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风力发电机组的控制策略优化研究

作者

柳志明 郭静 车宇

身份证号:150404199012100318;身份证号:640221198706050025;身份证号:130528198204120119

1.引言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进程中,风力发电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形式,正逐步占据重要地位。随着风能技术的不断成熟与规模化应用,其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占比持续上升,成为减缓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然而,风力发电系统的效率与稳定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风速变化、湍流效应以及机组自身的动态特性等。因此,优化风力发电机组的控制策略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改进控制策略,不仅可以提高风能利用率,还能增强机组在复杂工况下的运行稳定性,从而进一步提升风力发电的整体性能与经济效益,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更为可靠的技术支持。

2.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策略发展历程

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策略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早期风力发电机采用定桨距控制策略,其特点在于结构简单、可靠性高,但对风能利用率较低,尤其在低风速或高风速条件下表现不佳。随着技术进步,变桨距控制策略应运而生,通过调节叶片角度以适应不同风况,显著提升了风能捕获效率。然而,这种策略在复杂风况下的动态响应能力仍显不足。近年来,智能控制策略逐渐成为主流,例如基于人工智能算法和模糊逻辑的控制方法,这些策略能够根据实时环境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从而进一步提高发电效率和稳定性。尽管如此,智能控制策略也面临计算复杂度高、实施成本较高等局限性。总体而言,控制策略的演进反映了风力发电技术对高效性和稳定性的不懈追求。

3.现有主流控制策略分析

3.1 最大功率跟踪控制

最大功率跟踪控制旨在通过调节风力发电机组的运行状态,使其在不同风速条件下均能捕获最大风能。其工作原理基于叶尖速比与风能利用系数的关系,通过优化风轮转速以追踪最佳叶尖速比,从而实现最大功率输出。该策略在提高风能利用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尤其是在低风速区域能够有效提升发电效率。然而,传统最大功率跟踪控制方法对风速测量的依赖性较强,且在复杂风况下难以准确捕捉最佳工作状态,导致控制效果下降。此外,由于未充分考虑噪声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其控制稳定性仍有待提升。

3.2 变桨距控制

变桨距控制通过调整风机叶片的桨距角来改变风能捕获效率,从而实现对机组功率的调节。在低风速条件下,叶片保持较小的桨距角以最大化风能吸收;而在高风速条件下,则通过增大桨距角限制功率输出,避免机组过载。这种策略在适应不同风况方面表现出较强的灵活性,能够有效提升机组的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然而,现有变桨距控制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提前变桨现象会降低风能利用效率,而控制参数的设置不合理则可能导致转速-转矩匹配关系不稳定。此外,基于风速的桨距角控制策略对风速测量精度要求较高,易受测量误差影响。

3.3 转矩控制

转矩控制是风力发电机组稳定运行的关键环节,其工作方式主要通过调节发电机的电磁转矩来实现对机组转速的控制。在额定风速以下,转矩控制通常采用查表法或PI 控制器来跟踪最佳叶尖速比,从而优化风能利用效率。然而,传统查表法在满发风速前存在转速波动问题,而单一PI 控制器在复杂风况下的适应性较差。在额定风速以上,转矩控制则需切换至恒功率模式,通过增加传动链阻尼滤波器减小发动机扭矩偏差,提高输出功率的稳定性。尽管如此,转矩控制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控制策略的鲁棒性不足以及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响应速度较慢等问题。

4.优化控制策略方法研究

4.1 引入先进算法

随着风力发电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控制策略在应对复杂运行环境时逐渐显现出局限性。为了进一步提升风力发电机组的性能与效率,引入先进算法成为优化控制策略的重要手段之一。人工智能算法(如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和模糊控制算法因其强大的非线性处理能力和自适应特性,被广泛应用于风力发电机组的控制优化中。例如,基于仿射扰动反馈的多目标随机模型预测控制(ADF-MSMPC)策略通过结合风速扰动的概率信息,能够显著提高机组输出功率的跟踪精度,并降低执行机构的疲劳载荷。

4.2 考虑实际运行环境

风力发电机组的实际运行环境复杂多变,不同风况和气候条件对控制策略的影响不可忽视。在强风条件下,机组需要采取变桨距控制以避免过载;而在低风速条件下,则需优化转速控制以提高风能捕获效率。此外,极端气候条件(如低温、高温或高湿度)也会对机组的机械性能和电气系统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必须在控制策略中加以考虑。例如,在低温环境下,润滑系统的优化设计可以显著减少机械磨损,从而提高机组的可靠性。

5.优化控制策略的经济性评估

优化控制策略的实施通常会带来一定的成本变化,包括技术研发、设备更新以及运行维护等方面的投入。例如,引入先进算法或改进现有控制技术可能需要额外的研发支出,而新型传感器的应用也会增加设备成本。然而,这些初始投资往往能够通过提升风能利用率和机组运行效率来获得长期收益。从收益角度来看,优化控制策略可以有效减少能量损失、延长设备寿命并提高发电量,从而增加经济效益。此外,更稳定的运行状态还能降低因故障导致的维修费用。在评估成本与效益的平衡时,需综合考虑初期投入与长期回报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采用自适应系数调频控制策略等优化方法,不仅能够在频率质量上表现出明显优势,还具备较高的经济可行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场景对优化控制策略进行经济性评估,以确保其技术改进能够带来合理的投资回报。

6.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策略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策略正朝着与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深度融合的方向发展。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风力发电机组各部件之间以及机组与外部环境之间的高效信息交互,从而提升系统的整体协同效率。大数据技术则能够对海量运行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为优化控制策略提供精准的决策支持。此外,智能化技术作为多种先进技术的综合体,将进一步推动风电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升级,使其具备更强的自适应能力和智能化水平。这些技术的融合不仅有助于提高风力发电的效率和稳定性,还将为风电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未来风力发电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刘保松;张伟;张乐平;许新瑞.风电机组能效分析及优化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2,12(31):127-130.

[2]胡博;李麟.风力发电机组优化控制策略研究[J].新型工业化,2021,11(11):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