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光谱法在成品油掺杂识别中的应用效果与优化分析
郭晓雪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北销售新疆分公司 新疆石油产品质量计量检测中心 73000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成品油市场需求的持续扩大,掺杂伪劣油品的问题日益突出。一些不法分子通过掺入劣质溶剂油、重整油、催化裂化油等方式以获取非法利润。这类掺杂行为不仅扰乱市场秩序,更会降低车辆发动机性能,增加尾气排放,对环境和人身安全造成隐患。因此,开发一种高效、灵敏且适用于大规模筛查的识别方法,已成为成品油质量监管的迫切需求。
(二)传统检测方法的局限
当前,成品油掺杂的检测多依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方法,虽然具有良好的定性与定量能力,但存在仪器昂贵、检测周期长、对操作环境和人员要求高等限制,难以满足快速检测与现场筛查的应用场景。因此,亟需寻找一种更加高效、简便的替代技术。
(三)红外光谱法的应用优势
红外光谱技术利用样品分子在特定波长吸收红外光的特性进行分析,能够反映物质的化学键结构和官能团信息。其无需复杂前处理,测试快速,适用于多组分复杂基质,近年来在食品安全、药物分析等领域应用广泛。将其引入成品油掺杂识别,可望在识别速度和成本控制上取得明显优势。
(四)研究目的与结构安排
本文旨在评估红外光谱法对成品油中掺杂物的识别能力,并在样品预处理和数据建模环节进行优化,以提升方法的实用性。全文从实验设计、识别效果、建模优化等方面展开,系统验证其检测性能与应用前景。
二、方法与材料
(一)样品制备与分组
实验以市场常见的 92#车用汽油为基础油样,选取工业常用掺杂剂如催化裂化汽油(FCC)、抽余油(LCO)和煤油(Kerosene)三类物质,设定掺杂比例为 0% 、 5% 、 10% 、 15% 、 20% 、 25% 、 30% ,共28 组混合样品。样品在通风环境下封闭保存,确保测试期间性质稳定。
(二)仪器设备与参数设置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650 型),测试波段为 4000–400cm◻1 ,分辨率为 4cm◻1 ,每个样本扫描32 次取平均,使用透射模式采集光谱数据。所有样品在恒温 25°C 条件下测试,避免温度波动对谱图稳定性的干扰。
(三)数据处理流程
原始光谱数据经基线校正、小波去噪及标准正态变换等步骤处理,以减少系统噪声与基线漂移影响。在建模阶段,分别尝试主成分回归(PCR)与偏最小二乘法(PLSR)进行掺杂比例预测;定性分析则依据典型特征峰位移或新峰产生进行掺杂物种类判别。
三、实验结果
(一)掺杂物定性识别效果
通过对比各组掺杂油样的红外光谱图发现,特定波段处的吸收峰强度或位移可有效反映掺杂组分的存在。例如,在 2955cmΠ′ 与
¹附近,FCC与煤油样本的C–H伸缩与弯曲振动吸收峰与基础汽油谱图存在明显差异。当掺杂比例达到 10% 以上时,该类差异特征表现尤为显著,借助谱图叠加分析及峰位比值计算,可实现对不同掺杂组分的初步识别。使用支持向量分类模型对样本进行识别建模后,整体识别准确率达 94.3‰
(二)掺杂比例定量分析结果
对不同掺杂比例样品采用 PLSR 模型进行建模,建立吸光度变化与掺杂比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显示,该模型在训练集中的拟合优度 R²达到0.981,验证集预测误差RMSE 为1.26,显示出较强的定量预测能力。此外,特征波段变量筛选后模型稳定性进一步提升,噪声影响显著减弱。综合评价,该方法在掺杂量 5%-30% 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响应和鲁棒性。
四、优化策略与效果分析
(一)光谱预处理方法优化
原始红外光谱中常存在基线漂移与随机噪声问题,影响识别模型稳定性。本文对比采用三种常见预处理方法:一阶导数、Savitzky–Golay 平滑、小波去噪。结果表明,小波去噪法在保持谱峰特征同时显著降低背景干扰,识别模型的准确率由 91.6% 提升至 94.3% ;且在低掺杂浓度段表现更为稳定,有效提高了模型的灵敏度和鲁棒性。
(二)变量选择与模型优化
在模型建构中,冗余波段信息会影响回归模型的解释力与计算效率。通过对比遗传算法(GA)与极差法(RFA)两种变量选择策略,发现 GA在识别关键波段方面更为精准。最终,结合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模型与GA 变量筛选策略,使得预测R²提升至0.988,RMSE 下降至 1.07 。该组合方案不仅提高了模型精度,还缩短了模型训练时间,适用于快速检测场景。
五、结论
本研究系统评估了红外光谱法在成品油掺杂识别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该方法在特征提取、定性识别和定量分析等方面均具备良好的适配性与准确性。通过引入小波去噪、遗传算法变量筛选及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显著提升了识别准确率和模型稳定性。优化后的方法不仅适用于标准实验条件下的精确分析,也具备一定的现场应用潜力。与传统色谱法相比,其操作更为简便、响应更为迅速,适合大规模初筛与动态监管。未来可结合便携式设备与智能算法,构建成品油快速检测系统,为油品质量控制与市场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海棠, 王思源. 基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的车用汽油组分识别方法研究[J].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22, 53(7): 58–63.
[2] 龚佳音, 姚文礼, 沈一川, 等. 不同掺杂剂对成品油红外吸收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J]. 分析测试学报, 2023, 42(2): 215–220.
[3] 刘祖清, 马胜杰. 红外光谱技术在油品质量快速检测中的应用进展[J]. 化工分析, 2021, 49(6): 100–106.
[4] 彭义豪, 胡梦依, 胡家声. 一种基于小波变换的光谱去噪算法在汽油掺杂识别中的应用[J]. 现代仪器仪表, 2023, 39(3): 74–79.
[5] Guo Yuting, Xie Jianlong, Zhang R. Application of FTIR and chemometric models for fuel adulteration detection[J]. Fuel, 2022, 322: 124034.
[6] Alam M, Singh P, Verma A, et al. Spectroscopic approach for petroleum adulteration analysis using multivariate calibration[J]. Journal ofMolecular Structure, 2023, 1272: 13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