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利用数据分析的自媒体运用效果评估体系构建实践

作者

蒲贝 彭琴 黄德军 邹昌嶙 李小兵

巴中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省巴中市经济开发区安康路3号 636000

引言

巴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承载独特历史与精神价值。自媒体时代虽为其传播提供新渠道,却存在传播效果无科学评估标准、高校等主体参与路径缺乏数据支撑、文化价值与传播实践衔接不足等问题,亟需针对性研究以推动巴文化有效传承与发展。

1 相关理论概述

本研究以文化传播理论、自媒体传播理论与教育资源共享理论为核心支撑。文化传播理论为巴文化传承提供方向,其强调的文化符号传递与认同建构,可指导将巴文化独特元素转化为自媒体内容,助力文化价值传递;自媒体传播理论的去中心化、高互动性特征,契合巴文化在网络平台传播需求,为研究传播策略提供依据。教育资源共享理论则支撑高校搭建巴文化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推动高校间资源互通与协同发展,三类理论共同为自媒体时代巴文化运用研究及后续评估体系构建奠定理论基础。

2 利用数据分析的自媒体运用效果评估体系构建

2.1 评估体系构建原则

构建巴文化自媒体运用效果评估体系,需以巴文化传承与创新目标为核心,遵循四大原则。客观性原则要求依托自媒体平台真实运营数据,如巴文化内容播放量、用户互动量等,避免主观估算,确保反映实际传播情况。系统性原则需覆盖传播全流程,从内容生产到文化影响形成完整链条,防止因维度缺失导致判断片面。针对性原则要贴合巴文化属性,聚焦其特色元素传播、高校教育资源联动等,避免套用通用框架。可操作性原则强调指标定义清晰、数据易获取,如通过平台后台提取传播范围数据,借助工具分析评论情感倾向,为后续评估提供可行路径。

2.2 评估指标维度设计

2.2.1 内容传播效果维度

内容传播效果维度聚焦巴文化自媒体内容触达受众的广度与深度,围绕巴文化传承与高校参与特性设计具体指标。其一为覆盖规模指标,包括内容总播放量或阅读量、独立用户覆盖人数,前者反映内容传播的基础辐射范围,后者排除重复浏览干扰,精准体现实际触达受众数量,尤其关注等高校师生及巴文化核心地域人群的覆盖占比。其二为传播扩散指标,即二次传播率,统计用户通过社交分享产生的新播放量占比,衡量内容引发的自发传播效应,如高校学生制作的巴文化短视频被转发后形成的裂变传播效果。其三为内容匹配度指标,即巴文化特色元素曝光率,计算内容中展示巴渝舞、廪君传说等巴文化核心元素的频次占比,确保传播内容紧扣巴文化本质,避免偏离文化传承核心目标,为后续评估巴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2.2.2 用户互动效果维度

用户互动效果维度聚焦巴文化自媒体内容引发的用户参与深度与情感反馈,结合平台算法逻辑与文化传播目标设计核心指标。首要指标为综合互动率,通过“(点赞数+评论数+收藏数+转发数)/曝光量 ×100% ”计算,直观反映内容对用户的吸引力,高互动率往往意味着内容更易获得平台推荐。其次是互动质量指标,涵盖评论情感倾向与价值互动浓度:前者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正面评论占比,精准捕捉用户对巴文化的情感认同;后者统计收藏、 @ 好友、评论区二次创作等行为占比,衡量互动的深度价值。最后为互动时效性与留存度,统计内容发布24 小时内的互动占比,反映热度爆发能力;同时监测周留存用户的互动频次,评估用户对巴文化内容的持续关注意愿,为优化内容发布策略与互动引导方式提供数据支撑。

