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谈小学体育教学与德育培养方法探讨

作者

董观清

吴川市黄坡镇林屋小学 524565

摘要:在当今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德育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重要环节,其发展不仅局限于传统的语文、数学等文化课程教学中,更逐渐渗透到了体育教学领域。在这种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在通过体育教学进行德育教育时,不但要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兴趣和参与度进行细致的调查与了解,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既能够有效提升学生体质,又能够蕴含德育教育意义的教学方案。

关键词:小学体育;德育教育;培养策略

一、德育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意义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体育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够锻炼身体素质,还能培养坚韧不拔、勇于挑战的精神。而德育教育的融入,则能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使他们在体育竞技中学会尊重对手、团结协作,从而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均衡发展。

同时,在体育活动中,通过组织集体项目、团队比赛等形式,学生也可以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团队的成功贡献力量。这种经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更加关心他人、关注社会。

(二)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自律精神

每种体育活动都拥有自己独特的规则和纪律要求。这些规则和纪律是体育活动能够有序进行的基础和保证,对于参与其中的学生来说,他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认真遵守。而德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样强调对学生进行自律精神的培养。因此将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进行有效融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体育技能,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他们良好的规则意识,培养他们的自律精神。这种融合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对规则的尊重和遵守,同时也能够促进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自觉地遵循社会规范,做到真正的言行一致。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活动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而德育教育的融入则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体育教师在渗透德育教育的过程中,通过设计富有教育意义的体育活动和教学内容,就可以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体育知识、提升体育技能,并在活动中进行反思改进,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开展多样化的游戏与活动

要想让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得到有效的融合并发挥作用,关键在于教师要采取措施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热情和兴趣。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创新的思维,通过多样化的游戏方式来展开体育活动,从而唤起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使他们能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德育教育的熏陶和影响。例如,在对学生进行力量训练时,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技术层面的教学,还要考虑到如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投掷技巧。除了直接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如扔沙包,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投掷。这样,学生在扔沙包的游戏中可以亲身感受并探索如何运用手臂的力量将铅球投掷出去。此外,这种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对于那些因为力气较小而难以达到训练要求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启示。他们可以在游戏中认识到,体育锻炼并不仅仅是依靠力量,更多的是需要技巧。这样的认识可以帮助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能够更加积极地面对,并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提高教师在体育课堂上的参与度,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德育教育旨在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教育方式,其体现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在课堂上的口头教导那么简单。更深刻、更关键的体现,是在教学活动的实际操作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言传身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和影响学生,成为他们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在模仿教师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行为素质和道德观念。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以学生的身份,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师在体育课堂中的表现,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比如在乒乓球双打练习中,教师可以与学生组队进行练习,通过与学生的配合,传授双打技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如何与搭档默契配合,认识到乒乓球双打与单打之间的差异,掌握相应的技巧。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示范进行模仿,在与他人的合作中,认识到合作在取得成功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在体育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技能,更能在德育教育中得到提升,培养出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这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三)强调对学生进行发展性的评价

在体育课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专业指导,更应深入挖掘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元素,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从而实现学生体质增强与道德素养提升的双重教育目标。此外,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还应当精心设计课后评价环节,通过发展性的评价方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态度以及技能表现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反思和总结。这种评价不应仅仅是对学生运动技能和体能提升的简单反馈,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定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和目标。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建立起自我评价体系,对个人的体育学习成效有一个清晰、客观的认识。这不仅能够防止因评价过高而引起的自满心理,也能够避免因评价过低而对学生的体能发展和体育学习热情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在实施评价时,教师应当采取一种发展的视角,充分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成长路径和潜力。针对学生在体育课上的不同表现,教师应当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指导,既要发现他们在体育运动中的长处和优势,也要识别他们的短板和不足。这样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学生在未来进行自我综合评估时,能够更加辩证地看待自己的现状,进而促使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全面而均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政权.德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的途径与方法[J].田径,2024,(07):10-13.

[2]王海霞.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探析[J].吉林教育,2024,(16):92-94.

[3]景萌.课程思政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的培养[J].当代体育科技,2024,14(11):14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