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初中历史史料运用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探究

作者

倪佳祁

克什克腾旗红山子学校 025350

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有助于其准确探究历史、爱上历史,进而涵养家国情怀,形成科学历史观。史料实证是指辨析获取史料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真实历史的态度与方法。它既是学生学习探究历史来龙去脉的重要方法,又是涵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开展实践探索,努力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素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料运用;教学策略

引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前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史料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从史料入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促使学生通过对史料的观察和分析,逐步提升历史思维能力。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可以使用史料教学法开展历史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掌握历史知识,感受到学习历史知识的乐趣。

一、利用图像史料创设教学情境,唤醒家国情怀

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的情感氛围,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更好地传授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高效地达成育人目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能够让情感教育和历史教学无痕对接,从而唤醒学生的家国情怀。

情境创设的方法有很多,初中生受到年龄特点的影响,更愿意接受有强烈视觉刺激的呈现方式,因此教师可以将图像史料巧妙整合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图画再现情境的方式来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影视作品、地图等形式多维展示历史,引导学生走进历史场景,让学生循着历史的踪迹深入历史长河感知、思考和探究,从而唤醒家国情怀,实现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自我生成。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引出合适的图像史料,以图像史料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唤醒家国情怀。例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课的教学中,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先用一张《开国大典》的油画引入历史场景,然后播放纪录片《共和国的脚步》中的相关片段,为学生打造身临其境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油画、观看视频。当学生通过视频听到毛主席用浑厚的嗓音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时,他们的内心被深深触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需要过多讲解,也不需要特地强调爱国,学生的内心就能够得到强烈的情感体验,形成深厚的家国情怀。

二、依托图像史料开展探究活动,厚植家国情怀

图像史料最显著的优势就是直观,这就导致部分教师在使用图像史料时,仅将其作为“插图”用于点缀文字,图像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被忽视,学生对图像史料形成的感知仅停留在图像的视觉冲击层面,这使得图像史料的育人功能被弱化。历史教学不仅要有叙事,还要有深刻的说理,教师在运用图像史料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时,应采取有效的手段将图像史料背后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内涵挖掘出来,将学生对图像史料具象的视觉认识上升到理论层面的深度思考,促进学生对图像史料的理性思辨和情感共鸣,从而充分发挥出图像史料的育人价值。例如,在《明朝的对外关系》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以及这一壮举带来的历史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依托图像史料开展主题探究活动。在课堂上,教师先呈现郑和宝船的模型图、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郑和远航绘制的航海图(局部)和榜葛剌进麒麟图(局部),然后将学生分成路线组、调查组、风控组和评估组,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课文和图像史料进行解读,完成相应的探究任务。其中路线组的学生需要结合图像史料找出西洋的位置,并理清郑和下西洋的过程;调查组的学生需要解读图像史料和课文内容,总结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并对明朝是否具备远洋航海的条件加以分析;风控组的学生则要对郑和及其船队可能遇到的困难加以总结分析,并寻找有效的破解方法;评估组的学生则结合图像史料和课文内容,对郑和下西洋的影响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依托图像史料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读图、思考、分析、总结等过程,从中感受古代中国的辉煌成就,并为此而自豪,增强学生对家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厚植家国情怀。

三、开展综合活动,增强学生史料实证的意识

陶行知先生提出“小先生制”,认为学生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让他们主动地将学习结果转化为帮助他人的能力,赋予学习结果更大的社会价值。同时,“小先生制”让学生在教别人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进而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根据陶行知的“小先生制”理念,教师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可以围绕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发展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引导他们根据课堂所学主动获取可靠史料、探究历史现象,并在课堂上加以讲述,进而在“学”与“教”的转化中增强史料实证意识,实现自我发展。

例如,在学习“丝绸之路”相关内容之后,教师组织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查找资料,了解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日常食用蔬菜,并以这些蔬菜为主要食材,制作一道美味佳肴,参加“丝路美食比赛”。在活动中,学生基于课堂所学查找相关史料,了解各种食用蔬菜由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历史。如黄瓜原名胡瓜,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中原,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皇帝石勒忌讳“胡”字,汉臣襄国郡守樊坦将其改名为“黄瓜”;洋葱原产于中亚或西亚,在张骞通西域时西域已经有种植洋葱的记录,清代《岭南杂记》记载了澳门及广东一带栽种洋葱的情况。在了解日常食用蔬菜的传播历史后,学生利用史料佐证史实,增强了史料实证的意识。同时,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劳动技能,体会到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了利用史料探索历史踪迹的积极性。

结论: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史料教学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初中历史教师要积极地运用史料教学法,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不断发展,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卓婷. 浅谈初中历史史料实证的实际运用[N]. 科学导报, 2023-11-24 (B02).

[2]张文怡.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时空观念的养成路径分析[J]. 考试周刊, 2023, (47): 129-133.

[3]张双凤. 浅论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 2023, (11): 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