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三下乡与思政教育有效衔接的现实路径探究
胡晨鹏
安徽汽车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三下乡”是指高校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以文化、科技、卫生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意义在于,它既是学生了解国情、服务社会、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乡村发展的有益助力。思想政治教育(思政教育)则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通过系统的理论教育和价值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者并非彼此独立,而是一个有机整体。三下乡为思政教育提供了鲜活的实践载体和场景,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身体验,使学生在服务奉献中深化对国情、党情和民情的认识,切实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反之,思政教育为三下乡注入了灵魂和方向,确保实践活动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教育价值,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汲取思想养分,实现知行合一。因此,将三下乡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是构建“大思政”格局、提升育人实效的关键举措。
理论铸魂,问题导向:构建三下乡实践前的多维认知与思想储备
在前期准备阶段,系统性的行前培训是确保思政教育与三下乡实践深度融合的首要环节。此举旨在引导学生超越浅层次的体验,构建起连接国家战略与乡土中国的认知框架,从而实现带着思考、带着问题、带着使命深入基层。
具体而言,其融入路径与逻辑如下:
政策理论学习与国情认知:组织专题讲座,聚焦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等核心政策文件。通过专家解读,使学生理解国家宏观战略的背景、目标与路径,例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如何在不同地域层面分解落实。这为学生提供了分析乡村问题的理论基石和政策视角。
地域文化感知与情感联结:通过观看纪录片、地方志研读、民俗介绍等形式,提前了解实践地的历史沿革、文化传统、产业结构和风土人情。例如,若前往陕西延安地区,需学习延安精神、知青奋斗史;若前往云南民族村落,需了解其民族文化特色与生态保护实践。这有助于学生摒弃“外来者”视角,建立文化尊重与情感共鸣,避免实践中的文化隔阂。
问题提炼与思维训练:在理论学习与文化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研讨,提炼出关键调研问题。例如,基于对“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的学习,针对某个计划走访的湖泊污染治理示范村,可提出:“本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模式是什么?治理过程中如何平衡环保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村民的生态补偿机制如何运作?” 这一过程将抽象理念转化为具象、可探究的实践课题,训练了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上述层层递进的准备,学生得以“武装头脑”再“走进田野”,确保三下乡活动从一开始就锚定在高水平的思政育人目标上,为实现“知行合一”的实践成效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推动三下乡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实施路径
在实践实施阶段,须超越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调研,着力构建一个多层次、沉浸式的“行走思政”育人场域,使学生在身体力行的实践熔炉中深化理论认知、锤炼意志品格、升华思想境界。其核心实施路径如下:
一、深化情境认知,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
依托实践地独有的红色资源、发展样本与生产场景等,将理论讲授融入实地实景。例如,在遵义会议旧址剖析“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浙江“千万工程”示范村现场教学,感悟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伟力;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车间田埂边,解读“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此举旨在将宏大的历史叙事和抽象的政策理论转化为可感知、可触摸的现实样本,实现“史、论、景”的深度融合,使学生完成从感性体验到理性认知的升华。
二、扎根群众访谈,践行“鲜活的人民史观”
组织学生与关键人物进行结构化深度访谈,如聆听老党员讲述初心故事,与村干部探讨治理创新的困境与突破,向致富带头人请教创业历程,与普通村民唠家常、算收支账。这些鲜活的“口述史”是最为生动的教材,能有力地驳斥虚无、增强信念,使学生深刻理解“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真正站稳人民立场,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三、投身劳动服务,锤炼“坚实的实践品格”
精心设计具有教育意义的实践环节。一是参与生产劳动(如抢收抢种、乡村绿化),在挥洒汗水中体悟劳动价值,摒弃骄娇二气,培育艰苦奋斗精神;二是发挥专业特长开展志愿服务(如支教助学、电商培训、普法宣传、健康普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将知识优势转化为服务社会、奉献国家的实际行动,强化社会责任与担当意识。
四、强化组织引领,建立“一线的战斗堡垒”
在团队中成立临时党、团小组,将组织生活延伸至实践一线。定期围绕所见所闻召开组织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交流思想收获,检视初心使命。将组织生活与调研研讨、工作总结相结合,确保实践活动的政治方向和思想高度,使党团组织成为凝聚共识、攻坚克难、引领成长的坚强核心,让党性和团性在服务乡村的实践中得到彻底淬炼和升华。
总而言之,将“三下乡”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构建了“实践-认识-再实践”的闭环育人体系。它不仅是引导学生认识国情、锤炼品格、奉献社会的有效途径,更是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于广袤田野的关键环节。这一模式成功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使党的创新理论通过鲜活实践成为学生的行动指南与信仰基石,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坚实支撑和鲜活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