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矿山机械设备电气系统选型与管理优化研究

作者

吕先丽

中检集团公信安全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省枣庄市 277000

引言

矿山机械设备作为现代矿业生产的基础,其电气系统性能直接影响作业效率和安全性。电气系统选型涉及设备匹配与资源配置,管理优化则关乎长期运行维护,二者共同决定矿山整体运营水平。当前,矿山环境具有高粉尘、高湿度和高振动特性,对电气系统提出严峻挑战。传统的选型与管理模式常因忽视系统兼容性和预防性策略,导致设备故障频发、维护成本高昂。本研究从学术角度出发,探讨选型与管理优化的整合路径,旨在填补理论空白,推动矿山技术升级。研究意义在于通过优化电气系统,提升矿山生产的可靠性、经济性和环保性。

一、矿山机械设备电气系统的基本特征与功能要求

矿山机械设备电气系统是驱动和控制核心机械的动力源,其本质特征在于必须适应矿山特有的极端物理环境与动态负载变化。高粉尘浓度环境要求所有电气元件具备 IP65 级以上防护能力,防止导电粉尘引发短路;高湿度工况则需重点考量绝缘材料的防潮特性及金属部件的防腐处理;持续机械振动环境对线路连接可靠性和元件抗震设计提出苛刻标准。在功能层面,系统需实现多层级协同控制:主驱动电机需具备宽范围扭矩自适应调节能力,以应对矿石硬度突变;控制单元应集成多协议通信接口,兼容采掘、运输等子系统数据交互;配电装置须设计分级保护机制,对过流、过压、欠相实施毫秒级响应。电气系统作为矿山生产的神经网络,其性能劣化将直接导致设备停机或安全事故,例如控制信号延迟可能引发输送带堆料,绝缘失效可能造成触电风险。因此,选型与管理需以系统可靠性为基石,通过模块化架构设计提升可维护性,同时预留智能化升级空间以响应未来矿山自动化趋势。

二、电气系统选型的关键原则与技术考量

选型决策需建立在全生命周期价值分析框架之上,首要原则是系统级兼容性。主电机功率需匹配液压系统峰值负载,避免“大马拉小车”造成的能源浪费;变频器选型应结合输送机械的启停曲线,确保转矩平滑过渡;传感器精度等级必须满足矿山安全监测标准,如瓦斯浓度检测误差需低于1%FS。技术评估需穿透表层参数,例如继电器不仅要关注触点寿命,还需验证其在粉尘环境中的抗电弧能力;电缆选型需计算电压降与温升关系,防止长距离输电导致效率衰减。成本效益模型应纳入隐性成本,如高效变频器虽初始投资增加 30% ,但通过无功补偿可降低线损 15% 以上。风险控制需实施故障树分析,识别单点失效环节并增设冗余,如双回路供电或控制器热备份。忽视这些深度技术关联将导致系统脆弱性增加,例如电压等级不匹配可能引发电磁干扰,最终使整个控制系统失稳。

三、管理优化的核心策略与实施路径

矿山电气系统的管理优化需要构建数字化赋能的闭环管控体系。预防性维护需基于设备劣化机理制定差异化策略,如电机绕组每季度进行极化指数测试,断路器机构根据操作频次实施润滑保养。智能化监控需建立三级架构:底层部署振动传感器实时采集轴承状态,中间层通过工业物联网关聚合数据,上层利用机器学习算法预测剩余寿命。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打通设计、安装、运维环节,例如在新设备调试阶段录入所有元件参数,形成数字化孪生模型,后期维护数据自动关联分析。实施路径上需标准化作业流程,编写图文式检修规程并配套 AR 远程指导系统;人力资源配置需设立电气专属工程师团队,定期开展固态继电器编程等专项培训。资源调度应引入精益管理工具,如通过 ABC 分类法优先保障核心设备备件库存。传统被动式管理的弊端在于维护滞后性,例如接触器触点烧蚀未能及时发现,最终演变为相间短路事故。

四、优化过程中的潜在挑战与应对方案

矿山电气系统优化面临的核心挑战源于技术迭代速度与行业特性的冲突。技术复杂性体现在新旧设备协议异构,如老式提升机采用 Modbus RTU 协议而新破碎机使用 PROFINET,需开发协议转换网关实现无缝集成。组件老化问题在井下高湿环境中加速显现,如 PLC 模块电容寿命仅为地面设备的 60% ,需制定加速老化试验模型以精准预测更换周期。环境不确定性表现为突发性地质变化,如巷道变形导致电缆桥架受力变形,应对方案是采用柔性导管系统并增设应力监测点。资源约束常表现为专业人才短缺,可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定向输送智能化运维人才;备件供应周期过长问题可通过区域共享仓储模式缓解。这些挑战若处理失当会形成恶性循环,例如协议转换故障导致系统误停机,进而迫使生产班次调整造成产能损失。系统性解决方案需融合韧性工程理念,在关键节点设置弹性缓冲,如配置移动式应急电源车应对电网闪变,同时建立跨部门快速响应机制以压缩故障处置时间窗。

五、优化效果的评估维度与持续改进机制

电气系统优化效能需建立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技术维度涵盖动态性能参数,如供电电压波动率从 ±10% 压缩至 ±5% ,控制指令响应时间缩短至 200 毫秒内;安全维度需统计绝缘故障发生率与保护装置动作正确率。经济性评估应构建 TCO 模型,量化节能改造的净现值回报率,如谐波治理装置投资回收期计算需纳入电费单价及功率因数奖惩系数。环境维度需追踪吨矿能耗曲线与碳减排当量。评估方法采用德尔菲法与 AHP 层次分析法结合,赋予各指标科学权重。持续改进机制依托 PDCA-SDCA 双循环模型,在计划阶段根据评估结果修订维护标准,执行阶段利用数字看板实时监控KPI 达成,检查阶段通过故障根本原因分析挖掘管理漏洞,处理阶段固化优秀实践至管理制度。知识管理平台建设至关重要,将典型故障处理方案转化为结构化案例库,通过语义引擎实现智能推送。该机制确保优化不是终点而是新循环起点,最终推动矿山电气系统向“自感知、自诊断、自决策”的智能化形态演进。

结论

本研究系统论证了矿山机械设备电气系统选型与管理优化的协同价值。选型阶段需恪守匹配性、成本效益与风险控制原则,通过机电一体化设计实现组件性能与工况深度适配;管理优化则依托预防性维护、智能化监控及全生命周期管理三大核心策略,构建数据驱动的决策闭环。二者协同可显著增强系统可靠性,降低故障率并延长设备服役周期。优化过程中需突破技术异构、环境制约及资源瓶颈等挑战,基于韧性工程理念建立动态响应机制。最终,通过 PDCA-SDCA 双循环模型实现持续改进,推动电气系统向自感知、自诊断、自决策的智能化形态演进。研究成果为矿山设备高效、安全、可持续运行提供了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未来可深化人工智能与数字孪生技术的融合应用。

参考文献:

[1]徐飞杭.电力设备无线振动监测技术与系统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24.

[2]王淼.机械设备电气故障自动检测系统优化设计[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24,43(04):134-137+168.

[3]刘振宇.煤矿机械设备电气系统的应用探究[J].居舍,2017,(24):139.

[4]李新华,葛立臣.煤矿机械的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J].煤炭技术,2012,31(03):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