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政工工作对企业员工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的路径研究
刘瑞霞
山西离柳焦煤集团有限公司 033000
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与信息技术迭代,企业员工思想呈现多元化、动态化特征,传统单向灌输式政工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需求。新时代政工工作需突破“重形式轻实效”的窠臼,构建与员工需求、企业战略深度融合的思政体系。本文聚焦政工工作对企业员工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的作用机制,结合国有企业改革实践与民营企业创新案例,探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政工工作的优化路径,为企业思政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范式。
一、机制构建:从“单向传导”到“系统赋能”的范式转型
(一)组织机制:党建引领与业务融合的双向驱动
新时代政工工作需以党组织为核心构建“党建 + 业务”双轮驱动机制。国有企业实践表明,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党员大会等常态化学习机制,可实现党的创新理论与企业管理决策的深度耦合。例如,新疆中泰集团将党史学习教育嵌入安全生产培训,通过“党旗映天山”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员工赴井冈山、延安等红色教育基地实地研学,使政治理论学习与业务技能提升形成闭环。民营企业则可借鉴“党建入章”模式,将思政要求纳入公司章程,如某科技企业设立“党员先锋岗”,将技术攻关与党性教育结合,实现组织效能与生产效率的双重提升。
(二)人才机制:复合型政工队伍的培育路径
政工队伍专业化水平直接影响思政工作实效。企业需构建“政治理论 + 企业管理+信息技术”的复合培训体系,通过案例研讨、技能竞赛等方式推动政工干部向“多面手”转型。例如,华电章丘公司实施“青苗计划”,选拔青年骨干参与政工轮岗,培养既懂党务又通业务的“双料人才”;某制造企业建立政工人员与业务骨干“结对子”机制,通过跨部门项目合作提升政工干部对企业运营的认知深度。此外,需打通政工人员晋升通道,将思政工作成效纳入绩效考核体系,激发队伍活力。
(三)评价机制:过程追踪与结果导向的动态平衡
传统政工考核侧重于活动频次与材料完整性,易陷入“形式主义”陷阱。新时代需构建“数据驱动”的评价体系,通过大数据分析员工思想动态、行为轨迹及工作绩效的关联性。例如,某能源企业开发“思政驾驶舱”系统,实时采集员工学习时长、互动频率、任务完成度等数据,生成个性化思政画像;某金融企业运用 NLP 技术分析员工在内部论坛的发言内容,识别潜在思想波动风险点。评价结果应与薪酬调整、职务晋升挂钩,形成“激励-反馈-改进”的闭环管理。
二、资源整合:从“零散供给”到“精准滴灌”的供给升级
(一)内容资源:分层分类的供给体系构建
员工思想需求的差异性要求思政内容供给必须精准化。企业可按岗位层级、年龄结构、文化背景等维度划分员工群体,定制差异化内容包。例如,针对新入职员工设计“职业启蒙”课程,包含企业历史、价值观、职业规划等内容;面向中层管理者开设“领导力提升”工作坊,融合管理学、心理学与党性教育;为技术骨干提供“科技伦理与工匠精神”专题培训。某汽车企业建立“思政资源库”,收录行业案例、政策解读、微课视频等资源,员工可根据需求自主选择学习路径,资源利用率提升 40% 。
(二)技术资源:数字化工具的深度应用
信息技术为思政工作提供全新载体。企业可利用 VR/AR 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增强红色教育沉浸感;通过直播平台开展“云党课”,打破时空限制;借助 AI 聊天机器人提供 24 小时心理疏导服务。例如,某建筑企业开发“安全思政 VR 系统”,让员工在虚拟环境中体验安全事故后果,强化安全意识与责任担当;某电商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员工消费行为,识别潜在廉洁风险,针对性推送廉政教育内容。技术融合需遵循“适度原则”,避免“为用而用”,确保技术服务于思政目标。
(三)文化资源:企业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企业文化是思政工作的精神内核。企业需挖掘自身历史中的红色基因,将其转化为思政教育资源。例如,大庆油田通过“铁人精神”主题展览、老工人口述史等活动,传承艰苦奋斗传统;某互联网企业结合创业历程打造“创新文化墙”,展示员工攻坚克难的瞬间,激发集体荣誉感。文化资源整合需注重“活态传承”,通过文艺演出、微电影创作等形式,使抽象文化具象化。某制造企业组织员工编排“工匠精神”话剧,在排练与演出中深化对职业价值的认知。
三、互动模式: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生态重构
(一)线上线下融合:构建全时空互动场景
线上平台可突破传统思政工作的时间与空间限制,线下活动则能增强情感联结。企业需打造“O2O”互动模式,实现二者优势互补。例如,某银行开发“思政 APP”,员工可在线完成课程学习、考试测评,同时定期举办线下读书会、主题沙龙,促进深度交流;某物流企业建立“线上建议箱”与“线下总经理接待日”联动机制,员工可通过匿名方式提交意见,管理层现场回应解决方案,增强员工参与感。互动设计需注重“趣味性”,通过游戏化机制提升吸引力,如某企业将党史知识融入“闯关答题”小程序,参与率达 90% 。
(二)典型示范引领:营造比学赶超氛围
先进典型是思政工作的生动教材。企业需建立“发现-培育-宣传-推广”的全链条机制,挖掘员工身边的榜样人物。例如,某电力企业开展“最美电工”评选活动,通过短视频、海报等形式展示获奖者事迹,组织巡回宣讲会;某制造企业设立“创新工坊”,邀请技术能手分享攻关经验,带动团队整体技能提升。典型示范需避免“神化”倾向,注重呈现普通员工的成长历程,增强可学性。某互联网企业拍摄《平凡创新者》系列纪录片,记录普通员工解决技术难题的过程,引发广泛共鸣。
(三)实践育人机制:在解决问题中提升素养
思政工作需与员工实际需求紧密结合,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提升思想认识。企业可建立“问题导向”的实践育人模式,围绕安全生产、技术创新、客户服务等场景设计思政项目。例如,某煤矿企业开展“安全隐患大家找”活动,员工在排查隐患过程中强化安全意识与责任担当;某零售企业组织“客户体验优化”竞赛,员工在调研与改进中深化“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实践育人需建立反馈机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推动思政工作持续改进。某制造企业定期发布《思政实践案例集》,收录优秀项目成果,供全员学习借鉴。
结束语:新时代政工工作是企业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的核心引擎,其效能发挥依赖于机制创新、资源整合与互动优化的协同推进。企业需以系统思维构建“党建引领、技术赋能、文化浸润、实践育人”的思政生态,将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技术在政工工作中的应用场景,为思政建设注入新动能。唯有持续创新,方能使政工工作真正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精神灯塔”。
参考文献:
[1]郭妍丽,钱周伟.新时代非公有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研究——以通惠河畔文创园非公企业思政工作为例[J].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4,(04):27-31.
[2]陈璐.党建凝聚青春动能,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N].经济导报,2025-08-2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