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城市主干路改造工程中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与实践

作者

王庆林

身份证号码:320305198211271230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主干路改造工程面临质量管理标准不统一、施工环境复杂等现实挑战。本研究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结合PDCA循环模式,构建了包含组织架构、制度规范、过程监控三大核心要素的质量管理体系框架。通过某城市主干路改造工程实证表明,该体系通过建立分级责任制度、材料追溯机制、动态巡检程序等具体措施,有效解决了传统管理中职责划分模糊、质量隐患难追溯等问题。实践验证表明,该体系能显著提升施工标准化水平,降低质量事故发生率,尤其对隐蔽工程和交叉施工环节的质量控制效果明显。研究为同类工程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法论,其分级管理模式对协调多方参建单位具有参考价值。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数字化技术在质量数据实时采集与分析中的应用,以持续优化管理体系效能。

关键词:城市主干路改造;质量管理体系;PDCA循环;施工标准化;质量监控

第一章:引言

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现有道路设施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城市主干路作为连接各区域的重要通道,其改造工程直接关系到市民出行便利性和城市发展水平。然而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这些工程常常面临施工环境复杂、工序交叉多、工期紧张等现实困难,导致质量控制难度加大。

第二章:城市主干路改造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

2.1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与框架

质量管理体系就像是一个工程质量的"管家系统",它通过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的方法来确保工程质量达标。简单来说,这个体系包含三个关键部分:明确责任分工、制定标准规矩、做好过程监督。

首先说组织架构,就像搭建一个责任清晰的团队。建设单位作为"总指挥"负责统筹协调,施工单位是"执行队长"具体负责施工质量,监理单位担任"质量警察"进行全程监督,还要设立专门的质量检查小组。这样层层分工,避免出现问题时互相推诿。

其次是制度规范这个"操作手册"。要制定材料验收标准,所有进场材料都要"验明正身";编制详细的施工工艺标准,规定每个工序该怎么做;建立质量责任登记制度,谁施工谁签字,出了问题能迅速找到责任人。这套规矩要覆盖从材料采购到验收的每个环节。

最后是过程监控这个"质量雷达"。采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即计划-执行-检查-改进四个步骤循环往复。通过日常巡检、专项检查、隐蔽工程旁站监督等方式,像体检一样定期检查工程质量。发现偏差及时纠正,并把经验反馈到下一个循环中持续改进。

这种体系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把质量管理从"事后补救"变成"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就像治病一样,平时定期体检比等到重病再治疗更有效。通过明确责任、规范操作、全程监督的"组合拳",能显著降低质量问题的发生概率。

2.2城市主干路改造工程的特点与质量管理挑战

城市主干路改造工程不同于新建道路,它在原有道路基础上进行施工,面临着更多特殊难题。首先,这类工程常常需要在保证交通通行的前提下施工,就像给病人做手术时还得让他继续工作一样困难。施工区域往往只能半封闭,既要保证工程进度,又要维持车辆通行,导致作业空间受限,大型设备难以展开,安全隐患也明显增多。

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地下管线复杂。城市主干路下方通常布满供水、供电、燃气、通信等各种管线,这些管线年代不一、资料不全,施工时稍有不慎就可能挖断,轻则影响居民生活,重则引发安全事故。此外,既有路面的病害处理也是一大挑战,旧路基层的实际情况常常与设计预期存在差异,需要施工中随时调整方案。

在质量管理方面,这类工程最头疼的问题就是参建单位多、协调难度大。路面、管线、绿化等工程往往由不同单位施工,交叉作业时容易互相干扰。比如铺管线的挖开了路面,铺路面的又可能破坏管线,各单位各管一段,质量责任难以划清。监理人员经常要当"调解员",处理各种扯皮问题。

隐蔽工程的质量控制尤为困难。路基压实度、排水管道接口等关键部位一旦被覆盖就难以检查,如果偷工减料很难被发现。有些施工单位为了赶工期,会在夜间偷偷跳过重要工序,等到发现问题时往往已经无法补救。这就要求质量管理人员具备"火眼金睛",对每个关键环节都盯紧看牢。

材料管理也是个大难题。改造工程使用的沥青、混凝土等材料性能直接影响道路寿命,但施工现场条件有限,材料存储容易受潮变质,有些商家还会以次充好。传统的验收方式主要靠人工抽查,难免会有漏网之鱼。因此需要建立更严格的材料追溯制度,确保每批材料都能查到来源和检验记录。

第三章:城市主干路改造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3.1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方法与步骤

城市主干路改造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可以类比于搭建一栋房子的过程,需要先打好地基,再逐层建设。具体方法可分为四个关键步骤:

第一步是搭建管理框架,就像房子的地基。要成立三级质量责任网络:建设单位牵头组建领导小组,负责整体协调;施工单位设立专职质量部门,配备专业质检员;各施工班组设立兼职质量员,形成覆盖全员的网格化管理。这个框架要明确每个岗位的质量责任,避免出现责任空白区。

第二步是制定规则标准,相当于房子的设计图纸。需要编制三本操作手册:首先是《质量控制手册》,规定材料检测标准、施工工艺要求等;其次是《过程检查手册》,明确日常巡检、隐蔽工程验收等程序;最后是《问题处理手册》,建立质量问题分类、报告和整改流程。这些手册要让每个施工人员都清楚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标准。

整个体系的构建要特别注意两个要点:一是必须结合具体工程特点来设计,不能简单照搬其他项目;二是要留出调整空间,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就像盖房子需要随时调整施工方案一样,质量管理体系也要保持灵活性。

3.2实践案例分析:某城市主干路改造工程的质量管理

某城市主干路改造工程作为典型案例,充分体现了质量管理体系的实际应用效果。该工程全长约5公里,涉及路面翻新、管线改造和交通设施升级等多个施工内容。在推进过程中,项目团队通过落实分级责任制、强化过程监控等具体措施,有效解决了传统管理中的难题。

在组织架构方面,建立了"指挥部-项目部-作业班组"三级管理体系。指挥部由建设单位牵头,每周召开协调会解决交叉施工问题;项目部配备专职质检员,每天巡查各作业面;每个班组设立质量监督岗,工人之间实行互检制度。这种网格化管理确保了质量问题能第一时间发现并解决。例如,在沥青摊铺作业中,因监理人员与摊铺班组实时对接,及时调整了混合料温度,避免了路面后期龟裂。

该案例表明,系统的质量管理体系能有效解决主干路改造中的常见问题。其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通过明确责任划分,解决了多头管理导致的推诿现象;二是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了质量管控效率;三是建立全过程监督机制,实现了质量问题早发现早处理。这些做法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可复制的管理模板。

第四章:结论

本研究通过构建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PDCA循环的城市主干路改造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解决了传统管理模式中的诸多痛点。实践表明,该体系通过分级责任划分、材料全程追溯、动态巡检等具体措施,显著提升了施工过程的可控性。特别在隐蔽工程和交叉施工等管理难点上,体系所采用的举牌验收、智能检测等方法取得了明显成效。案例工程数据显示,该模式使验收合格率大幅提升,质量事故发生率显著下降,验证了体系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牟晓亮.数字孪生技术在城市主干路改建工程的应用实践[J].《城市道桥与防洪》,2023年第8期293-296,共4页

[2]李贵平.创新方向市政道路工程中的质量管理体系研究[J].《四川水泥》,2015年第3期174-174,共1页

[3]王芳.道路夜景照明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实践探讨[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工程技术》,2024年第12期020-023,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