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究
李慧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0
摘要: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时代的必然趋势,对于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担当时代重任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深入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内涵,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现实意义,以及融入路径进行探索,旨在探索协同育人视角下,两者如何更合的融合。
关键词:立德树人 高职院校 思政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融入路径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是新时代高校育人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国家出台各项政策为该项任务的实施提供了政策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强大的“育心、启智、养德、导行”等思政引领力,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保障和任务。
一、思政教育内涵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路径。思政教育侧重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近年来,“大思政”理念的提出,强调突破传统思政教育局限,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育人合力,有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心理健康教育强调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格发展,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能为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在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并在社会层面上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大学生心理问题涉及自我认同、人际关系等,影响其全面发展。
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健康的人格上有特殊的意义,其目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上形成合力。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现实意义
1、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与价值认同的统一
《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目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他们的教育目标本身具有一致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的心理状态,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应对压力的策略和人际交往技巧。思政教育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政教育中,能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也是关注到学生整体的成长。
2、突破传统思政教育的局限性
传统的思政教育侧重理论灌输和思想引导,忽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特点。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也愈发重要。大学生受到多元文化价值冲击与社会竞争加剧的影响,面临来自思想和心理的双重压力。高校思政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将学生思想问题的解决和心理问题的解决统一起来。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通过“以心育德,以德润心”的辩证关系,实现1+1>2的育人效果,因为育心与育德相统一是实现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协调发展必然要求,培养兼具政治素养与心理韧性的新时代人才也是教育的目标。
3、符合教育强国目标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强调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教育强国战略目标下,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中是关键路径。在学生思想价值引领同时渗透积极心理品质的教育,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是未来社会人才需要。
三、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中的路径探究
1、课程体系融合:构建“思政+心理”教学内容
高校思政课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政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挖掘思政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扩宽了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功能,弥补了传统思政教育中情感体验不足。打破传统“价值灌输”单一模式,形成“认知-情感-行为”三维教育体系。在融合教学目标时,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既包括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也包括心理健康素养的培养[2]。例如在思政课程中可以结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内容,引导学生从心理自我的角度去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形势与政策》课程中可以结合社会热点,引导学生理性看待社会现象,缓解焦虑情绪。也可以开展专题化教学,比如围绕建党精神中的心理韧性等特色专题,引导学生在感悟伟大的建党精神中汲取前辈们为了心中的信念那种坚韧不拔、不畏挫折、勇于担当的心理品质。思政课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中,可以深挖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心理元素,将传统文化中向上的价值观教育与积极心理品质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师资协同:打造协同育人
大学思政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高校辅导员又是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的引导者。除了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进行教育工作的重任,同时也是他们学校生活中的心理辅导老师。因此,辅导员要与教师、行政人员共同发力,促进两者的融合发展,提升协同育人的路径。比如搭建“思政课老师+辅导员+心理教师”协作育人,专业课老师挖掘“课程思政”心理元素,“辅导员+专职教师”同步关注学困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
同时要强化高校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心理育人和思政育人要同向同行,要理念先行,在精神层面达成共建意识,要齐心协力,共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3]。对思政教师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提升其识别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对心理教师进行思政理论培训,强化其价值引导意识。
3、实践活动融合:打造“浸润式”育人场景
(1)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形式,打造“浸润式”育人场景。将心理服务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中,比如在社区关爱老人志愿服务开展关注老年人心理活动、在暑假三下乡实践活动中关爱留守儿童和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2)主题教育活动
开展特色活动,把红色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结合。比如三月学雷锋,可以把雷锋精神学习和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结合起来,在学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他人服务的同时,思考我们在生活中如何培养积极品质,创造自己的幸福人生。也可开展心理主题的思政辩论赛,比如“AI时代,人应该更注重表达自我还是倾听他人”,这涉及到个性心理和集体主义精神。通过这类辩论赛,既能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又能潜移默化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协同效应。
综上所述,本文探讨了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思考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是什么,进而提出如何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政教育中。这也是作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思考我们如何去实现培养具有完善人格、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梁悦.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定位、融合和优化探索[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3(6):61-65.
[2]刘瑶.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探索[J].教育教学,2024(13):162-165.
[3]史略 金光美.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医学类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4(16):185-188.
作者简介: 李慧,女,汉,湖南省华容县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