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优化与节能降耗研究
辛大伟
新乡市排水工程有限公司 河南省新乡市 453000
引言
城市化进程加速使得污水处理规模持续扩大,伴随而来的高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 1-3% )与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已不容忽视。传统粗放式运行模式难以满足提质增效与低碳转型的双重需求。污水处理厂运行优化与节能降耗成为环境工程领域的核心议题。为此,亟需突破关键工艺瓶颈,融合先进技术与管理策略,在保障出水水质达标前提下,系统性降低能源与资源消耗。本研究旨在梳理技术脉络与实践路径,为行业提供理论参照与实践指导。
一、污水处理核心工艺的精细化过程控制
污水生物处理系统的稳定运行需建立在多参数协同调控与微生物群落定向引导的双重基础上。除常规水力停留时间与污泥龄控制外,需深入解析碳氮磷营养盐的化学计量平衡对微生物代谢途径的调控机制,通过在线营养盐分析仪实时监测氨氮、硝态氮及磷酸盐浓度梯度变化,动态优化碳源投加位置与比例分配,强化同步硝化反硝化及厌氧氨氧化等低碳路径的竞争优势。针对进水水质的强波动特性,构建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的进水负荷预测算法,结合工业排放规律与管网传输延迟效应,实现生物池运行工况的预判性调整。在预处理单元革新中,需结合计算流体力学模拟优化格栅间隙与耙齿转速的匹配关系,采用多级水力旋流强化沉砂效果,通过控制湍流强度降低无机砂粒对曝气器及泵阀的磨损能耗。深度挖掘生物除磷潜力需精准操纵厌氧区氧化还原电位与好氧区溶解氧浓度梯度,利用聚磷菌的代谢特性实现磷的超量吸收,显著削减化学除磷药剂投加量。此外,水解酸化单元的智能调控可提升复杂有机物的生物可利用性,通过优化水解酶分泌与酸化菌群丰度,为后续脱氮除磷提供优质基质,形成物质转化与能量传递的全流程优化闭环。
二、智能控制系统与数据分析技术的深度赋能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已从单一参数控制转向多目标协同优化与全生命周期决策。深度学习神经网络通过融合气象数据、管网流量历史记录与工业排放规律,实现对进水水质突变的前馈预警,并基于时序卷积网络构建水质异常传播路径溯源模型。数字孪生系统需建立涵盖流体力学、生物反应动力学及设备衰减模型的多物理场耦合平台,通过实时数据同化技术动态校准虚拟模型参数,精确模拟不同回流比、污泥浓度下的系统响应特性。强化学习算法在曝气控制中的应用,需设计兼顾能耗、脱氮效率及设备磨损的复合奖励函数,通过策略梯度优化实现多目标帕累托最优解。图像识别技术需突破污泥絮体形态学分析的瓶颈,结合卷积神经网络量化丝状菌指数与菌胶团密度的关联特征,并建立絮体结构变化与沉降性能的预测映射关系。区块链技术的引入构建分布式账本架构,确保运行数据在监管部门、运营企业间的可信共享与溯源审计,同时支撑工艺优化知识库的联邦学习机制。边缘计算节点的部署则实现关键控制指令的毫秒级响应,通过轻量化模型压缩技术降低算法时延,为工艺实时闭环控制提供算力保障,全面推动污水处理厂从自动化向认知智能的范式跃迁。
三、污泥处理单元的协同优化与资源转化
污泥资源化需突破能质转化效率的技术瓶颈。在厌氧消化环节,采用两相温度分级调控策略:高温相侧重病原体灭活与有机物溶解,中温相优化产甲烷菌活性。通过添加零价铁或导电材料构建微生物直接种间电子传递通道,可提升甲烷产率并缩短水力停留时间。脱水工艺革新需关注新型絮凝剂的分子设计,如两性离子聚合物可同时改善污泥亲水性及絮体强度。高级氧化预处理中,非均相催化臭氧技术比单一超声处理更具细胞破壁选择性。沼气提纯环节宜采用变压吸附与膜分离复合工艺,使甲烷浓度提升至车用燃料标准。磷回收技术需聚焦于鸟粪石结晶反应器的流体动力学优化,控制过饱和度梯度以增大晶体粒径。污泥热解气化过程中,通过催化剂原位改性可定向调控生物炭孔隙结构与重金属钝化效能,实现固碳与污染控制的协同。
四、曝气系统的高效运行与节能技术集成
曝气节能需建立气-液-固三相传递的系统优化框架。微孔曝气器的选型应综合考量孔径分布与膜材抗污染性能,采用表面亲疏水图案化设计延缓孔眼堵塞。鼓风机变频控制需结合喘振边界识别算法,开发基于声纹识别的早期故障诊断模块。在控制策略层面,模型预测控制应耦合生化反应动力学方程,将硝化速率、微生物生长阶段纳入约束条件。分布式光纤传感网络的部署可实现曝气池底 DO 浓度的三维时空映射,识别曝气盲区并优化扩散器布局。探索负压曝气技术利用水射器原理形成局部真空环境,降低空压机功耗。深度节能需整合工艺侧改革,如应用好氧颗粒污泥技术可削减 50% 以上的曝气需求,而主流厌氧氨氧化工艺则通过短程脱氮路径彻底重构传统曝气模式。
五、厂域能源结构重塑与资源回收路径拓展
污水处理厂的能源自给需构建多能互补的智慧能源网络。光伏系统设计应采用双面发电组件与跟踪支架,结合处理构筑物镜面反射效应提升单位面积发电量。沼气热电联产机组需配置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回收烟气余热用于消化罐保温。再生水回用应发展基于纳滤-电渗析的定制化分质供水体系,向电子工业提供超纯水或为农业灌溉保留营养盐。污水热能开发需优化热泵系统的蒸发器流道设计,采用防腐钛合金材质应对污水腐蚀性。探索微生物燃料电池在二沉池的应用,利用氧化还原电位差直接转化有机物化学能为电能。通过能源路由器整合厂内光伏、沼气发电及外部电网,建立考虑电价波动与设备寿命的混合整数规划调度模型。最终形成“水质净化-能源产出-资源再生”的生态枢纽,实现环境效益与能源产出的正反馈循环。
结论
本研究系统论证了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优化与节能降耗的多维协同路径。通过精细化过程控制实现对微生物代谢途径的定向引导,结合智能决策系统的多目标优化与实时闭环调控,显著提升了工艺稳定性与能效水平。污泥处理单元的能质转化技术创新与曝气系统的气-液-固三相传递优化,分别从资源回收与能耗核心环节突破传统瓶颈。厂域能源网络的重构进一步整合光伏、沼气热电联产及热泵技术,推动“水质净化,能源产出,资源再生”的生态闭环形成。未来需深化低碳工艺与高精度算法的融合创新,加速污水处理厂向“能源生产者”与“资源工厂”的战略转型,为城市水系统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核心支撑。
参考文献:
[1]周亚梁,黄东月.城市污水处理厂能耗分析及节能降耗措施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9,31(05) :30+34 .
[2]秦瑜雯,李斌,段瑜.浅论城市污水处理厂节能降耗途径[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06):32+36.
[3]李喆,赵乐军,朱慧芳,等.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行概况及存在问题分析[J].给水排水,2018,54(04):52-57.
[4]彭俊婷,洪涛,解智强,等.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估[J].测绘通报,2015,(12):66-69+113.
[5]刘文龙,刘超,沈琛,等.活性污泥长期好氧饥饿下的微生物种群结构演化[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9,51(08):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