2.2.3 受众转化效果维度

受众转化效果维度聚焦巴文化自媒体传播从“流量触达”到“价值落地”的转化效能,结合文化传承目标与数据可衡量性设计核心指标。其一为粉丝留存与沉淀指标,包含30 天用户留存率与活跃粉丝占比,前者通过“统计周期内留存用户数/新增用户数”计算,反映用户对巴文化内容的持续关注意愿,后者则衡量粉丝群体的活跃度,为长期传播积累核心受众。其二是深度参与转化指标,涵盖文化活动参与转化率与教育资源使用转化率:前者统计通过自媒体引导报名巴文化研学、非遗体验等活动的用户占比,后者针对高校群体,监测巴文化教育资源包的下载量与使用频次,体现传播对实践参与的驱动作用。其三为价值转化指标,包括文化产品购买转化率与品牌联想度提升率:前者计算通过自媒体链接完成文创产品、非遗手工艺品购买的用户比例,直接关联文化传播的经济价值;后者通过前后测问卷对比,衡量受众对巴文化符号的认知强化效果,实现短期转化与长期价值沉淀的双重评估。

2.2.4 文化影响力维度

文化影响力维度聚焦巴文化通过自媒体传播实现的文化传承、教育协同与社会认同价值,结合中巴文化传承目标与高校参与特性设计指标。其一为文化内涵传递精准度指标,即巴文化特色元素传递率,统计自媒体内容中明确呈现巴文化核心元素(如巴渝舞、廪君传说、巴文化遗址相关内容)的占比,确保传播不偏离巴文化本质,契合“传承巴文化核心价值”的需求。

其二是高校教育协同影响力指标,包含高校巴文化教育资源共享率与师生参与度:前者衡量通过自媒体平台实现的巴文化教学课件、学术论文、实物影像资料等资源的跨校共享次数,体现“搭建高校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实践效果;后者统计高校师生参与自媒体巴文化调研、线上展览、知识竞赛等活动的人次,反映高校作为“巴文化传承阵地”的作用发挥情况。

其三为社会文化认同指标,涵盖权威平台转载率与公众文化认知提升度:前者统计地方政府文化官网、学术机构账号等对巴文化自媒体内容的转载次数,体现内容的专业公信力;后者通过问卷对比受众接触内容前后对巴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衡量传播对社会层面巴文化认知与认同的提升效果,呼应“增强地域文化认同、丰富网络文化内容”的目标。

2.3 评估指标权重确定

结合中巴文化传承、高校参与及网络传播的核心目标,本评估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 + 专家协同打分法”确定指标权重,确保权重分配贴合巴文化自媒体运用的实际需求。

首先构建层次结构,以“巴文化自媒体运用效果评估”为目标层,“内容传播效果”“用户互动效果”“受众转化效果”“文化影响力”为准则层,各准则层下设的二级指标为指标层。邀请三类核心专家参与打分:巴文化研究学者(侧重文化传承目标)、高校文化教育工作者(贴合高校阵地作用)、自媒体运营实践者(熟悉网络传播规律),共7-9 人,依据1-9 标度法对各层级指标重要性pairwise 比较,形成判断矩阵。

随后通过一致性检验(CR<0.1)确保专家打分逻辑一致,剔除无效数据后计算权重。其中,“文化影响力”准则层权重稍高于其他维度(约 0.3),呼应“传承巴文化、增强文化认同”的核心诉求;其下“高校教育协同影响力”“公众文化认知提升度”等二级指标权重占比突出;“内容传播效果”中“巴文化特色元素曝光率”、“受众转化效果”中“文化活动参与转化率”等与实践方向紧密关联的指标,权重亦高于同层其他指标,最终形成兼顾理论逻辑与巴文化实践需求的权重体系。

2.4 评估模型构建

围绕巴文化在自媒体时代的传承与创新目标,基于“加权综合评分法”构建自媒体运用效果评估模型,实现传播效果的量化测算,核心公式为总评估得分(S) (各二级指标标准化得分×对应指标权重),权重来源于层次分析法与专家打分结果。

