次课例的研磨。今年初学校基于省百千万培养工程专项课题《基于数智化视域下个性化学习路径探索与实践》提出的 DAPL教学行动(D-digital、A-artificial、P-project、L-learning),通过智能化、数字化、以项目式学习为主要方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进一步提炼探索出我校小学科组英语个性化学习的实现路径:一核四维五阶。

一核:“1”聚焦核心素养:以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四大核心素养为轴心,结合CSMS系统数据驱动的动态诊断能力,构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框架。

四维:“4”四维赋能:CSMS 功能与维度1:目标定位与素养达成度监测

CSMS 智能匹配新课标单元目标,如“Healthy Food”单元中,系统自动标注“健康饮食意识”素养目标,并通过课堂问答数据(如学生提出科学饮食建议的频率)实时监测达成度710。在“Colors”单元中,预设分层目标(基础:颜色词汇识记;高阶:颜色情感表达),当教师讲授时长超过预设阈值时,系统触发提醒“增加学生自主探究环节”。

维度2:课堂艺术与情感激励

CSMS 语音情感分析模块量化教师激励语言占比(如“Excellent!”出现频率),结合情绪词云图优化课堂互动设计10。如在“My Family”单元中,教师根据系统提示的“正向反馈不足”预警,设计“家庭成员角色扮演+即时点赞”活动,学生参与率提升35%。

维度3:思维激发与深度学习

CSMS 认知曲线分析工具追踪学生思维层级分布,如“Problem-solving”任务中,系统识别“分析类问题占比不足”,推荐增加“一题多解”讨论环节。

在“Festivals”单元中,设计“中西节日对比”探究任务,通过AI 生成的思维导图可视化学生逻辑路径,高阶思维发言占比从20%提升至45%。

维度4:合作交流与多维评价

CSMS 多模态数据采集(语音+视频)分析小组讨论效能,如“有效交流时长/角色分工合理性”,生成组内互评报告优化分组策略。

(五)“5”五阶推进:AI 赋能的课堂流程重构阶段1:数据预诊与精准备课(课前)

通过Deepseek 和Kimi 进行课前备课的分析功能,整合学生既往单元测试、点阵笔作业、课堂问答等数据,生成个性化学情报告。在《Healthy Food》单元教学中,系统预判23%学生存在饮食文化认知盲区,教师据此调整导入环节,增设情境对话模块。这种基于大数据的诊断,实现《总体方案》要求的"精准识别学习需求",使备课效率提升40%。

阶段2:协作探究与智能反馈(课中)

借助CSMS 系统,当课堂提问等待时间超过8 秒时,会有所提醒,教师即时调整问题难度。在《My Family》角色扮演中,系统通过语音情感分析发现两组参与度偏低,触发分组优化建议。这种动态评价使师生互动频次提升126%,完美诠释《广东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倡导的"课堂即时反馈"机制。

阶段3:动态调优与分层干预(课中)

依据科尔伯学习风格理论,为能动型(游戏化任务)、哲理型(思辨问题)、现实型(实操活动)、感悟型(情境创作)四类学生设计差异化练习。例如《Colors》单元中,系统推荐感悟型学生创作色彩诗歌,现实型学生制作色卡手册。这种个性化干预使目标达成率从58%提升至89%。

阶段4:迁移应用与个性拓展(课后)

通过点阵笔采集的书写轨迹、答题时长等数据,自动生成"错题微课+强化训练"组合包。某学生在《Shopping》单元中频繁出现价格计算错误,系统推送超市模拟 APP 任务,两周后正确率提高 92% 。这种精准拓展实现《总体方案》提出的"差异化作业指导"要求。

阶段5:教研协同与生态优化(课后)

借助CSMS 系统的多维度课堂数据分析(如师生互动模式、思维激发指数、学生参与热力图),教师可突破传统教研的“经验主义”,实现“数据实证+主观洞察”的双轮驱动。例如,在《Festivals》单元研讨中,系统显示“高阶提问占比不足”(数据),教研组结合自身经验,提出“增设文化对比类开放性问题”(建议),经实践验证,学生思辨发言率提升 40%。这种“AI 诊断→集体研讨→策略优化→效果回溯”的闭环模式,使教研活动从“主观争论”转向“靶向改进”。

辐射引领:跨学科与跨校的实践推广

通过初步探索出的“一核四维五阶”个性化学习路径,我们科组进行了分年级分学段的探索,我们科组一共上传了 12 节课,分别是三年级的 making riends、四年级的 my ody、五年级的 looking for ospital 和六年级的 feeling excited,四位老师通过一测课csms 的数据分析,得出数据后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并加入人工智能的手段,再进行二测课和三测课的上传,我们采用“诊断——调整——验证”的三步反思法。我们也把这个路径和实践方式推广到集团学校和工作室成员校,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数据反馈,发现问题并调整教学方法,通过持续改进,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学生的四何风格分布、弗兰德斯雷达图、IRE 模式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采用“诊断—调整—验证”的三步反思法

展望未来:以评价改革撬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运用CSMS 系统开展英语教学实践后,我们深刻体会到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独特价值,尤其在推动个性化学习方面展现显著优势。我们发现CSMS 系统的核心优势:

CSMS 从“经验主导”到“数据循证”

从“统一授课”到“精准滴灌”。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成长”:学生通过数据反馈(如发言统计、思维激发指数)自主反思学习行为,逐步形成元认知能力,成为“会学习”的主动者。

教育之路漫漫,但有CSMS 数据为我们把脉,我们便有了前行的底气与力量。让我们携手共进,以数据为驱动,以创新为引擎,不断探索小学英语教学的新路径。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定能为学生点亮个性化学习的灯塔,助力他们在英语学习的海洋中破浪前行,驶向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