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生活化素材运用的策略研究

作者

叶永莉

重庆市江津区支坪中学

引言

写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挖掘素材,是提升其写作兴趣与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生活化素材的运用不仅能够丰富写作内容,更能使文字充满真情实感,打破“无话可写”的困境。

1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生活化素材运用的研究意义

本研究对于推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深远意义。在理论层面,该研究深化了对生活化教学理论的认识,丰富了写作教学的方法论体系,为构建更加科学、开放的语文教学范式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实践层面,其意义尤为显著,通过系统探索生活化素材的开发与运用路径,能够有效破解学生写作时普遍面临的素材匮乏、内容空洞、情感虚假等现实困境,引导教学重心从单纯的技巧训练转向对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培养。这不仅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创作自信,使其真切体会到写作是记录生活、表达自我、与他人对话的重要方式,更能显著提升其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研究成果也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可操作的教学策略与案例参考,有助于推动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型,提升教学实效性,最终促进语文写作教学回归本质,真正实现以写促思、以文育人的教育目标。

2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生活化素材运用面临的困难

2.1 学生生活感知与素材转化能力薄弱

当前初中生在生活化素材运用上面临的首要困境在于其自身的生活感知与素材转化能力存在明显不足。由于长期处于校园与家庭两点一线的相对封闭环境中,加之课业负担繁重,学生主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机会与意识普遍较为缺乏。许多学生对周遭世界习以为常,缺乏发现和捕捉有意义生活细节的敏锐度,导致“身在生活中,却无素材可用”的尴尬局面。即便拥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他们也往往难以将这些感性的、碎片化的经验进行有效的提炼、加工和升华,并转化为支撑写作的典型素材。这种转化能力的缺失使得生活与写作之间形成了一道无形的屏障,学生不知如何从平凡日常中挖掘写作主题,更无法将个人体验与情感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学表达。

2.2 教师教学理念与指导策略存在局限

教师层面存在的理念与策略局限是实施生活化素材教学的另一重现实阻碍。部分教师受传统写作教学模式影响较深,在教学实践中仍习惯于将重点置于范文解析、技巧传授与结构训练上,对于如何系统性地开发和运用生活化素材缺乏足够的重视与深入的研究。其教学模式未能真正实现从“教写作技巧”到“教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转变。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教师往往止步于笼统地要求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中选材”,却未能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指导,例如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如何对生活现象进行多角度思考、如何将个人体验与更宏大的主题建立联系等。这种指导的缺位与模糊使得学生的素材挖掘活动停留在自发、随意的阶段,难以实现质的飞跃。

2.3 教学评价体系与外部环境支持不足

生活化写作教学的有效开展亟需与之相匹配的教学评价体系与外部环境支持,然而目前的现实情况却存在显著不足。现有的作文评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仍偏向于看重文章的立意、结构、语言技巧等传统要素,对于素材来源的生活性、真实性、独特性以及所表达情感的真挚度缺乏足够的关注与权重分配。这种评价导向无形中削弱了师生对于挖掘和运用生活化素材的动力与热情。从更大的外部环境来看,应试教育的压力依然巨大,追求分数效率的现实常常迫使教学重心偏向应试技巧的强化与套路化训练,留给需要长期浸润、耐心引导的生活化写作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均被压缩。

3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生活化素材运用的策略

3.1 构建系统化的生活观察与素材积累指导体系

有效运用生活化素材的前提在于培养学生成为生活的有心人,这需要教师构建一套系统化的指导体系。该体系应超越简单提倡“观察生活”的口号,转而提供具体的方法路径。指导学生确立明确的观察焦点,可以从熟悉的家庭场景、校园点滴、社区活动入手,运用多种感官进行细致捕捉,并鼓励以随笔、日记、影像等多种方式即时记录具有写作价值的细节与感悟。教师需定期组织素材交流与分享活动,引导学生对原始素材进行初步归类与整理,如分为“人物剪影”、“事件回响”、“景物素描”、“情感瞬间”等类别,逐步建立个性化的写作素材库。更为关键的是,要启发学生对积累的素材进行深度思考,通过设置启发性问题,引导他们探寻平凡事件背后的意义、寻常人物身上的特质、自然景物之中蕴含的哲理,从而完成从被动记录到主动发现的转变,为写作奠定丰厚的素材基础。

3.2 开发融入生活情境的课堂教学与思维训练模式

课堂教学是指导学生将生活素材转化为书面表达的核心环节,需开发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教师可精心设计源于真实生活的写作任务情境,例如围绕“一场突如其来的雨”、“食堂里的午餐时光”、“与家人的一次对话”等常见场景,引导学生回溯、筛选并重组相关生活经验。通过组织小组讨论,促使学生交流彼此对同一生活现象的不同观察视角与感受,在思维碰撞中拓宽理解的广度与深度。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着力进行思维深化训练,指导学生如何对素材进行剪裁取舍以突出中心,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再现情境以增强感染力,又如何运用联想与想象将个人体验与更广泛的社会、文化主题相连接,从而提升文章的立意。这个过程旨在架设一座从生活到作文的桥梁,使学生掌握将感性生活经验理性转化为结构化书面表达的有效路径。

3.3 建立鼓励真实表达的过程性多元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推动生活化素材运用必须改革传统重结果、重技巧的单一评价方式,建立侧重于鼓励真实表达的过程性多元评价机制。这一机制应高度重视写作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观察力、思考力与素材运用的原创性,将选材是否源于真实生活、情感是否真挚自然、是否具有个人独特的发现与见解作为核心的评价维度。在评价主体上,可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同伴互评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多元视角共同审视文章内容与生活的关联度。在评价方式上,不仅关注最终成文,更应关注素材积累本、写作随笔、修改草稿等过程性产物,对学生在观察、积累、思考、修改全过程中的努力与进步给予及时肯定。此种评价方式旨在传递一个明确价值导向:写作的真谛在于真诚地记录生活、表达自我,从而从根本上激发学生挖掘和运用生活化素材的内在动力,呵护其写作热情。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活化素材的运用为初中写作教学注入了活力与温度。通过贴近生活的引导与实践,学生能够更主动地观察、思考和表达,让写作成为记录生活、抒发真情的自然过程。未来,应继续深化相关策略的探索,使写作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真正实现“我手写我心”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艾玉娟.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生活化情境的建构策略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5,(14):64-66.

[2]张玉.生活化素材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好作文,2025,(06):76-77.

[3]马飞.生活化素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探析[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19):94-96.

[4]马星启.生活化素材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家长,2024,(14):154-157.

[5]莫雪竹.生活化素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探析[J].甘肃教育研究,2024,(01):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