指标标准化阶段,针对不同数据特性差异化处理:播放量、高校巴文化教育资源下载量等“正向指标”,采用 Min-Max 标准化转化为 0-100 分区间;用户评论正面情感占比等“比例类指标”,直接以百分比数值对应得分。

模型设计深度贴合巴文化传播实践需求:指标计算中,重点纳入“巴文化特色元素曝光率”“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率”“文化活动参与转化率”等与巴文化传承、高校阵地作用、文化实践相关的核心指标;结果输出设置“优秀( S≥80 分)”“良好( 60≤S<80 分)”“待优化( ΔS<60 分)”三级标准,既便于判断单平台/单内容传播效果,也能为巴文化课程优化、文创项目开发、高校协同传播等提供数据依据,助力精准调整传播策略。

3 巴文化自媒体传播效果评估实证研究

本研究选取师生运营的巴文化自媒体账号为实证对象,涵盖短视频平台账号、微信公众号及高校内部巴文化资源共享平台,以 3 个月为数据采集周期,运用前文构建的评估体系开展效果评估。

数据采集环节,从平台后台提取内容传播数据,如巴文化短视频总播放量、覆盖人数及核心地域用户占比;通过数据分析工具抓取用户互动数据,统计综合互动率、正面评论占比及24 小时内互动占比;结合高校活动记录与问卷调研,获取文化活动参与转化率、教育资源共享率及受众文化认知提升数据。

评估过程中,先对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再依据权重计算各维度得分与总评估得分。结果显示,高校师生制作的巴文化短视频二次传播率较高,尤其融入巴渝舞、廪君传说等元素的内容互动效果突出,但受众转化中文化产品购买率偏低,且跨校资源共享频次不足。

通过实证分析,明确当前巴文化自媒体传播在内容吸引力上具备优势,但在产业联动与高校协同方面存在短板,为后续优化传播策略提供实际依据。

4 评估体系的优化与推广建议

针对巴文化自媒体传播特性与高校参与实践需求,从指标、应用、推广三方面优化评估体系并推进落地。指标优化上,增设“跨校资源联动频次”指标,细化“文化产品购买率”统计维度,区分文创产品、非遗手工艺品等不同品类转化数据,更精准反映高校协同与产业联动效果;补充“内容更新频率适配度”指标,匹配自媒体平台算法偏好,提升评估全面性。

应用层面,将评估体系嵌入高校巴文化教学与实践,定期生成传播效果报告,为课程内容调整、学生实践项目优化提供数据支撑,例如依据高互动内容特征指导学生创作方向。推广方面,推动高校间共享评估工具与数据标准,联合搭建区域巴文化自媒体传播评估联盟,促进经验交流;向地方文化机构输出评估成果,辅助制定巴文化传播政策,同时引导企业参考评估数据开发文创产品,实现评估体系与文化传承、教育实践、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助力巴文化在自媒体时代持续传播。

结语

本研究围绕自媒体时代巴文化传播构建基于数据分析的运用效果评估体系,明确原则、设计多维度指标、确定权重并建立模型,经实证研究验证体系可行性,提出优化与推广建议。研究既为巴文化在自媒体平台的有效传播提供科学评估工具,也为高校参与巴文化传承、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助力巴文化在新时代实现传承创新与价值转化,为传统文化自媒体传播研究提供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朱翠红,朱洁琳,简静.自媒体时代高校“一站式”学生资助宣传推广的创新路径与效果提升[J].文教资料,2025,(05):194-196.

[2]庞端阳.抖音平台财经自媒体传播内容与效果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25.

[3]秦璨,于琳.翻越“文化围墙”:中华传统文化的自媒体跨文化传播效果研究——以YouTube 中国博主为例[J].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2024,(02):138-156.

[4]王学昕.自媒体时代知识类视频传播特征和传播效果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24

项目名称:自媒体时代巴文化的运用与研究课题编号:巴中市巴文化研究院重点课题成果BWH202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