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的课堂效果评估与优化路径

作者

冀红娟

隆尧县山口校区齐村中心小学 055350

一、引言

在教育信息化浪潮下,小学数学教学迎来变革契机。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打破传统局限,使抽象知识具象化。但如何精准评估其课堂效果,实现教学优化,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深入探究该课题,对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意义重大。

二、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课堂效果评估指标构建

2.1 学生学习成效评估

学生成绩是重要指标,通过线上测试、作业完成情况分析知识掌握程度。如利用在线教学平台自动批改作业,统计错题率,了解学生对概念、运算等知识点的薄弱环节。同时,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能否运用信息化工具(如数学软件)进行分析推理,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此评估思维的灵活性与创新性。

2.2 学生学习兴趣与参与度评估

观察学生在信息化课堂中的表现,如线上课堂的发言次数、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借助教学平台的互动数据,了解学生对不同信息化教学活动(如观看动画讲解、参与数学游戏)的参与频率。分析学生自主使用课外数学学习软件或在线资源的时长与频率,判断其主动学习兴趣。

2.3 教师教学表现评估

评估教师信息化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如是否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多媒体资源,能否有效利用在线教学工具开展互动教学。考察教师对信息化教学平台的操作熟练程度,能否及时解决技术问题,保障教学顺利进行。还需关注教师对学生信息化学习过程的指导与反馈,是否能根据学生表现提供个性化建议。

三、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现状分析

3.1 信息化教学应用不均衡

城乡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的差距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上,更渗透在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城市小学往往配备交互式电子白板、平板电脑等先进设备,部分学校甚至搭建了专属的智慧教学平台,教师能熟练运用 AR 技术演示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在线答题系统实时掌握学生计算能力;而偏远农村学校可能仍以老旧投影仪为主,网络速度仅能勉强支撑 PPT 播放,教师因缺乏系统培训,对思维导图软件、数学仿真实验工具的使用率不足30% 。这种差距直接导致教学效果分化:城市学生可通过虚拟实验室直观理解 “图形的运动”,农村学生却只能依赖课本插图想象,在空间观念培养上形成明显落差,且随着年级升高,这种因信息化资源不均造成的学习效果差异呈扩大趋势。

3.2 教学资源质量参差不齐

当前网络平台的小学数学资源呈现 “量多质杂” 的特点,给教师筛选带来极大挑战。部分教育网站的课件仍停留在 “课本搬家” 阶段,将例题和公式简单排版成电子文档,缺乏交互设计;一些动画资源为追求趣味性,过度添加无关情节,如讲解 “分数除法” 时插入冗长的卡通故事,导致学生注意力偏离知识点。更突出的问题是资源与教材版本脱节,例如针对人教版 “鸡兔同笼” 设计的微课,无法直接适配苏教版教材的教学逻辑,教师需耗费 2 - 3 课时重新调整内容结构。此外,部分付费资源存在更新滞后问题,2022 年数学课程标准修订后,仍有 70% 的在线题库未及时补充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相关习题,使用这类资源不仅无法辅助教学,还可能误导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3.3 教学评价重结果轻过程

当前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评价仍未摆脱 “分数导向” 的惯性,多数学校将线上测试分数作为核心指标,忽视信息化环境下特有的过程性表现。例如,教师虽使用在线作业系统,但仅关注最终正确率,对学生反复修改答案的思考轨迹、使用计算器的频率等数据缺乏分析。在课堂评价中,对学生在数学建模软件中的操作过程、线上小组讨论的贡献度等维度缺乏记录,导致评价结果片面。这种评价模式使得教师难以发现信息化教学中的深层问题,比如学生可能通过截图搜题获得高分,但实际并未掌握 “方程求解” 的逻辑,而教师因缺乏过程性数据支撑,无法针对性调整教学策略,长期来看会削弱信息化教学对思维培养的促进作用。 四、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优化路径

4.1 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

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需要构建 “培训 - 实践 - 反馈” 的闭环培养体系。学校应联合本地电教馆开发分层培训课程,基础层聚焦希沃白板、Excel数据统计等实用工具,帮助教师掌握在线点名、随机提问等课堂互动功能;进阶层开设 Python 数学可视化编程、GeoGebra 动态几何等专题,指导教师制作 “圆柱体积推导” 等交互式课件。定期组织 “信息化说课比赛”,要求教师展示如何用思维导图软件梳理 “小数四则运算” 知识脉络,或通过班级优化大师分析学生错题的共性规律。

4.2 整合优质教学资源

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需建立 “共建 - 筛选 - 更新” 的系统化机制。以区县为单位组建资源建设联盟,按年级划分任务组,例如三年级组负责开发 “年月日” 主题资源包,包含 Flash 动画演示平闰年成因、在线日历游戏、家庭时间统计实践活动等模块,确保资源与教材知识点一一对应。制定《小学数学信息化资源评价标准》,从科学性(如单位换算的准确性)、交互性(如是否支持拖拽操作)、适配性(如能否在手机端流畅运行)三个维度进行星级评定,筛选出 “24 时计时法” 虚拟钟表等优质资源入库。与学科网、菁优网等专业平台合作,获取同步更新的题库资源,并安排专职教师每周更新 “双减” 背景下的轻量化练习,如 5 分钟在线口算闯关、图形拼组微视频等,同时建立资源使用反馈通道,通过教师上传的 “使用日志” 统计各资源的调用频率和效果评分,定期淘汰过时或低效的素材。

4.3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需构建 “三维度六指标” 的多元评价模型。在知识掌握维度,既关注线上测试的正确率,也分析学生在 “分数应用题” 自动批改系统中标记的疑问点数量;在能力发展维度,通过编程猫平台记录学生设计 “购物找零” 程序的逻辑完整性,结合线上讨论区的发言质量评估合作能力;在情感态度维度,统计学生主动使用 “数学趣味故事” APP 的时长、参与线上数学竞赛的次数。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生成个性化评价报告,例如针对 “图形认识” 单元,报告不仅呈现测试分数,还会显示学生在 AR 识图练习中的错误类型、使用辅助线工具的次数等细节。建立评价结果应用机制,教师根据报告调整教学,如发现学生在 “三角形稳定性” 实验中操作不规范,可增加课堂演示环节;家长通过查看报告了解孩子在在线小组中的表现,配合开展家庭数学实践活动,形成家校协同的评价闭环。

五、结论

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为教育带来新活力,但要实现其最大价值,需精准评估课堂效果,针对性优化教学。通过完善评估指标、改善现状、落实优化路径,提升教师能力,整合资源,完善评价,推动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迈向新高度,助力学生数学素养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闵海霞,乔丽儒.信息化教学新趋势:为小学数学注入活力[J].科学之友,2024,(08):102-103.

[2] 许雅丽. 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小学数学灵动课堂构建[J]. 新教育,2024,(20):64-66.

[3]李鋆.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策略分析[J].读写算,2024,(22):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