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处理学生冲突技巧
张春连
安徽省宿松县松兹小学 246500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学生之间发生冲突是较为常见的现象。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情绪控制能力较弱,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加之交往经验不足,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极易因各种小事产生摩擦与矛盾。这些冲突若不能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不仅会影响涉事学生之间的关系,干扰班级正常的教学秩序,还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小学班主任掌握有效的学生冲突处理技巧至关重要,这不仅考验班主任的教育智慧,更是构建和谐班级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第一时间介入,控制冲突现场
当学生冲突发生时,班主任需在第一时间介入,这是处理冲突的关键起始点。小学生情绪易激动,冲突场面如果得不到及时控制,极有可能迅速升级,造成更严重的后果。班主任要时刻保持对班级动态的敏锐观察力,一旦察觉到冲突迹象,应立即放下手头事务,迅速赶到冲突现场。到达现场后,首要任务是稳定局面,制止学生的过激行为,避免身体伤害和言语攻击进一步恶化。以平和但坚定的语气让学生冷静下来,如“大家先停一停,都别激动,老师来了”。通过这种方式,向学生传达出问题会得到妥善解决的信号,缓解紧张氛围。例如,在一次课间休息时,我突然听到教室一角传来激烈的争吵声。赶过去后,发现两名男生正怒目而视,其中一人甚至举起了拳头,周围围了一群看热闹的同学。我立刻大声说道:“停!把拳头放下!”两人被我的声音震慑住,暂时停止了动作。我将他们带到教室外相对安静的地方,让他们先各自站定,深呼吸几次,平复情绪。在这个过程中,我始终陪伴在旁,用温和的眼神和肢体语言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注与重视,防止他们再次起冲突,成功控制住了冲突现场,为后续处理冲突奠定了基础。
二、倾听双方陈述,还原冲突真相
冲突现场得到控制后,班主任要认真倾听冲突双方的陈述,这是还原冲突真相、公正处理问题的重要环节。小学生在冲突发生后,往往急于表达自己的委屈和想法,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班主任应给予他们充分的表达机会,耐心倾听,不打断、不急于评判。在倾听过程中,用眼神、点头等方式给予学生回应,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在认真对待自己的讲述。同时,引导学生有条理地叙述事情经过,例如询问“事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当时发生了什么?”等问题,帮助学生梳理思路。有一次,班上两名女生因为一本课外书发生了冲突。我分别与她们谈话,先让其中一位女生讲述。她满脸委屈地说,自己从图书馆借了那本书,另一位女生没经过她同意就拿去看,还把书弄脏了。在她讲述过程中,我不时点头表示理解,并用简短的话语引导她继续说下去,如“然后呢?”接着,我又听另一位女生解释,她表示自己当时太想看那本书了,以为对方看完了,就拿来看,不小心弄脏了,本来打算道歉,结果对方直接就生气了。通过耐心倾听双方陈述,我全面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为后续公正处理冲突提供了依据。
三、引导换位思考,共情化解矛盾
了解冲突真相后,班主任可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让他们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问题,感受对方的情绪,从而产生共情,化解矛盾。小学生由于认知发展特点,往往以自我为中心,难以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班主任可通过提问、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比如问“如果你是他,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么想?”或者组织简单的角色扮演,让学生互换角色,重现冲突场景,亲身体验对方的感受。在之前两名女生因课外书起冲突的案例中,我引导借书的女生思考:“如果别人没经过你同意,就把你心爱的书拿走,还弄脏了,你会不会很心疼、很生气呢?”又对拿书的女生说:“你很想看这本书的心情老师理解,但你没打招呼就拿,她会觉得自己的东西不被尊重,现在你设身处地为她想想,是不是能明白她为什么那么生气了?”然后,我让她们进行了简单的角色扮演,互换角色重现当时场景。通过这样的引导,两名女生都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拿书的女生真诚地向对方道了歉,借书的女生也表示接受道歉,两人化解了矛盾,关系重归于好。
四、组织协商解决,培养责任意识
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化解矛盾后,班主任应组织双方协商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协商过程中学会承担责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协商时,班主任作为引导者,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认为合理的解决方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权衡不同方案的利弊,最终共同确定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强调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例如,班上有两名男生在体育课上争抢篮球时摔倒,导致其中一人膝盖擦伤。在处理这个冲突时,我先让他们分别认识到自己在争抢过程中没有注意安全的问题。然后组织他们协商如何解决,我引导说:“现在已经受伤了,我们想想怎么避免以后再发生这样的事,同时也要处理好这次受伤的后续事情。”经过讨论,他们决定以后在体育活动中遵守规则,不再盲目争抢。对于受伤同学的处理,未受伤的同学主动提出陪他去医务室,并帮他拿书包等物品,承担起了自己应尽的责任。通过协商解决,不仅解决了当下的冲突,还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
五、跟踪后续情况,巩固处理效果
冲突处理结束后,班主任不能就此了事,还需跟踪后续情况,巩固处理效果。有些学生冲突可能表面上得到了解决,但潜在的矛盾可能并未完全消除,如果不加以关注,可能会再次引发冲突。班主任可通过观察学生日常相处、与学生个别交流等方式,了解冲突双方关系是否真正缓和,是否还存在心结。对于关系仍未完全恢复的学生,要进一步引导沟通,帮助他们彻底化解矛盾。比如在处理完两名男生因争抢篮球起冲突的事件后,接下来的几天,我留意观察他们在体育课及课间活动中的互动情况。发现他们虽然没有再发生冲突,但交流明显变少,关系有些尴尬。于是,我找了一个合适的时机,分别与他们谈心,了解到他们心里还是有些别扭。我再次引导他们敞开心扉交流,最终两人解开了心结,又像以前一样一起玩耍了,巩固了冲突处理的效果,让班级氛围重新恢复和谐。
结语
小学班主任在处理学生冲突时,需掌握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技巧。从第一时间介入控制现场,到倾听双方陈述还原真相,再到引导换位思考、组织协商解决以及跟踪后续情况巩固效果,每个环节都紧密相连,缺一不可。通过运用这些技巧,不仅能够妥善解决学生冲突,维护班级和谐稳定,更能在处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责任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小学班主任应不断总结经验,提升自身处理学生冲突的能力,以更好地应对班级管理中的各种挑战。
参考文献
[1]谢慧仪.中小学生冲突问题的社会学观照——兼论班主任处理冲突的策略[J].中小学班主任,2021,(07):26-28.
[2]李秀琦.温暖陪伴合理引导——班主任如何科学化解班级人际冲突[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07):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