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以美启智、以美育人

作者

洪漭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一、活动背景

2024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以美育浸润师生,提升全员美育意识和美育素养的要求。在此大背景下,我校高中英语教研组举办了南京市首届高中英语美课展示活动,致力于打破传统英语课堂教学的固有模式,深度挖掘英语学科中蕴含的丰富美育元素,将美育与高中英语学科有机融合。此活动在南京高中英语教育教学领域为首创。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之美、语音之美、文学之美等。例如,在英语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之美,让学生感受到英语语言如同音乐一般的魅力。在英语电影赏析课程中,学生能够领略到不同国家的文化之美,从电影角色的塑造、情节的编排中感悟人性之美与艺术之美。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明白英语学习并非仅仅是语法和词汇的积累,更是一场美的体验与探索。

二、过程描述

1、活动目标

(1)打破学科壁垒,树立“共美育人”的跨学科教学理念,明确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美育元素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培养高中英语教师挖掘和整合教材中美育资源的能力,能够从语篇内容、语言形式、文化背景、视听材料等多个维度发现美的元素。

(3)探索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环节中有效融入美育的具体策略与方法,如通过经典文学作品赏析、多媒体艺术资源运用、创造性写作与表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与鉴赏能力。

(4)明确通过美育融合教学,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增强对中外优秀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文化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和人文情怀(思维品质),激发创新思维与表达能力(学习能力),最终促进其全面、个性化发展。

2、活动准备

首先高中英语教研组长研读了美育相关的论文,撰写了本次主题教研的策划书。其次教研组长召集高中三个备课组长开会,对本次主题活动集思广益,经过二次集体备课讨论后,最终商定了美课展示上课的老师、美课展示的话题和美育浸润学生活动。然后高一备课组美课展示的两位老师进行了几次组内磨课后,听取了组内老师的建议,就课堂的结构的整体性和逻辑性有一定的更改,将教学流程更加合理化,也更能激发学生发现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第二次磨课邀请了栖霞区英语教研员张鸿玲就教学设计和流程进行指导,进一步优化了教学的过程提问和板书设计,更好落实我校“启课说学、美教乐学、慧评励学”的教学主张。

3、活动过程

2025 年 4 月7 日上午,高中英语教学中美育元素的挖掘主题教研活动正式开始,莅临此次活动的有南京市教学研究室教研员邢文骏老师和方玉勇老师,栖霞区英语教研员张鸿玲老师、南京师范大学许立新教授和全区高一高二英语老师代表参加,共同探索英语学科与美育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见证了一场“以美启智、以美育人”的教学盛宴。

第一环节:美课展示。

在名画赏析中解码审美基因:张喆老师以“扬州个园写生”创设情境,将印象派艺术鉴赏融入英语阅读课。通过名画对比赏析、语言解构重组,引导学生建立“主题-技法-审美”三维鉴赏体系。在“向国际友人推荐校园写生作品”的实践环节,学生们将艺术感悟转化为英语表达,实现审美意识与语言能力的双重提升。

在创意实践中激活美学思维:铁欣欣老师打破常规,以即兴创作重构Integrated Skills 课堂。学生通过“旺旺旺”纸塑工坊的创意实践,运用非常规材料完成艺术创作,并用英语精准描述制作步骤。这种“艺术实践 + 语言输出”的创新模式,让英语学习成为发现美、创造美的愉悦旅程。

第二环节:讲座分享。

老师以《以美育人,提升素养——高中英语“美教乐学”教学实践路径探究》为题,系统阐释我校英语美育创新体系:从教材中深挖“成长美、社会美、自然美、跨文化美”四大维度;通过“Beauty in Beats,英语歌曲大赛”、“Beauty in Lines,英语诗歌朗诵大赛”、英语海报创意设计大赛、英语思维导图绘制大赛和英语校本课程《戏剧魅影》等系列附校特色“美育浸润学生活动”拓展美育空间。现场展示的学生作品集,生动呈现了我校“英语为媒,美育浸润”的丰硕成果。

第三环节:专家指导。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教研员邢文骏老师此次教研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一方面,邢老师用“三美三新”总结活动亮点:美在学科融合的巧思、美在核心素养的落地、美在生命成长的滋养;新在课程设计的维度、新在评价方式的突破、新在育人格局的开阔。特别点赞我校“将画布铺进课本,让诗意淌入语法”的大胆实践。另一方面,邢文骏老师也为教学实践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在教学过程中,美育活动的设计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美的体验;同时,美育与英语教学的融合需更加自然、有机崭新篇章。

三、总结反思

本次由我校承办的南京市高中英语美育主题教研活动,不仅是一场成功的教学展示与研讨,更是一次深刻的教育理念碰撞与教学实践启迪。活动虽已圆满落幕,但其带给我们高中英语教研组的思考与启示仍在延续,值得我们深入反思与总结。

1.成功之处:美育与英语教学的融合初见成效

本次活动充分展示了我校及南京市在英语学科中渗透美育的积极探索与初步成果。两位老师的课堂展示生动诠释了“艺术之美”如何赋能“英语教学”,她们的课堂证明了美育并非外语教学的附加项,而是可深度融合、相辅相成的有机组成部分。老师的讲座系统介绍了我校以“四大美”维度挖掘教材、以“五大学生活动”拓展美育空间的实践体系,体现了我们在课程构建与活动设计上的系统思考与持续探索。

2.反思与提升:走向更深层次、更自然的融合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美育与高中英语教学的融合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有提升空间。南京市教研员邢文骏所提出的“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融合需更加自然、有机”,正是我们下一步需要着力深化的方向。

学生主体性的进一步凸显:在未来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中,我们需更加警惕“教师主导、学生跟随”的模式。美育的本质是情感的体验与共鸣,应设计更多元、开放的任务,创设真实或拟真的审美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美的发现者、表达者和创造者,让他们在主动参与和深度体验中内生审美感悟,并自然转化为语言输出。

融合的“有机性”与“常态化”:目前的美育融合课例多为精心准备的展示课。如何将美育元素像盐溶于水一样,自然融入日常的词汇、语法、语篇教学之中,使其成为教学的常态而非“特例”,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这要求高中英语教师具备更敏锐的美学挖掘眼光和更高超的教学设计能力,让美育浸润在每一节看似平常的课里。

评价体系的同步构建:如何科学评价美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成效?它不仅仅体现在学生语言输出的准确性和流利度上,更应关注其表达中体现的情感丰富性、思维独创性、文化理解力和审美品味。构建一套多维度的、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机制,是保障美育融合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

3.前行之志:从“成功展示”到“常态育人”

本次教研活动是一座里程碑,更是一个新起点。它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和学习机会,也让我们看到了更广阔的探索空间。作为南京市美育特色学校,我们肩负着先行先试的责任。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英语为媒,美育浸润”的育人模式,将活动中的闪光点转化为日常教学的常态,鼓励更多教师进行个性化探索,持续丰富校本资源库,努力让每一节英语课都充满美的元素、焕发美的光彩,真正实现“以美启智、以美育人”,培养出具备全球视野与高尚审美情趣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