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核心素养指导下高中武术专项化教学探讨

作者

徐红霞

正学中学 浙江 宁波 315600

引言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维度。核心素养不仅涵盖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也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化,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基础。在当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

体育运动作为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途径,其育人价值日益体现。武术作为我国传统体育项目的杰出代表,不仅具有强身健体的实用功能,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内涵的载体。武术讲究“内外兼修”“以武育德”,融合了哲学、医学、伦理等多重文化元素,是实施素养教育的优质载体。但是,在传统武术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重技术、轻文化”“重训练、轻素养”的现象,教学方法较为单一,难以全面发挥武术的综合育人功能。因此,如何在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系统地搭建高中武术专项化教学模式,成为当前体育教育工作者急需深入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核心素养与武术教育的内在联系

1.1 知识维度:武术蕴含丰富的文化体系

武术不仅仅是一系列攻防技术以及套路组合,更是融合了传统哲学、中医经络学说、兵家策略等的文化体系。学生通过学习武术发展史、流派特色、动作术语与文化象征等,能够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文化认同与民族自信。例如,太极拳中的“阴阳平衡”理念、南拳中的“礼义”传统等,有助于学生形成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素养。

1.2 技能维度:全面发展身体素养

武术训练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出较高要求,包括力量、柔韧、协调、灵敏、耐力等多方面能力。通过系统的基本功、套路与对抗练习,学生能够显著提升运动技能和身体控制能力。从小练习武术的学生,在进入初高中或大学之后,选修除武术外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例如健身操,体操等课程能更轻松和高质量的完成所有动作。另外,武术动作的练习也有助于改善身体姿态,预防脊柱侧弯等常见青少年健康问题,是实现“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有效方式之一。

1.3 态度维度:以武修心,培养积极态度

武术历来强调“习武先习德”,注重对学生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的锤炼。在反复练习中,学生可逐渐养成持之以恒、勇于挑战、认真专注的学习态度。同时集体演练和对抗练习也能帮助学生建立尊重对手、遵守规则、团队协作的意识,为今后融入社会先打下良好的基础。

1.4 价值观维度:武德教育塑造健全人格

武术教育始终贯穿着“止戈为武”“以德服人”的观念。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传统武德故事的融入以及实战情境中的体验,学生能够在身体练习中体会公平、尊重、责任等核心价值观,实现技能习得与品德培养的有机统一。

二、高中武术专项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2.1 构建系统性教学内容框架

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武术技能形成特点,搭建包括“文化认知—基本功训练——套路学习——实战应用——竞赛展演”五个环节的专项教学体系。高一阶段可侧重武术文化与基本功,高二逐步加入武术套路与对抗演练,高三则拓展至实战应用、以赛代练等综合实践,逐级深化教学路径。

2.2 创新融合现代教学技术

将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中。例如,利用VR设备模拟实战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攻防含义;通过慢动作回放和三维影像分析动作细节,这些手段不仅能提升教学效率,也能极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2.3 强化武德教育的全面渗透

德育应贯穿教学全程,包括在课堂中植入武礼文化(如抱拳礼的释义与应用)、在对抗练习中强调“点到为止”的伦理约束、通过典型案例讨论武术中的正义观念与社会责任。还可组织学生参观武术纪念馆、访谈非遗传承人,引导其在真实故事和文化宣传中理解武德的价值。

2.4 建立多元综合评价机制

改变以往仅以动作完成标准程度为评价依据的做法,构建涵盖技能、体质和品德等多个维度的评价体系。另外还可引入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竞赛表现、学习档案等多种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全面反映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状况。

三、高中武术专项化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与应对方法

3.1 课程开发与资源保障不足

当前许多学校武术课程尚未形成系统化内容体系,缺乏符合高中学生认知特点的教材与辅助资源。教育部门可牵头组织专家与一线教师共同开发武术模块教材、教学指南及数字化资源库,重点突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内容设计,为一线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3.2 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武术教学对教师的专业技能与文化素养要求较高,而现实中专业师资匮乏问题突出。建议开展多层次师资培训,包括武术专业技能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培育及现代化教学方法应用等;还可通过校企合作、校馆联动等方式引进校外武术教练、非遗传承人参与教学,搭建校内外结合的师资团队。

3.3 学生参与兴趣与动机差异显著

高中生对武术的认知和兴趣程度不一,教学中应尊重个体差异,采取选项制教学模式,提供长拳、太极、短兵等多种风格内容供学生选择。通过游戏化学习、项目式学习、社团活动及校际比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帮助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感与文化归属感。

四、典型案例分析:高中武术专项化教学实践

自2016年起在高一、高二年级开设武术专项课程,并将其纳入体育选修模块管理。其课程设计分为三个阶段:

4.1 道德与文化启蒙阶段

通过影视资料、文化讲座及武术礼仪训练,帮助学生理解武术的文化内涵与道德规范;

4.2 技能训练阶段

分基本功练习和初级套路,结合小组互助与合作演练,提升动作质量与团队默契;

4.3 综合应用与展示阶段

组织小组武术展演、参加各小组的武术比赛,部分学生参与校内展演活动,在实践中检验学习成效。

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视频反馈、线上打卡等方式加强课外延伸,同时结合德育积分制度对学生的武德表现进行记录与激励。一学年后通过问卷调查和体能技能测试发现,学生不仅在柔韧、协调等身体素质指标上有显著提高,在文化认同、团队意识和锻炼主动性方面也表现出积极变化。

五、结论

在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下推动高中武术专项化教学,是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重要突破与创新。它不仅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更是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载体。接下来,应进一步加强课程标准建设、师资能力提升及评价体系优化,以此推动武术教学由“技能传授”向“素养培育”转型,使武术真正成为学生喜爱且愿意终身学习的运动方式和文化传承载体。

参考文献:

[1]董裕华.高中体育课程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三门球运动”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20,(31):11-15.DOI:10.13696/j.cnki.jer1673-9094.2020.31.003

[2]孙焱.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当代体育,2023,(10): 107-109

[3]张欣欣.浅谈武术对专项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J].少林与太极,2019,(9): 53-55

[4]黄友德,黄强.武术教学中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育路径探究[J].青少年体育,2021,(4): 126-127,123

[5]张奎.高中体育田径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分析[J].体育世界,2023,(2): 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