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实施策略探究

作者

黎明

陇南市自然资源调查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甘肃省陇南市 746000

引言

国土资源作为国家发展的物质基础,其科学管理关乎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地籍测绘通过采集、处理、更新土地位置、权属等信息形成标准化成果,为国土资源调查、规划等全流程工作提供核心数据支撑。随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方案》推进,管理对“精准化、动态化、一体化”地籍数据需求愈发迫切,传统模式已难以适配;虽无人机航测、GIS 等技术为测绘升级提供可能,2024 年全国地籍测绘数字化率达 92% ,但在技术应用深度、数据共享等方面仍有不足,因此研究其实施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核心作用

(一)支撑土地权属管理,维护产权秩序

土地权属界定是国土资源管理的核心任务,地籍测绘通过精准测定土地界址点、计算面积,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权属证明材料,为土地登记、确权、抵押、流转等工作提供依据。例如在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中,地籍测绘通过实地调查与界址测量,明确农户承包地的权属范围,有效化解权属纠纷,维护农村土地产权秩序。

(二)服务国土空间规划,优化资源配置

国土空间规划需以精准的地籍数据为基础,地籍测绘提供的土地用途、分布、利用现状等信息,是划定“三条控制线”(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依据。通过地籍数据的动态更新,可实时掌握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为规划调整与优化提供数据支撑,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三)保障土地审批监管,规范开发利用

在土地征收、出让、划拨等审批环节,地籍测绘成果用于核实用地范围、审查用途合规性;在执法监管中,通过对比地籍数据与实际用地情况,可快速识别违法占地、违规建设等行为。

二、当前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应用滞后,测绘精度与效率不足

部分地区仍依赖传统的全站仪野外实测方式,存在作业效率低、受地形天气影响大等问题;无人机航测、LiDAR 等新型技术的应用范围有限,尤其在山区、农村等复杂区域,难以满足高精度测绘需求。此外,测绘数据处理多依赖人工操作,缺乏自动化处理工具,导致成果产出周期长,难以适应动态管理需求。

(二)数据碎片化严重,共享利用机制不畅

地籍测绘数据分散存储于自然资源、住建、农业等部门,数据格式不统一,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形成“数据孤岛”。例如某省国土资源管理系统与农业农村部门的地籍数据无法互通,导致在耕地保护核查中需重复测绘,增加行政成本。同时,数据更新机制不健全,部分地区地籍数据更新周期长达 3-5 年,与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脱节。

(三)协同机制缺失,跨部门联动不足

地籍测绘涉及权属调查、测绘实施、成果审核等多个环节,需自然资源、乡镇政府、村集体等多方协作,但当前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权属调查中部门间信息沟通不畅,导致界址争议频发;测绘成果审核流程繁琐,多部门重复审核,降低工作效率。此外,公众参与度低,土地权利人对测绘过程的监督不足,影响成果公信力。

(四)专业人才匮乏,技术支撑能力薄弱

基层地籍测绘队伍存在“年龄老化、知识陈旧”问题,对新型测绘技术的掌握不足;同时,高校测绘专业培养与实践需求脱节,缺乏既懂测绘技术又熟悉国土资源管理政策的复合型人才,制约地籍测绘技术升级与成果转化。

三、地籍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实施策略

(一)推进技术升级,提升测绘精准性与效率

推进技术升级以提升测绘精准性与效率,需从技术应用、数据处理、质量管控三方面发力:在城镇区域推广无人机航测 +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实现地籍图厘米级精度快速更新;在农村及复杂地形区域采用北斗定位+LiDAR 技术,突破地形限制提升界址测量效率,如某县应用无人机航测后作业效率提升 60% 、成本降低 30‰ 。同时,引入 AI 辅助处理技术开发地籍数据自动匹配、界址点自动识别算法,搭建云计算 + GIS 处理平台实现测绘数据批量处理与快速建模,将成果产出周期从 3 个月缩短至 1 个月内。此外,建立过程检查 + 最终验收的质量管控机制,实行双检双验制度,并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测绘数据溯源,确保成果真实安全。

(二)优化数据管理,构建一体化共享平台

优化数据管理、构建一体化共享平台需从标准统一、平台搭建、动态更新三方面协同推进:由自然资源部牵头制定全国统一的地籍数据格式、编码规则及元数据标准,如统一采用地理空间数据框架标准整合矢量 + 影像一体化成果,打破部门与区域间的数据壁垒,实现互联互通。在此基础上,构建省级统筹、市县联动的一体化数据平台,整合权属、测绘、规划等多类数据,落实一次采集、多方共享机制;平台按职能设置分级权限,自然资源部门拥有数据编辑权,住建、农业等部门享有查询使用权,同时开通公众查询端口,便于土地权利人核实信息。

(三)完善协同机制,强化跨部门联动

完善协同机制、强化跨部门联动需从多方协作、流程优化、公众参与三个维度推进:由自然资源部门牵头成立地籍测绘协同工作小组,联合乡镇政府、村集体、司法等部门定期召开协调会议,聚焦权属调查、界址争议等问题开展协同处置,如在农村地籍测绘中邀请村集体代表参与界址确认,有效减少权属纠纷。同时,推行一站式审核服务,将权属调查、测绘审核、成果入库等环节整合至数据共享平台,实现线上并联审批,将审核时间从 20 个工作日缩短至 5 个工作日。此外,通过微信公众号、政务 APP等渠道公示测绘成果,主动接受公众监督;建立异议反馈机制,允许土地权利人在线提交复核申请,切实保障地籍测绘成果的公正性。

(四)强化人才培养,提升技术支撑能力

强化人才培养、提升技术支撑能力需从基层培训、复合型人才培育、激励机制完善三方面着力:开展新型测绘技术专项培训,每年组织基层测绘人员参与无人机操作、GIS 数据分析等实操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同时与高校、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培训基地,系统提升基层队伍技术水平。推动高校测绘专业增设国土资源管理、土地法规等课程,开展校企合作实习,定向培养既懂技术又懂政策的复合型人才;自然资源部门积极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设立地籍测绘专家库,为基层工作提供专业技术指导。

结论

地籍测绘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基石”,其技术水平与实施效果直接影响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与高效利用。当前地籍测绘存在技术滞后、数据碎片化、协同不足等问题,需通过推广新型技术、构建共享平台、完善协同机制、强化人才培养等策略,提升其精准性、时效性与共享性。未来,随着智慧国土建设的深入推进,地籍测绘需进一步向“智能化、一体化”方向发展,加强与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合,为国土资源管理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助力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吴莉.大数据应用下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J].西部资源,2025,(04):93-96.

[2]鲁欣.基于国土资源大数据应用的土地资源管理模式创新[J].销售与管理,2025,(19):18-20.

[3]孟麟.关于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与国土空间规划的思考[J].大陆桥视野,2025,(01):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