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非遗传承 促进乡村文化发展
黄俊梅
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文化馆 476700
摘要:本文聚焦于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状况,以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为例,深入探讨其在豫东这片文化厚土上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阐述如何借助多种途径和手段让乡村非遗重焕生机,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与现代社会的有机融合,从而彰显独特的文化价值与魅力,为地方新时代文化建设、乡村振兴以及民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提供理论支撑和有力依据。
关键词:乡村非遗;传承发展;文化融合;群众文化
一、引言
豫东地区作为河南的重要区域,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众多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孕育而生。宁陵县就坐落在豫东平原上,宁陵县的乡村非遗承载着当地民众的智慧、情感与记忆,是地域文化的瑰宝。然而,伴随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浪潮,乡村非遗面临着诸多困境,如传承后继无人、传播范围狭窄、与现代生活脱节等[1]。如何在这片文化沃土上,让乡村非遗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这也是我作为一名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在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号召下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乡村非遗的主要类型与特色
(一)传统技艺类
宁陵县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技艺非遗项目。例如,刘腾龙笔庄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以制作精良的毛笔而闻名遐迩。笔庄的制笔工艺世代传承,制笔匠人们秉持匠心,以传统手工技艺为核心,精挑细选各类优质毛料,从选毛、脱脂、去绒到齐毫、压毫、装套等数十道工序均严格遵循古法。其制作出的毛笔,笔锋刚柔相济,书写流畅顺滑,不仅在国内书法爱好者群体中备受青睐,成为豫东乡村文化领域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又如,宁陵白蜡杆的种植技艺源远流长,岁月悠悠,其栽培与加工之艺独具匠心。修剪依其态势与用途,巧妙塑形,令杆体笔直且强韧。待白蜡杆长成,收割循古之法,节奏有序。收割后,其质坚韧,弹性卓绝,用途甚广。于体育器材领域,为制作标枪、撑杆跳杆等优质选材,助力运动健儿佳绩频传。于工艺编织方面,编织成篮筐、藤椅等精美物件,尽显巧思。宁陵白蜡杆诚为豫东地域传统技艺文化之瑰宝,其栽培加工之艺尽显当地农业文化之精魂。
(二)传统表演艺术类
宁陵的传统表演艺术独具魅力,特色鲜明。宁陵肘歌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以独特的表演形式令人称奇。肘歌表演时,将孩童扮作各类角色,巧妙地固定在成年人的手臂之上,通过表演者的步伐移动和手臂舞动,使之上演精彩情节。其造型精致逼真,服饰华丽多彩,音乐欢快活泼,洋溢着浓郁的地方风情。宁陵肘歌的表演内容多源于神话传说、古典名著等,生动展现了古代英雄豪杰的传奇事迹以及神仙鬼怪的奇幻故事,这些内容深刻反映了当地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崇。这支稀有的传统民间舞蹈艺术奇葩起源于北宋,成熟于明清,经过千年的发展与传承,已成为民俗文化的经典,被誉为“空中芭蕾”、“无言的戏剧”。每逢节庆盛会,宁陵肘歌的精彩表演总是能吸引众多目光,成为当地文化活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乡村非遗面临的困境
(一)传承主体的缺失
随着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年轻人外出务工,他们对乡村非遗的兴趣和认同感逐渐降低,不愿意投身于非遗传承事业[2]。许多传统技艺和表演艺术因缺乏年轻一代的传承者而面临失传的危险。例如,一些传统的手工技艺如葫芦烙画等,由于学习周期长、经济效益不明显,年轻人往往望而却步,导致技艺传承出现断层。
(二)资金投入不足
乡村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包括对传承人的培训、非遗项目的挖掘整理、宣传推广等方面。然而,豫东地区多数乡村经济相对落后,政府和社会对乡村非遗的资金投入有限。这使得许多非遗项目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如一些传统表演艺术因缺乏资金购置道具、服装和音响设备等,难以提升表演质量和扩大演出规模,限制了其传播与发展。
(三)现代文化的冲击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外来和新兴文化等对乡村非遗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年轻一代更容易接受时尚、新颖的电视剧或电影等及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而对传统的乡村非遗关注度较低。例如,在一些农村地区,传统的戏曲表演观众寥寥无几,而流行歌曲演唱会或电影院则备受欢迎,这使得乡村非遗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
(四)传播渠道不畅
