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灯塔工厂”产教融合赋能新能源商用车人才培养的路径
李新星
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长沙 410012
1、引言
2024 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销量突破 2000 万辆大关。其中,中国市场表现尤为亮眼,以 1163.6 万辆的销量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半壁。同时,新能源商用车市场也是突飞猛进。2025 年4 月份,新能源重卡整体销量达到史上最高的 1.58 万辆,同比增幅高达 245% ,这个数字放到整个新能源重卡发展史上看,也是最高。多家重卡生产企业创造了自己在新能源重卡市场的最高月销量纪录,从市场份额看,2025 年 1-4 月,三一新能源重卡累销 7591 辆暂列行业第一,累计份额达到 16.46%> 徐工新能源重卡暂列行业第二,累计份额为 16.13% 。商用车是用户的赚钱工具,长期高强度运转的情况下,售后服务对车辆的完好情况非常重要。由于新能源商用车的工作环境相对艰苦,相对传统商用车,新能源商用车对优秀的新能源商用车售后服务人才在行业内较为稀缺,特别是新能源商用车在汽车构造、控制系统以及故障处理方面与传统燃油商用车有了很大的区别,传统的维修站“学徒”式培养效率很难满足市场的需求,而绝大数职业学校针对的是新能源乘用车的,其师资和培养课程体系均不能很好适应新能源商用车的人才培养。学院聚焦新能源商用车的细分领域,精准对接三一集团重卡事业部,通过人才灯塔工厂的模式,为新能源商用车行业培养了大批极具竞争力的售后服务人才,该模式为高质量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供了具有实效性的参考借鉴。
2、学院“人才灯塔工厂”的做法与成效
与三一集团重卡事业部通过深入的校企合作,以“人才灯塔工厂”的培养模式,为三一集团新能源商用车培养了大量的售后服务人才,最西边的新疆、最北的内蒙古、最东的天津乃至最南的海口,都有他们的身影。具统计,该人才灯塔工厂为三一集团重卡事业部培养了 200 多名新能源商用车售后服务人才,学生遍布全国除了台湾、香港、澳门之外的 31 个省、市、自治区,支撑整个百亿级新能源商用车的售后服务市场。
2.1 深入校企合作,提供充足的高质量实习和就业岗位
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早在 2018 年就与三一集团重卡事业部开展深度的校企合作,开设第一届“重卡定向班”,经过多年的探索,最终建立成熟的“人才灯塔工厂”的培养模式。累计培养了 400 余名学生,目前仍的有 200 多名毕业生在三一集团重卡事业部工作,并成为了公司的骨干力量。随着三一新能源重卡市场份额的不断提高,“人才灯塔工厂”每年培养的规模也不断提升,2024 年开设了三个订单班,98 名学生顺利通过培训与考核,顺利入职了三一集团重卡事业部,2025 年4 月集团又拟提供 100 个就业岗位开展订单班培养。
2.2 构建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
新能源商用车“人才灯塔工厂”按照“技术链对接课程体系”、“业务链对接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思路进行系统性规划,结合定向企业的实际需求,校企双方沟通确定后,进行定制化课程设置。通过与企业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编订教材。不断迭代更新,形成了《新能源商用车人才灯塔工厂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资源库,定向班课程除了分为本专业有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及专业(群)选修课等 6 类课程,按照授课主体可分为学校课程、校企课程与企业课程三类。企业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内容和教材均根据新能源商用车的产品和实际故障案例,有效保证了学生能汲取到有用、新鲜和实用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2.3 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根据“九链对接”之“讲师链对接双师队伍”,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大量的讲师团队,搭建共享师资平台和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将企业讲师资源转化为学校的双师队伍。主要从定向企业或企业指定的师资人员中聘任,在新能源商用车服务一线从事管理、技术工作,具有相关工作的丰富经历和较强的专业技能,熟悉工作流程的技能型人才,通过对其教学能力的培养,将优秀服务工厂培养的讲师,能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指导和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等教学任务。

2.4 动态化人才筛选,提升学生职业意向与企业用人需求的契合度
为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提升人才培养适配性,学院构建了系统的人才培养体系。企业基于年度生产经营战略,于每年年初制定人才需求计划,明确订单班培养规模,为校企协同育人提供量化依据。学院于每年 4 月启动订单班选拔工作,系统介绍企业组织架构、岗位任职要求、工作区域分布等核心信息,构建全面的信息沟通机制。通过多轮专题宣讲会,在充分保障学生及家长知情权的基础上,经审慎评估与双向选择,学生进入订单班预备阶段,以此确保学生对新能源商用车行业及相关岗位的价值认同与职业意愿。预备班教学依托“学习通”线上教学资源库,实施自主学习培养模式。学院制定标准化学习任务清单,以周为单位部署学习内容,并通过进度监控与在线考核机制,定期通报学习进展与考核成绩。基于学习过程性评价与求职意向深度分析,遴选学习自主性强、职业目标明确的学生组建定向培养班级,正式开启订单班人才培养进程。该模式通过动态化人才筛选与精准化培养路径设计,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用人需求的契合度。通过这种动态化人才筛选,人才灯塔工厂的学生留存率非常高,以 2024 年订单班为例,培养的 98 名学生,有 96 名学生进去企业并稳定就业,2 名学生因为身体原因重新择业。
3、结论
“人才灯塔工厂” 产教融合培养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产教融合模式,在解决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短缺问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该模式仍面临利益协调难度大、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等问题。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完善多方合作机制,持续优化产教联合体运行模式,提升其服务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为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王伊琳,钱旭升,朱景伟.市域产教联合体赋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时代价值,现实问题及破解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25(8).
[2]陈松亮.信息化背景下中职新能源汽车专业 "3+1 "教学质量提升机制创新研究[J].汽车测试报告, 2024(7):130-132.
[3]班飞.岗课赛证:中高职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汽车维修技师, 2024(8):59-59.DOI:10.3969/j.issn.1671-279X.2024.08.036.
[4]徐丹,叶萍.广东省高水平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模式与机制探析[J].职业技术,2024,23(6):91-96.
[5]方健华,王新国.省域推进产教融合的做法、问题和对策[J].江苏教育研究,2024(5):14-18.
[6]陈小红,尹成鑫.市域产教联合体实体化运行的体制机制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24(15):10-13.
[7]姚远,张秋玲.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功能定位、影响因素和行动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4(7):72-77
中华职业教育社 2024 年度规划课题“市域产教联合体视域下长沙市新能源汽车行业“社校企”联合体构建路径研究”(ZJS2024YB58)
基金项目:中国电子劳动学会 2024 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改革发展课题:“新能源汽车类人才培养的“灯塔工厂学院”产教联合体模式研究与实践”(Ceal2024282 );中华职业教育社 2024 年度规划课题“市域产教联合体视域下长沙市新能源汽车行业“社校企”联合体构建路径研究”(ZJS2024YB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