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新能源 EPC 项目招投标物资标准化管理模式探索

作者

徐源康

锡盟新能源公司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 026000

一、引言

在 “双碳” 目标驱动下,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项目成为能源建设的重点领域,EPC 模式因能实现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管控,已成为新能源项目的主流承包方式。招投标作为 EPC 项目启动的关键环节,物资采购成本占项目总投资的 60%80% ,其管理质量直接决定项目的经济性与安全性。然而,新能源行业技术迭代快、物资品类复杂(如光伏组件、风电整机、储能设备等)、供应商数量众多且资质参差不齐,传统招投标物资管理模式缺乏统一标准,导致物资采购与项目需求脱节、评标过程主观性强、后期履约纠纷频发等问题。因此,探索科学、系统的招投标物资标准化管理模式,成为新能源 EPC 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二、新能源 EPC 项目招投标物资管理现状与痛点

(一)供应商管理缺乏标准化体系

新能源物资供应商涵盖设备制造商、零部件供应商、代理商等多个层级,目前多数 EPC 企业未建立统一的供应商准入、评价与分级标准。一方面,准入环节仅关注供应商营业执照、生产资质等基础信息,忽视其技术研发能力、过往项目履约记录(如设备故障率、交付及时性)等核心指标,导致部分实力不足的供应商进入招投标环节,增加后期物资质量风险;另一方面,供应商评价多为单次项目结束后的 “一次性评估”,未形成动态更新的数据库,无法为后续招投标项目提供参考,导致重复选择低效供应商的问题。

(二)招投标与后期履约衔接不畅

招投标阶段的物资管理与后期物资交付、验收环节缺乏标准化衔接机制。一方面,招投标文件中未明确物资交付的时间节点、验收标准(如光伏组件的 EL 测试标准、风电整机的并网调试要求),导致后期交付时双方对验收结果产生争议;另一方面,部分 EPC 企业在招投标阶段未考虑物资运输、存储的特殊要求(如风电塔筒的运输尺寸限制、储能电池的温湿度存储条件),导致中标供应商无法按要求交付,或交付后物资损坏,影响项目施工进度。

三、新能源 EPC 项目招投标物资标准化管理模式构建

(一)供应商标准化管理:建立 “准入 - 评价 - 分级” 动态体系

标准化准入机制

制定《新能源物资供应商准入标准》,明确不同类型供应商的准入条件:对于设备制造商(如光伏组件厂商),需提供近 3 年至少 5 个 100MW 以上项目的履约记录、ISO9001 质量体系认证、核心技术专利证书;对于代理商,需提供原厂授权文件、近 2 年的供货业绩证明、仓储与物流能力证明。同时,引入第三方机构对供应商的生产能力(如生产线产能、检测设备)、财务状况(资产负债率、现金流)进行审核,确保准入供应商具备持续履约能力。

动态评价与分级体系

建立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从 “质量、交付、服务、技术” 四个维度设置量化指标(如表 1 所示),每季度对合作供应商进行评分,并根据评分结果将供应商分为 A(优秀)、B(合格)、C(待改进)三个等级。A级供应商可获得招投标项目的优先推荐权、付款周期优惠;C 级供应商需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则移出供应商库。同时,建立供应商动态数据库,实时更新供应商评价结果,为招投标阶段的供应商选择提供数据支持。

(二)物资信息标准化:统一分类编码与技术参数

物资分类编码标准化

参考《新能源行业物资分类与编码标准》,结合企业实际业务需求,构建 “层级式” 物资分类编码体系。编码结构设置为 “大类 - 中类 - 小类- 规格型号 - 供应商代码”,如 “光伏组件” 编码为 “XG-01-001-380W-S001”,其中 “XG” 代表光伏类物资,“01” 代表组件, ee001,r 代表产品系列,“380W” 代表功率规格,“S001” 代表供应商代码。通过统一编码,实现物资信息在招投标、采购、仓储、财务等部门的高效共享,避免信息断层。

(三)评标流程标准化:构建 “价格 - 技术 - 服务” 三维量化体系

评标指标权重优化

打破 “价格优先” 的传统评标思路,根据新能源项目对物资可靠性的高要求,合理设置评标指标权重:技术指标占 40%. 、价格指标占 35% 、服务指标占 25‰ 。其中,技术指标重点考核物资的技术先进性(如光伏组件的转换效率、风电整机的发电小时数)、可靠性(如设备寿命、故障率)、兼容性(如与项目设计方案的匹配度);价格指标采用 “偏差率评分法”,以所有有效投标报价的平均值为基准,报价每低于基准 1% 加 0.5 分,每高于基准 1% 扣 0.8 分,避免恶性低价竞争;服务指标考核供应商的质保期(如光伏组件质保期不低于 25 年、风电整机质保期不低于 5 年)、售后服务响应时间( ≤24 小时)、运维培训能力。

评标过程标准化管控

制定《招投标评标工作手册》,明确评标专家资质要求(如需具备 5年以上新能源行业技术或采购经验)、评标流程(资格审查 $$ 技术评审 $$ 价格评审 $$ 综合评分)、评分记录要求(每一项评分需注明理由及依据)。同时,引入信息化评标系统,将标准化的评标指标录入系统,专家需在系统中填写评分并上传支撑材料(如技术参数对比表、价格分析报告),系统自动计算综合得分并排序,减少人为干预,确保评标过程公平、透明。

(四)履约衔接标准化:建立 “招投标 - 交付 - 验收” 全流程机制

招投标文件履约条款标准化

在招投标文件中明确履约关键条款,包括:物资交付时间(需与项目施工进度匹配,如光伏组件需在土建施工完成前 15 天交付)、交付地点(指定项目现场仓库)、验收标准(需引用国家或行业标准,如 GB/T 29319《光伏发电系统接入配电网技术规定》)、验收流程(到货检验 $$ 安装调试检验 $$ 并网运行检验)。同时,明确违约责任(如供应商延迟交付,每延迟 1 天按合同总额的 0.5% 支付违约金),避免后期履约纠纷。

五、结论与展望

未来,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如钙钛矿光伏组件、海上风电设备),需进一步动态更新物资技术标准与供应商评价指标;同时,可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供应商风险预警(如基于历史数据预测供应商履约风险)、评标过程智能分析(如自动对比投标物资技术参数与项目需求),推动招投标物资标准化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新能源 EPC 项目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支撑。

参考文献:

[1]汤骏.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循例变量”智能辅助评审方法及其实现[J].智能物联技术,2024,56(01):104-110.

[2]王伟祥,孙长江,叶轶苏.国际新能源项目 EPC 投标评审要点[J].电力勘测设计,2024,(07):87-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