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设备监造过程中关键质量控制点识别与应用研究
郭玉明 张鹏 李俊
中广核陆丰核电有限公司 广东陆丰 516500
一、引言
核电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核电设备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核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可能引发严重的核安全事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核电设备监造是确保设备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设备制造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质量问题。关键质量控制点的准确识别与有效应用,是提升核电设备监造质量的核心。因此,开展核电设备监造过程中关键质量控制点识别与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关键质量控制点的重要性
1.保障设备质量与安全
核电设备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核电站的安全运行。关键质量控制点是设备制造过程中对质量影响最大的环节,通过在这些点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可以有效减少质量缺陷的发生概率,避免因设备质量问题引发的核电站安全事故,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安全。
2.优化监造资源配置
核电设备监造工作涉及大量的资源投入,包括人力、物力和时间等。通过识别关键质量控制点,可以将有限的监造资源集中到这些关键环节,提高监造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避免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分配。
3.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关键质量控制点的识别与应用有助于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对关键质量控制点的监控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质量问题的根源,为质量改进提供依据,推动核电设备制造企业不断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关键质量控制点的识别方法
1.基于风险分析的识别方法
风险分析是识别关键质量控制点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核电设备制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风险评估,确定每个环节的质量风险等级。通常采用风险矩阵法,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进行量化分析,从而识别出高风险的质量控制点作为关键质量控制点[1]。对于核电站主泵的制造过程,其密封性能是影响设备安全运行的关键因素,密封环节的质量风险较高,因此被识别为关键质量控制点。在风险排序阶段,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将风险因素按照风险等级进行排序,优先识别出高风险的环节作为关键质量控制点。
2.基于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的方法
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是一种系统化的分析方法,用于识别设备或系统可能发生的失效模式及其对设备或系统的影响。在核电设备监造中,通过应用该方法,可以识别出设备制造过程中可能导致设备失效的关键环节,从而确定关键质量控制点。以核电站的蒸汽发生器为例,其主要功能是将核反应堆产生的热量转化为蒸汽,用于驱动汽轮发电机组发电。在蒸汽发生器的制造过程中,应用该方法对其结构和制造工艺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管板焊接质量、传热管与管板的胀接质量等环节存在失效模式,这些失效模式对蒸汽发生器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有重大影响,因此可以将管板焊接和传热管与管板的胀接确定为蒸汽发生器制造过程中的关键质量控制点。
3.基于制造工艺流程分析的识别方法
制造工艺流程分析是通过对核电设备制造工艺流程的详细分析,识别出对设备质量影响较大的关键工序或环节。核电设备的制造工艺复杂,涉及多个工序和工艺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可能影响设备的质量。通过对制造工艺流程的梳理,结合设备的设计要求和质量标准,分析各工序的质量影响因素,确定关键工序[3]。在核电设备的零部件加工过程中,加工精度对设备的装配和性能有直接影响,因此加工工序中的尺寸测量、加工设备的精度控制等环节应被识别为关键质量控制点。
4.基于专家经验的识别方法
专家经验在关键质量控制点的识别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核电设备制造领域的专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能够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快速识别出设备制造过程中的关键质量控制点。通过组织专家研讨会、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专家对关键质量控制点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其他识别方法的结果,对关键质量控制点进行综合识别和确认。
四、关键质量控制点在监造过程中的应用
1.制定监造计划
在核电设备监造过程中,关键质量控制点的识别结果是制定监造计划的重要依据。根据识别出的关键质量控制点,明确监造的重点环节和关键工序,合理安排监造人员的工作任务和时间,制定详细的监造计划。并且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监造计划,确保监造工作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提高监造效率和质量。
2.实施现场见证和文件见证
现场见证和文件见证是监造过程中常用的两种见证方式。对于关键质量控制点,通常需要实施现场见证,监造人员亲临制造现场,对关键工序的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查,核实制造过程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和工艺文件的规定。在核电设备的焊接过程中,监造人员需要对焊接环境、焊接设备、焊接材料、焊接人员资质等进行现场检查,对焊接过程中的焊接参数进行实时监控,确保焊接质量符合要求。对于一些无法进行现场见证的环节,如原材料的采购和检验过程,可以通过文件见证的方式进行监督,要求制造单位提供相关的质量证明文件、检验报告等,对文件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符合要求。
3.加强质量检验和无损检测
关键质量控制点的质量检验和无损检测是确保设备质量的重要手段。在监造过程中,应加强对关键质量控制点的质量检验和无损检测工作,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对关键工序的产品进行质量检验和无损检测[4]。对于核电设备的焊接质量,应采用射线检测、超声检测、磁粉检测等多种无损检测方法,对焊接接头进行全面检测,及时发现焊接缺陷,采取纠正措施,确保焊接质量符合要求。同时,对于关键质量控制点的质量检验和无损检测结果,应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分析,建立质量档案,为设备的质量追溯提供依据。
4.开展质量改进和持续优化
通过关键质量控制点的识别和应用,可以及时发现设备制造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和潜在风险。监造人员应根据发现的问题,与制造单位共同开展质量改进工作,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有效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防止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同时,监造机构应定期对关键质量控制点的识别和应用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结合设备制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对关键质量控制点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不断完善监造质量控制体系,提高监造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五、结论
核电设备监造过程中关键质量控制点的识别与应用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通过不断优化识别方法和应用策略,结合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管理理念,能够有效提升核电设备的质量控制水平,为核电行业的安全、高效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权,张鑫,高行,等.风险管理在核岛主设备采购中的应用浅析[J].核安全,2023,22(1):99-104.
[2]贺支青,杨光.故障模式与失效分析方法在核电厂设备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2):229-231.
[3]徐锐,孟琦.核电设备用 Q265HR 焊接工艺及制造质量控制[J].中国化工装备,2025,27(2):10-13.
[4]单拓.国产化核电设备制造中的质量控制与质量监督[J].科技创新导报,2021,18(25):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