乡村非遗的传播渠道相对单一,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口口相传、现场表演等方式。在新媒体时代,虽然网络传播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但乡村非遗的网络宣传推广力度不够,缺乏专业的网络运营团队和完善的网络传播平台。许多优秀的乡村非遗项目因未能及时借助新媒体进行传播,导致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局限于本地,难以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四、乡村非遗焕发新生的策略与实践
(一)加强传承人才队伍建设
1. 建立非遗传承培训体系
政府和相关文化部门应联合专业院校、艺术机构等,针对乡村非遗项目开展系统的传承培训活动。例如,在获得文华大奖的现代豫剧《黄河故道梨花开》的筹备阶段,就邀请了资深的豫剧艺人与专业音乐教师合作,选拔有兴趣的年轻人并让他们进行唱腔、表演、剧本创作等课程的学习,定期组织培训和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艺术素养,最后这部现代豫剧大戏也成功在京展演。
2. 出台激励政策
制定并实施针对乡村非遗传承人的奖励政策,对积极开展传承工作、培养出优秀传承人的非遗大师给予物质奖励和荣誉称号。同时,为传承人的生活和创作提供必要的保障,如给予生活补贴、提供创作场地等,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从而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于非遗传承事业。
(二)加大资金投入与扶持
1. 政府财政支持
相应地区各级政府应将乡村非遗保护与传承纳入财政预算,设立专项基金,用于非遗项目的普查、整理、保护和开发。
2. 吸引社会资本
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乡村非遗项目。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合作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非遗文化旅游开发、传统技艺产品创新与市场推广等领域。如在宁陵梨花节的举办过程中,吸引旅游企业投资建设旅游设施、开发旅游产品,实现非遗与旅游产业的互利共赢。
(三)促进非遗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创新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设计理念,做到艺术表现形式创新和文化产品创新,开发具有乡村非遗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3]。如将宁陵葫芦烙画图案或是宁陵非遗场景应用于手机壳、抱枕、文具等日常用品上,将传统技艺转化为具有实用价值和市场竞争力的商品,拓宽非遗文化的传播途径和消费市场。宁陵少儿葫芦娃舞蹈在传统基础上推出《葫芦娃闹春》等创新性舞蹈作品,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不仅丰富了非遗的表现形式,也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从而增强了非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保留传统技艺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和市场需求进行创新,开发出具有独特魅力和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
(四)拓展非遗传播渠道
1. 新媒体平台建设
建立乡村非遗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定期发布非遗项目介绍、传承故事、表演视频等内容,通过图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展示乡村非遗的魅力[4]。
2. 文化旅游融合传播
将乡村非遗与当地人文风俗和自然地貌等旅游资源深度整合,开发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5]。游客在游览当地名胜古迹、自然风光的同时,能够亲身体验乡村非遗项目,如参与豫剧表演互动、学习白蜡杆栽培技艺和采摘酥梨等,通过游客的口碑传播和社交媒体分享,进一步扩大乡村非遗的传播范围。
五、结论
乡村非遗在像宁陵这样的小城中有着深厚的根基和独特的魅力,但在现代社会面临着诸多挑战。通过加强传承人才队伍建设、加大资金投入与扶持、促进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创新以及拓展传播渠道等多方面的策略与实践,可以让乡村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不仅对于当地的文化传承、乡村振兴和民众精神文化生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也为其他地区乡村非遗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6]。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应持续关注乡村非遗的动态,不断探索创新,使其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以“双槐善书”为例 [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 33: 67-72.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J]. 时代报告(奔流), 2024: 68-70.
[3] 浅谈传统手工艺对现代设计的借鉴之处及融合创新 [J]. 大众文艺, 2019: 107-108.
[4] 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 [J]. 民族艺术研究, 2020, 33: 137-143.
[5] 民族旅游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影响——基于湖南省湘西地区的调查与思考 [J]. 中州学刊, 2010: 131-133.
[6] 非物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5: 115-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