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民族舞蹈文化传承与职业院校舞蹈教育的融合机制研究

作者

阿米娜

新疆文化和旅游学校

引言

民族舞蹈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承载民族历史与精神,但当前面临传承断层、传播受限等问题。职业院校舞蹈教育作为培养舞蹈人才的重要阵地,却存在教学内容单一、与文化传承脱节等不足。在文化强国战略与职业教育改革背景下,推动二者融合成为时代需求。

1 民族舞蹈文化传承与职业院校舞蹈教育融合的理论基础

文化教育学理论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文化的传承与创造,文化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代际传递并不断发展。民族舞蹈文化作为特定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文化载体,其传承离不开教育这一关键途径。职业院校舞蹈教育作为专业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培养舞蹈技能人才的任务,更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从文化教育学视角来看,将民族舞蹈文化融入职业院校舞蹈教育,既能让学生在学习舞蹈技能的同时,深入理解舞蹈背后蕴含的民族历史、习俗与精神内涵,避免舞蹈学习沦为单纯的技术训练,又能使民族舞蹈文化借助教育平台获得系统性的整理与传播,打破传统传承中 “口传心授” 的局限,让文化传承更具稳定性与可持续性,这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核心理论支撑。

多元智能理论则强调,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包括语言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人际智能、文化智能等多个维度。职业院校舞蹈教育以往多侧重对学生身体动觉智能的培养,即舞蹈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其他智能维度的发展。民族舞蹈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多元智能开发元素,比如学习民族舞蹈的起源故事能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与表达智能,编排民族舞蹈剧目需要学生协调团队成员、理解民族情感,可锻炼人际智能与文化感知智能。将民族舞蹈文化融入舞蹈教育,能够构建 “技能训练 + 文化理解+ 综合素养” 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在掌握舞蹈技巧的同时,实现多种智能的协同发展,培养出既具备专业技能,又拥有深厚文化素养的复合型舞蹈人才,这与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高度契合,为融合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补充。

2 民族舞蹈文化传承与职业院校舞蹈教育融合机制构建

2.1 课程融合机制

课程融合是二者融合的核心载体,需从课程体系设计与教学资源开发两方面同步推进。在课程体系设计上,职业院校应打破传统舞蹈教育以 “技能训练为主、文化讲解为辅” 的单一模式,构建 “理论 + 技能 + 文化” 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具体而言,可在大一开设《民族舞蹈文化导论》,系统讲解各民族舞蹈的起源、地域特色与文化寓意,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认知;大二开设《民族舞蹈技能实训》,按民族分类设置模块,如汉族秧歌、藏族弦子、苗族芦笙舞等,每个模块不仅教授舞蹈动作,还结合民族服饰、音乐、节庆习俗开展教学,让学生在学跳的同时理解舞蹈背后的文化语境;大三开设《民族舞蹈编创与应用》,引导学生结合现代审美与市场需求,将民族舞蹈元素融入校园剧目、文旅演出等创作中,提升实践应用能力。在教材编写与教学资源开发上,院校可联合民间艺人、文化学者与一线教师共同编写教材,教材中除文字内容外,还需嵌入民间舞蹈老艺人的动作视频、民族节庆活动影像等素材;同时搭建 “民族舞蹈数字资源库”,收录各民族舞蹈的动作分解视频、文化故事音频、服饰道具图片等,方便教师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与地方文化馆合作,将非遗舞蹈传承基地设为校外教学点,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场景。

2.2 师资融合机制

师资队伍是融合工作的关键支撑,需通过师资建设与教师发展双管齐下,打造兼具专业能力与文化素养的教学团队。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职业院校可采用 “引进 + 培养” 结合的方式:一方面主动引进民间舞蹈传承人、非遗技艺持有者担任兼职教师,这类教师熟悉民族舞蹈的原生形态与文化内涵,能为课堂带来最鲜活的教学内容,比如邀请蒙古族安代舞传承人定期到校开展 workshops,手把手教授传统动作;另一方面注重校内教师的培养,选拔舞蹈专业教师参与 “民族舞蹈文化研修班”,组织教师深入少数民族地区采风,如到贵州黔东南学习苗族舞蹈、到新疆伊犁学习维吾尔族舞蹈,让教师在实地体验中积累文化素材,将采风所得转化为教学案例。在教师培训与发展上,院校应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每学期开展 “民族舞蹈教学研讨会”,邀请专家分享教学经验;鼓励教师申报民族舞蹈相关的教研课题,如 “职业院校民族舞蹈课程思政路径研究”,以科研带动教学创新;还可搭建校际交流平台,组织教师到民族舞蹈教学成效显著的院校参观学习,借鉴先进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文化解读能力。

2.3 实践融合机制

实践融合是连接课堂教学与文化传承的桥梁,需通过校内实践与校外合作形成闭环。在校内实践活动开展上,职业院校可依托社团与节庆打造实践平台:成立 “民族舞蹈社团”,由专业教师与民间艺人共同指导,定期开展排练、小型演出活动;每年举办 “民族舞蹈文化节”,设置舞蹈比赛、服饰展示、文化讲座等环节,鼓励学生自编自演民族舞蹈剧目,如结合校园生活创作《青春版傣族孔雀舞》,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在校外合作与交流方面,院校可与地方文旅企业、民间艺术团体、文化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与文旅企业合作开发 “民族舞蹈体验项目”,组织学生参与景区实景演出,如在丽江古城参与纳西族打跳表演,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助力地方文旅发展;与民间艺术团体合作开展 “非遗传承计划”,安排学生跟随老艺人学习濒危舞蹈技艺,协助整理舞蹈动作与文化资料;与文化馆合作举办 “民族舞蹈进社区” 活动,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教学、演出,既传播民族文化,又为学生积累社会实践经验,形成 “校内学习 — 校外实践 — 文化传播” 的良性循环。

3 结论

本研究明确民族舞蹈文化传承与职业院校舞蹈教育二者融合是破解民族舞蹈传承困境、丰富职业院校舞蹈教育内涵的关键路径,且构建的课程、师资、实践三维融合机制,能为二者协同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框架,既助力民族舞蹈文化通过教育实现系统性传承,又推动职业院校舞蹈教育形成特色化发展模式。未来加强跨区域院校合作,推动民族舞蹈文化传承与职业院校舞蹈教育融合向更高效、更创新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瑶钿.舞蹈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 以湘西土家族摆手舞为例 [J]. 艺术科技,2024,37 (3): 88-90.

[2] 韦苏芸.基于 "双链联动" 的中职民族舞蹈教学探究 —— 以壮族扁担舞为例 [J]. 广西教育,2022 (4): 13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