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停车场安全管理体系构建与实践路径研究
肖建华 张瑞昊 周堃
中交长江(重庆)智慧停车服务有限公司 重庆 401123
摘要:本研究针对集成地上地下设施与商业功能的复合型智慧停车场,系统分析五大核心安全风险,结合技术实践提出解决方案,为安全管理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键词:智慧停车场;核心安全风险;技术实践;安全管理
引言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立体停车技术凭借其空间利用率高的优势,在城市停车领域的应用占比逐年攀升,复合型智慧停车场作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创新形态,有效整合停车资源与商业服务功能。复杂的功能布局、多元化的运营场景与高密度的人流车流,使得此类停车场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安全挑战。本研究以典型复合型智慧停车场为研究对象,系统探讨其安全管理策略,对于保障公众停车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智慧停车场核心安全风险深度解析
1.1 新能源汽车火灾爆炸风险
1.1.1 电池热失控的微观机理与链式反应
锂电池热失控本质上是电池内部化学物质的剧烈放热反应。研究表明,热失控初期电池表面温度以每秒 5-10∘C 的速率上升,30 秒内可突破 200∘C ,最终形成超过1200℃的高温火球,同时释放大量有毒有害气体。
1.1.2 充电桩安全隐患的全生命周期分析
在充电桩的安装、使用与维护环节中,存在多重安全隐患。例如:充电桩接地电阻不达标(标准要求≤4Ω )、未定期维护、内部积尘、线路松动等问题。
1.2 车辆伤害风险
1.2.1 驾驶行为风险的心理学分析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因急于寻找车位产生的焦虑情绪,会使驾驶员决策失误率提高 23% ;而倒车时依赖后视镜导致的视觉盲区(平均约 120∘ ),使得后方障碍物漏检概率高达 38‰ 。此外,停车场内常见的“ 速度错觉” 现象(驾驶员主观感知速度低于实际速度 15%~20% ),进一步加剧碰撞风险。
1.2.2 环境因素对行车安全的量化影响
根据实测数据,照度低于 20lx 时,驾驶员对障碍物的识别距离缩短 40% ;地面摩擦系数低于0.5(干燥沥青路面标准值)时,制动距离延长 35% ;通风不良导致的 CO浓度超标(超过 30ppm ),会使驾驶员反应时间增加0.8 秒。
1.3 立体停车位机械伤害风险
1.3.1 设备结构失效的力学分析
以四柱式升降横移设备为例,链条在长期运行中承受交变应力,疲劳寿命约为50万次循环;钢丝绳在弯曲半径小于 6 倍直径时,磨损速率提高 2.5 倍;传动齿轮在润滑不足情况下,齿面接触应力可超出许用值 30‰ 。这些力学因素的累积效应,易导致结构失效。
2.3.2 人为操作失误的认知因素
研究发现,同时操作 3 台以上设备时,信息处理失误概率增加 55% ;夜间作业(22:00-6:00)时,视觉疲劳导致的操作失误率比白天高 42‰ 。此外,新员工入职前 3 个月的事故发生率是老员工的3.2 倍,反映出培训体系的重要性。
1.4 触电伤害风险
1.4.1 电气设备老化的电化学过程
在高湿度环境下(相对湿度 >85% ),电气设备绝缘层发生水解老化。以聚氯乙烯绝缘材料为例,在湿度 90% 、温度 30∘C 条件下,其击穿电压每月下降 1.2% ;金属部件的电化学腐蚀速率提高5 倍,导致接地系统失效风险增加。
1.4.2 防护缺失的情景分析
因未安装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RCD),在充电桩绝缘层破损时未能及时断电,可能造成触电事故;配电箱防护等级不够,因雨水侵入引发短路,可能致使周边区域停电。
1.5 商业业态交叉影响
1.5.1 人流车流交织的动力学模拟
停车场出入口进行仿真分析显示,在餐饮高峰时段,人车冲突点可达每小时 120次;当行人密度超过 1.2 人/㎡时,车辆通行效率下降 60% ,事故风险指数上升 4.3 倍。
1.5.2 火灾隐患传导的热力学建模
模拟餐饮厨房火灾扩散过程,结果表明:在自然通风条件下,火势可在 3 分钟内蔓延至停车场区域;若未设置防火分隔,热辐射强度在 5 米范围内可达 10kW/m2 ,足以引燃车辆内饰材料。
