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的实施路径研究

作者

陶丽

红河州红河县教育科学研究室 654499

引言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长期存在“重知识轻应用”问题,学生常陷入“听得多、练得多、用得少”的困境。新课标在“综合与实践”领域强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以真实情境为载体。项目式学习凭借真实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征,成为落实新课标要求的关键方式。本研究依托人教版教材内容,结合多地小学实践案例,系统探究项目式学习的实施路径,力求化解传统教学与核心素养培养之间的矛盾。

一、理论溯源:项目式学习的教育哲学基础

项目式学习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其源头可追溯至杜威“做中学”的教育理念。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突出知识需在真实情境的实践里获取。建构主义理论对此深化,皮亚杰提出知识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并非被动接纳;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表明,社会互动对认知发展有促进作用。情境认知理论则从认知科学层面指出,知识具有情境依赖性,脱离具体情境的抽象符号难以长久留存于记忆。

以“面积单位”教学为例,传统教学模式多采用“看图说面积”,让学生机械记忆单位换算,学生难以理解知识的实际意义。而项目式学习创设“校园绿化面积计算”的真实情境,为学生搭建了实践平台。学生走出教室,实地测量草坪、花坛的长宽,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要思考选择何种合适的面积单位记录数据,还要将测量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最终绘制出校园绿化分布图。通过这一系列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巩固了面积计算知识,更真切体会到“1 平方米”在现实中的实际大小,有效形成了量感与空间观念,让数学学习变得生动且有意义。

二、实施框架:四阶模型构建学习路径

项目式学习的推进遵循着“情境驱动—任务分解—协作探究—多元评价”这一清晰且合理的逻辑链条,以“小数乘法”单元为例,小学开展的“家庭月度开支分析”项目便是对此框架的生动诠释。

在情境驱动环节,教师巧妙展示家庭水电费、购物小票等实物,这些贴近生活的物品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管理家庭开支”,成功点燃学习热情。任务分解阶段,教师将项目细致拆解为“数据收集”“分类统计”“图表绘制”“预算建议”四个子任务,并让每组负责一个环节,使复杂项目变得清晰可操作。协作探究时,学生分工明确、紧密配合,设计问卷、计算支出、绘制图表等工作有序开展,在交流合作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多元评价采用“成果展示 + 过程反思 + 同伴互评”的方式,全面考量数据处理准确性、图表选择合理性、建议可行性。该框架打破传统课堂线性结构,构建“问题提出—知识应用—能力提升”闭环,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主动运用知识,完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华丽转身。

三、典型案例:跨学科整合的实践创新

人教版教材着重凸显“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而项目式学习借助跨学科整合,将这一优势进一步放大。小学开展的“环保送水方案设计”项目便是典型范例,该项目巧妙整合了数学、科学、美术、语文四大学科。

在数学维度,学生要计算瓶装水和桶装水两种方案的塑料垃圾产生量,运用小数加减法精准比较成本差异,让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落地生根。科学维度里,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不同材质容器的保温效果,深入理解热传递原理,培养科学探究精神。美术维度中,学生设计环保宣传海报,用富有创意的图形语言传递节水理念,提升审美与表达能力。语文维度则要求学生撰写方案分析书,以逻辑性语言清晰阐述选择依据,锻炼文字组织能力。

项目成果展示时,学生提交的分析报告数据详实,送水路线图可操作性强。该项目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有力工具。跨学科整合成功打破学科壁垒,推动数学学习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华丽转变。

四、优化策略:突破实施瓶颈的关键举措

尽管项目式学习优势突出,但在实践过程中,仍面临“课时紧张”“评价主观”“教师指导不足”等难题。不过结合多地实践经验,可采取针对性优化策略加以应对。

微项目化改造是解决课时紧张的有效途径。将大项目拆解成“课内 10分钟 + 课外 1 周”的微项目。以“认识人民币”为例,设计“模拟超市购物”微项目,课内学生利用学具开展模拟交易,熟悉人民币的使用;课外则用真实人民币完成一次家庭采购并记录收支,让学习融入生活,既节省课内时间,又深化学习效果。

量规工具开发可减少评价主观性。制定具体、可观测的评价标准,如“团队协作量规”,涵盖“分工合理性”“沟通有效性”“成果完整性”三个维度,每个维度设置“优秀”“良好”“待改进”三级描述,使评价有章可循。

教师角色转型能弥补指导不足。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促进者”。在“小数绘本设计师”项目中,教师不直接告知小数点移动规律,而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如“如果绘本中把 0.1 元画成 1元,会发生什么故事?”这种苏格拉底式追问,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知识。

结束语

项目式学习为小学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载体,更是核心素养培育的沃土。通过真实情境的创设、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协作探究的深化,学生得以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发展量感、数据意识、应用意识等核心素养。当然项目式学习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学校完善课程支持、家庭提供实践场景。随着教育技术的进步,虚拟现实、大数据等工具将进一步丰富项目式学习的形式,使数学学习从“教室空间”延伸至“生活场域”,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教育理想。

参考文献:

[1]郑柳清.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实施策略[J].读写算,2025, (17):94-96.

[2]郭梅,钱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项目式学习"的案例研究——以六年级数学《跑道上的学问》为例[J].安徽教育科研,2022(4):52-54.

[3]张怡.项目式学习在小学数学量感培养中的实施路径[J].教师,2024(35):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