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智能矿用防爆开关及抗干扰技术研究应用
李伟
华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矿业作为国家能源供应的重要支柱,其智能化改造是提高产能与保障安全的核心途径。井下环境具有甲烷、煤尘等爆炸性介质,并伴随强电磁干扰、振动、高湿和粉尘等复杂工况,因而对电气设备的防爆与抗干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现有矿用防爆开关以手动控制为主,普遍缺乏数据采集、远程监测与故障诊断功能且抗干扰设计不足,容易在复杂井下工况下发生误动作或通信中断,进而引发瓦斯爆炸和设备损毁,制约智能化进程。基于此,开展智能矿用防爆开关及其抗干扰技术的研究,优化防爆结构并集成智能化功能,以提升设备运行稳定性与作业安全,对推进矿井智能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智能矿用防爆开关的核心设计
1.1 防爆结构设计
外壳采用碳钢 Q235A 材质,该材质具有高强度且抗拉强度 ⩾400MPa 、外壳高温静电喷塑,满足井下承重与环境需求。外壳容积设计为 800cm3 ,根据 GB/T 3836.2 要求,容积 V>100cm3 时,隔爆外壳壁厚需不小于 6mm ,因此确定外壳主体壁厚为 8mm ,接合面、电缆引入处等关键部位壁厚增加至 10mm ,以提升抗爆炸压力能力。
门盖接合面采用平面隔爆结构, L⩾25mm , 1gtrsim12.5mm ,接合面长度从外壳内部到外部为 35mm ,接合面间隙控制在 0.15mm 以内,小于 GB/T 3836.2 规定的 0.2mm 上限,可有效阻止爆炸火焰传播。接合面表面粗糙度为 Ra⩽6.3μm ,避免因表面缺陷导致火焰泄漏,且接合面涂抹专用防锈油脂,既防止锈蚀,又保证密封性能。
电缆引入装置采用密封圈式结构,选用 IRHD 硬度 45∘~55∘ °的丁腈橡胶密封圈,密封圈内径与电缆外径配合间隙不大于 0.1mm ,外径与电缆引入孔配合间隙不大于 0.2mm ,通过压紧螺母将密封圈压实,实现防爆密封。每个电缆引入装置最多引入 2 根电缆,且电缆外径范围为 8mm~12mm ,适应井下常用电缆规格。此外,外壳设置泄压结构且泄压方向避开人员操作侧,泄压面积与外壳容积比为 0.05m2/m3 ,符合标准要求,可在内部爆炸时快速释放压力,保护外壳不破裂。
1.2 智能控制系统设计
(1)硬件设计
以 STM32H743 微处理器为核心,该处理器基于 ARMCortex-M7 架构,主频高达480MHz ,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支持 16 位 ADC 采集且采集精度为 ±0.5% ,可满足多参数实时采集需求,且内置硬件加密模块,保障数据安全。
瓦斯传感器采用 MQ-2 型,其检测范围为 0~4%CH4 、分辨率为 0.01%CH4 、响应时间 ⩽10s ,且具备抗一氧化碳、硫化氢干扰能力。温度传感器采用 DS18B20,检测范围为- .55∘C~+125∘C ,在- 10‰ 温度区间内精度为 ±0.5c ,且支持单总线通信,可简化布线。电流电压传感器采用 ACS712-20A 型号,其电流检测范围为- 20A~+20A 、电压检测范围为 0~30V、线性度误差 ⩽1.5% ,输出的模拟信号经处理器 ADC 转换为数字量。
通信模块采用型号为 KTC102-1 的矿用本安型 CAN 总线模块,符合 CAN2.0B 协议,传输速率 500kbps ,传输距离可达 2km 且无中继,抗干扰能力强,适应井下长距离通信。同时预留本安型 5G 模块接口且该接口兼容 NSA/SA 模式,可在井下 5G 覆盖区域实现高速数据传输,支持视频监控与远程操控。
真空接触器选用 CKJ11-80 型交流真空接触器,其额定电压为 1140V/660V、额定电流为 80A、机械寿命达 100 万次、电寿命达 60 万次,内置过载保护模块且当过载电流达到 1.2 倍额定电流时模块动作,可根据主控单元指令实现开关通断,且具备状态反馈功能,能将接触器吸合或断开状态传回主控单元。
(2)软件设计
基于 FreeRTOS 实时操作系统开发,确保多任务高效调度。数据采集程序采用定时中断方式,采集周期设定为 100ms ,采集的瓦斯浓度、温度、电流电压等原始数据经卡尔曼滤波算法处理,滤除随机干扰,提升数据准确性,针对电流信号中的高频噪声,卡尔曼滤波可将信噪比提升 20dB 以上。
远程控制程序采用“指令校验-状态反馈-执行确认”流程:地面监控系统发送控制指令,如“合闸”“分闸”,主控单元接收后先校验指令完整性与权限,校验通过后向执行机构发送控制信号,执行机构动作后将状态反馈至主控单元,主控单元再将执行结果回传地面,形成闭环控制,避免误操作。
