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游戏化教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现状与优化路径研究

作者

高娇娇

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第三幼儿园 718199

一、引言:

学前阶段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趣味性”“互动性”的活动具有天然偏好,而游戏化教学正是将教育目标融入游戏场景,通过“情境创设”“自主探索”“互动体验”等方式,让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养成习惯、发展能力。例如,通过“超市购物”角色扮演游戏,幼儿可自然掌握数字认知、货币概念与社交礼仪,这种“寓教于乐”的模式远胜于传统的说教式教学。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游戏化教学的理解存在偏差,将“游戏”与“教学”割裂,或仅将游戏作为“课堂点缀”,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梳理游戏化教学的应用问题并探索优化策略,对提升学前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游戏化教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现状与问题:

(一)游戏形式化:“为游戏而游戏”,缺乏教育内核:

形式化是当前游戏化教学最突出的问题。部分教师将“游戏化”简单等同于“开展游戏”,未将教育目标与游戏内容深度融合,导致游戏沦为“娱乐活动”。例如,在“认识图形”的教学中,教师仅让幼儿“玩积木搭房子”,却未引导幼儿观察积木的形状(圆形、方形)、比较形状差异,也未关联“用不同形状积木拼搭”的思维训练,最终幼儿仅获得“玩积木”的快乐,却未达成“认知图形”的教育目标。

(二)目标模糊化:教学目标与幼儿发展需求脱节:

游戏化教学的核心是“以目标为导向设计游戏”,但部分教师存在“目标设定模糊”或“目标与幼儿发展脱节”的问题。一方面,目标设定过于笼统,例如,将“社会领域”游戏目标定为“培养幼儿合作能力”,却未明确“通过什么游戏场景”“培养哪方面合作能力”(如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导致游戏设计缺乏针对性。

(三)教师能力不足:游戏设计与引导能力欠缺:

教师是游戏化教学的“设计者”与“引导者”,但其能力不足直接制约教学效果。首先,游戏设计能力薄弱,部分教师缺乏“将教育目标转化为游戏场景”的能力,多依赖“照搬现成游戏方案”,无法结合本班幼儿的兴趣与发展水平调整游戏内容。

三、游戏化教学在学前教育中的优化路径:

(一)立足幼儿年龄特点,精准设定目标与设计游戏

需结合小、中、大三个年龄段幼儿的发展规律,设计适宜的游戏内容。

1.小班(3-4 岁):聚焦“生活习惯”与“感官认知”,设计简单、重复、趣味性强的游戏。例如,“穿脱衣服比赛游戏”(培养生活自理能力)、“感官探索游戏”(用手摸不同材质的布料,描述“软/硬”);

2.中班(4-5 岁):聚焦“认知拓展”与“社交启蒙”,设计略带挑战性、需要简单合作的游戏。例如,“图形配对寻宝游戏”(在教室寻找与卡片形状一致的物品,拓展认知)、“小组积木搭建游戏”(2-3 人一组合作搭“小房子”,启蒙合作意识);

3.大班(5-6 岁):聚焦“思维训练”与“问题解决”,设计复杂、开放性的游戏。例如,“科学探究游戏”(猜测“不同材质的纸是否会沉水”,并动手实验验证)、“角色扮演游戏”(模拟“医院看病”,解决“病人排队”“医生分工”等问题)。

(二)提升教师能力,强化游戏设计与引导水平

教师能力提升是游戏化教学优化的关键,可通过“培训 + 实践 + 反思”三维路径实现。首先,开展专题培训,邀请幼教专家围绕“游戏目标设计”“游戏场景创设”“游戏引导技巧”等主题授课,结合案例讲解“如何将‘习惯培养’融入生活游戏”“如何在游戏中引导幼儿解决矛盾”;其次,开展“园本教研”,组织教师分组设计游戏方案并实践,例如,围绕“语言领域”开展“游戏化教学设计大赛”,教师展示“故事接龙游戏”“词语猜猜乐游戏”等方案,共同研讨优化;最后,推动教师反思,要求教师记录“游戏化教学日志”,总结“游戏成功/失败的原因”(如“拼图游戏失败是因为难度过高”),并根据反思调整后续教学。

四、结论:

游戏化教学是契合学前幼儿发展特点的优质教学模式,其核心价值在于“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当前游戏化教学中存在的形式化、目标模糊、教师能力不足、评价单一等问题,需通过“目标-游戏深度融合”“精准匹配幼儿年龄特点”“提升教师能力”“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等路径解决。只有教师科学设计游戏、精准引导游戏、全面评价游戏,才能让游戏化教学真正发挥育人作用,帮助幼儿在“玩中学”中发展认知、养成习惯、提升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坚实基础。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游戏化教学不仅是教学方式的创新,更是“以幼儿为中心”教育理念的重要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