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自主游戏环境创设对儿童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
刘美林
西藏军区机关幼儿园 850000
引言
儿童创新能力的培养需依托自由、开放的成长环境,而自主游戏环境作为幼儿园儿童日常活动的核心场所,恰好为创新能力发展提供了天然土壤。自主游戏环境强调让儿童自主选择游戏内容、方式与伙伴,在这一过程中,儿童无需受固定规则束缚,想象力、创造力能得到充分释放。随着学前教育对儿童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视,自主游戏环境创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越来越多幼儿园开始尝试优化游戏环境。
一、幼儿园自主游戏环境创设对儿童创新能力的促进维度
1.1 对儿童创新思维发展的激发作用
自主游戏环境为儿童创新思维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探索空间。在自主游戏环境中,儿童可根据自身兴趣自主选择游戏方向,无需遵循固定答案或流程,这种自由探索的氛围能打破思维定式,激发发散性思维。例如,在积木区,儿童可自由搭建不同造型,尝试用非常规方式组合积木,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会不断思考“如何搭建更稳固”“还能呈现哪些形态”,逐渐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1.2 对儿童创新实践能力培育的支撑作用
自主游戏环境通过提供可操作的资源与实践机会,支撑儿童创新实践能力的培育。环境中配备的各类开放性材料,如废旧纸盒、布料、自然树枝等,不预设固定用途,儿童可根据自己的想法对材料进行改造与利用。例如,儿童可能将纸盒改造成“小火车”,用布料装饰成“帐篷”,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需要动手操作、尝试组装,将创意想法转化为实际成果。
1.3 对儿童创新想象能力拓展的推动作用
自主游戏环境通过丰富的场景与多元的刺激,推动儿童创新想象能力的拓展。环境创设中融入的主题元素,如“森林探险”“太空漫游”等场景,能为儿童提供想象的载体,引导他们进入虚构情境展开游戏。在这类情境中,儿童会主动赋予材料与行为新的意义,如将木棍想象成“魔法棒”,将垫子想象成“云朵”,在角色扮演与情境互动中不断丰富想象内容。
二、幼儿园自主游戏环境创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环境创设理念忽视儿童主体性与创新性需求
部分幼儿园在自主游戏环境创设中,仍以教师主观意愿为主导,忽视儿童的主体性与创新性需求。教师往往根据自身经验或统一标准设计环境,如按照教材模板布置区域、固定材料的摆放位置与使用方式,未充分征求儿童的意见与想法。这种“教师主导”的创设模式,让儿童被动接受环境,失去自主改造与探索的机会,无法满足他们个性化的创新需求。
2.2 游戏环境资源供给缺乏多样性与探究性
当前部分幼儿园自主游戏环境的资源供给存在单一化、低探究性的问题。在材料选择上,多以成品玩具为主,如塑料积木、玩偶等,这类材料用途固定,儿童只能按照预设方式使用,难以激发创新想法;而开放性材料,如废旧物品、自然材料等,供给不足,限制了儿童的探索空间。在资源类型上,多集中于手工、建构类材料,缺乏科技、艺术、自然探索等多元类型的资源,无法满足儿童不同创新方向的需求。
2.3 环境创设缺乏动态调整与个性化适配
许多幼儿园的自主游戏环境一旦创设完成,便长期保持固定状态,缺乏动态调整与个性化适配,难以适应儿童发展需求的变化。从时间维度看,环境未根据儿童年龄增长、兴趣变化进行更新,如大班儿童的游戏环境仍保留小班阶段的简单材料与场景,无法满足其日益提升的创新能力发展需求。从个体差异看,环境设计未考虑不同儿童的兴趣特长与发展水平,如未为喜欢科学探索的儿童设置专属探究区域,也未为能力较弱的儿童提供难度适宜的材料,导致部分儿童无法在环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创新探索方向,环境的适配性与针对性不足。
三、优化幼儿园自主游戏环境创设的实践策略
3.1 基于儿童创新需求的主体性环境设计
优化自主游戏环境创设,需坚持以儿童为中心,基于儿童创新需求开展主体性环境设计。首先,在环境规划阶段,通过谈话、绘画、投票等方式收集儿童的兴趣与想法,如让儿童画出“自己喜欢的游戏空间”,将儿童的创意融入环境设计方案。其次,在环境创设过程中,邀请儿童参与实践,如让他们动手布置区域、摆放材料、设计标识,赋予儿童自主改造环境的权利,增强他们对环境的归属感与参与感。
3.2 丰富多元探究资源的游戏环境搭建
搭建富含多元探究资源的游戏环境,是支撑儿童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在材料选择上,增加开放性材料的供给,如收集废旧纸盒、瓶盖、布料、树枝、石头等,鼓励儿童对材料进行多样化改造;同时引入科技类材料,如简易电路组件、放大镜、传感器等,满足儿童科学创新探索的需求。在资源类型上,兼顾建构、艺术、自然、科技、角色扮演等多元领域,设置不同主题的探索区域,如“自然实验室”“创意工坊”“科学探索角”等,为儿童提供多元创新方向。
3.3 动态化、个性化的自主游戏环境调整机制构建
构建动态化、个性化的环境调整机制,能让自主游戏环境持续适配儿童创新能力发展需求。在动态调整方面,建立定期评估机制,教师通过观察儿童在环境中的游戏表现、收集儿童反馈,每学期对环境进行一次全面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区域设置、材料种类与数量;同时结合季节变化、节日主题等,适时更新环境元素,如春季增加植物种植区域,节日期间设置主题游戏场景。在个性化适配方面,针对不同兴趣特长的儿童设置专属探索空间,如为喜欢艺术创作的儿童打造“艺术涂鸦区”,为擅长建构的儿童提供“高级建构区”。
四、结论
幼儿园自主游戏环境创设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创新思维、实践能力、想象能力的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当前环境创设中存在的理念滞后、资源单一、缺乏动态调整等问题,限制了其教育价值的发挥。通过基于儿童需求的主体性设计、多元探究资源搭建、动态个性化调整等策略,可有效优化自主游戏环境,充分释放其对儿童创新能力的促进效能。
参考文献
[1]高国香.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困境及对策[J].甘肃教育,2025,(10):67-70.
[2]陈晓红.创设幼儿自主游戏环境的策略探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4,(18):29-32.
[3]刘颖丽.聚焦观察,创设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环境[J].师道,2024,(07):29-30+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