故障诊断程序建立故障数据库,包含过流、过压、瓦斯超限、接触器拒动等 12 类常见故障,其中过流指电流超过 1.5 倍额定电流,过压指电压超过 1.1 倍额定电压,瓦斯超限指 CH4 浓度超过 1.0% ,接触器拒动指指令发送后 500ms 内无状态反馈,通过实时对比采集数据与故障阈值,识别故障类型,并触发相应保护动作:如瓦斯超限立即发送分闸指令,切断负载电源,同时启动外壳上的红色声光报警器且报警器声压级⩾85dB 、闪光频率为 1Hz~3Hz ,并将故障信息上传地面。
数据存储与上传程序采用 16GB 工业级 SD 卡存储关键数据,如故障记录、电流电压曲线,存储周期为 1 分钟/条,数据保留时间不低于 3 个月。同时每 5 分钟将瓦斯浓度、温度、电流、电压、设备状态等实时数据通过 CAN 总线上传至地面监控系统,实现远程监测。
2.井下抗干扰技术研究与实现
2.1 井下干扰源分析
(1)电磁干扰
最主要的干扰源,大型设备(采煤机、刮板输送机)启动时产生浪涌电流且峰值可达额定电流的 5~8 倍,形成强电磁辐射。变频器运行时输出电压含大量高次谐波,主要为 3 次、5 次、7 次谐波且谐波含量可达基波的 20%~30% ,通过电源线与空间辐射干扰周边设备。10kV 等高压电缆传输时产生的电磁感应,对邻近的低压信号电缆形成串扰,导致信号失真。
(2)机械干扰
井下采煤机、破碎机等设备运行时产生持续震动且振幅为 0.5mm~2mm ,可能导致开关内部元器件松动、接线端子接触不良。运输设备转载时产生冲击,如煤块撞击开关外壳,可能损坏外壳结构或内部电路板。
(3)环境干扰
井下湿度高且可达 95% ,易导致电路板受潮短路、金属部件锈蚀。粉尘颗粒,如煤尘、岩尘,进入开关内部,可能覆盖元器件表面,影响散热与绝缘性能。温度波动大且昼夜温差可达 20°C ,导致元器件参数漂移,如电容容量变化、电阻值偏差,影响系统稳定性。
2.2 抗干扰技术实现
(1)电磁抗干扰技术
采用“外壳屏蔽
内部屏蔽”双重结构,外壳对电磁波的屏蔽效能在 100MHz~1 GHz 频段可达 40dB~60dB,内部关键电路用 0.2mm 厚紫铜箔包裹并可靠接地且接地电阻 ⩽1Ω 。传感器信号线与通信线采用屏蔽电缆,电缆屏蔽层为镀锡铜网且覆盖率≥90% ,屏蔽层一端接地。
(2)滤波技术从电源与信号两端入手
电源端接入 CW2B-6A 型 EMI 滤波器,可滤除 10kHz~30MHz 频段干扰且插入损耗 ⩾30dB 传感器信号端采用 RC 低通滤波电路,电路中电阻为 1kΩ金属膜电阻、电容为 0.1μF 陶瓷电容,截止频率约 159kHz 。主控单元电源端加去耦电容。接地技术采用“单点接地+分类接地”方案,内部设接地铜排,数字地与模拟地分别连接至铜排不同点,再连接至井下接地极且接地电阻 ⩽2Ω 。布线遵循“强电弱电分离”原则,强电与弱电线路间距不小于 15cm ,强电线路穿金属管并接地。
(3)机械抗干扰技术
传感器模块通过 5mm 厚丁腈橡胶垫固定,橡胶垫压缩量控制在 20%~30%⨀ 。主控电路板用金属螺钉固定在绝缘支架上,支架与外壳间加 3mm 厚硅胶垫。接线端子选用带防松结构的型号,拧紧力矩控制在 0.8N⋅m~1.2N⋅m 。外壳拐角采用圆弧过渡设计且圆弧半径为 10mm ,底座用 M8 高强度螺栓连接并加防松垫圈,外壳表面喷 2mm 厚聚氨酯涂层吸能。
(4)环境抗干扰技术
内部安装 CS-01 型本安除湿器,当湿度超过 60%RH 时除湿器启动,将湿度控制在 40%RH~60%o 。电路板涂覆 20μm~30μm 厚的三防漆。通风口采用迷宫式结构并加装 100 目防尘网,内部元器件覆聚四氟乙烯防尘罩。外壳先镀锌且镀锌层厚度 ⩾80 μm ,再喷环氧树脂粉末且粉末涂层厚度为 60μmm~80μm 。内部金属部件镀镍且镍层厚度 ⩾10μm ,以实现防腐效果。
结束语
本文针对井下复杂环境,开展智能矿用防爆开关及抗干扰技术研究,细化防爆结构与智能控制系统设计,提出多维度抗干扰方案。应用验证表明,开关防爆性能达标、智能化完善、抗干扰能力强,能提升设备稳定性、降低故障与维修成本。未来可探索AI 故障预测,优化自适应滤波抗干扰技术,结合 5G 与物联网实现全域监控,为矿业智能化安全发展提供更强支撑。
参考文献
[1]谷福忠.智能矿用防爆开关技术应用研究[J].能源与节能,2023,(08):111-113.
[2]李清汝.矿用防爆开关智能保护器的设计[J].机械管理开发,2022,37(06):236-237+240.
[3]常国祥,刘岫岭,王鸿伟.矿用隔爆组合开关智能故障诊断系统研究[J].煤炭技术,2024,43(06):265-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