2 智慧停车场安全管理体系创新构建
2.1 技术防控体系升级
2.1.1 立体停车设备智能运维系统
1.建立三维数字模型,通过部署传感器(振动、位移、扭矩传感器),实现设备运行状态的1:1 实时映射。
2.优化支持向量机(PSO-SVM)算法,对设备振动信号进行特征提取,准确预测
故障。
3.通过AR 眼镜获取设备维修指引,专家可远程标注故障点,缩短复杂故障处理时间。
2.1.2 电气安全智能管控系统
1.采用纳米复合绝缘材料,其击穿电压比传统材料提高 2.8 倍,耐温等级达 H 级( 180∘mathsfC )。
2.记录每台充电桩的用电数据,实现充电过程的不可篡改追溯,有效防范偷电、漏电纠纷。
3.研发基于磁共振的异物检测技术,可识别直径 >2mm 的金属异物,避免短路风险。
2.2 制度保障体系完善
2.2.1 全流程安全管理制度
1.建设阶段:推行 BIM(建筑信息模型)安全审查,对充电桩布局、立体停车设备安装进行碰撞检测。
2.运营阶段:对高风险车型(如使用第一代三元锂电池的车辆)实施定点停放、重点监测。
3.商业管理:实施商业租户安全信用评级制度,将消防安全、用电安全等指标纳入评级体系,评级结果与租金优惠挂钩。
2.2.2 安全责任体系细化
1.建立安全生产“ 一岗双责” 制度,将安全指标与管理层年薪直接挂钩。
2.实行安全网格化管理,将停车场划分为多个责任网格,每个网格配备 1 名专职安全员,配备智能巡检终端(含NFC 打卡、隐患拍照上传功能)。
2.3 人员培训体系创新
1.基于停车场安全培训 VR 系统,设置 20 类事故场景(如立体停车设备坠落、充电桩起火),学员可进行沉浸式演练。
2.将培训内容拆解为多个微模块(如电池热失控处置、立体停车设备紧急制动),每个模块培训后颁发电子微证书。
3.开展“ 安全金点子” 征集活动,每月评选“ 安全之星” ,给予物质奖励与荣誉表彰。
4 安全管理实践优化路径拓展
3.1 动态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
1.基于 GIS 技术开发停车场风险热力图,通过不同颜色显示各区域风险等级,管理人员可通过手机端实时查看。
2.建立三级预警机制(蓝色预警:需关注;黄色预警:需处理;红色预警:立即处置),预警信息自动推送至相关责任人,并联动应急预案。
3.2 智慧化管理平台深度应用
1.建设停车场数字孪生系统,整合设备运行、人员调度、应急资源等数据,实现“ 一屏统管” 。部署智能摄像头,运用行为识别算法(如戴安全帽检测、人员入侵检测)。2.实时监测停车场能耗数据,通过机器学习算法预测用电高峰,优化充电桩错峰充电策略,降低电气过载风险。
3.3 商业业态安全协同管理
1.开发商业协同 APP,实现停车场与租户之间的隐患通报、应急调度、活动安排等信息实时共享。
2.定期组织停车场与商业租户开展联合应急演练,提升协同处置能力。
4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理论建模、技术创新与实践验证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构建了复合型智慧停车场安全管理体系。研究表明,只有将前沿技术深度应用、精细化制度设计、专业化人员培养与协同化管理模式有机融合,才能实现停车场的本质安全。
未来研究可聚焦于以下方向:一是探索数字孪生与数字孪生技术在停车场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二是研究基于联邦学习的跨停车场安全数据共享机制;三是开发适用于复合型停车场的低碳安全协同管理系统,推动行业向安全、绿色、智能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立地.对基于云平台的城市智慧停车发展现状和改进措施的研究[J].科技资讯,2023(08).
[2]崔潇丹;丛晓民;赵林双.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气体及燃爆危险性研究进展[J].电池,2021(04).
[3]孔飞;徐彪.新能源汽车火灾应急处置程序及对策研究[J].中国消防,2023(S1).
[4]董武堂.新能源汽车自燃火灾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探析[J].专用汽车,2023(04).
[5]涂翼民.机械式停车设备载车板的防坠保护及其它[J].建筑机械,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