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高职“ 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李宝红
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 401331
引言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设计者,亦是学生成长道路的引领者,为了满足高职院校技能性人才培养的需求,教师在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与创新意识,使其能够真正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应当与企业达成一致的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校企合作政策,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提升教师团队整体素养,推动高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队伍即同时拥有理论教学能力与丰富行业实践经验的复合型教师团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向学生传授专业的理论知识。并且其对行业发展、行业需求、行业岗位要求等有着深刻的认知,可以将一些行业新技术与新规融入至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并应用知识,夯实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对其未来的职业规划有着积极的影响,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岗位要求。随着新职教法的不断完善与执行,人们对职业院校的关注力也随之增加,高职院校为了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应当主动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在专业教师带领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促进高职教育的现代化、智能化转型,助力高职教育的良好发展。
1. 助力校企深度合作。在双师型教师带领下,高职院校与企业可以在人才培养方面达成高度的同意,二者之间的联系会更加紧密,在深层次合作与发展中实现共赢。
2. 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复合型的教师团队,双师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会关注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认识知识、掌握知识与应用知识,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有效提升,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提升高职人才教育质量。
3. 扩大高职院校的综合竞争优势。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双师型教师队伍能够从知识与职业技能多方面入手展开教学,学生的综合水平显著提升,整体就业率会随之增加,学校的影响力也会得到一定的提升,自身综合竞争优势明显改善。同时,在高素质教师团队带领下,院校的教学、科研等水平不断提升,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下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与竞争力都会得到明显提高。
二、基于校企合作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
(一)重视教师培养,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投入有效,大部分教师需要同时兼顾学术研究与专业教学工作,教师面临的工作压力较大,使其难以抽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用于企业实训中,进而导致教师实践经验不足,亦无法将企业核心生产环节融入至教学过程中。为了解决这一现状,强化教师的职业素养,实现双师型教师团队目标,高职院校可以结合教师的专业背景与职业发展需求,为其制定系统化的培训内容或计划,通过企业挂职或实践机制,帮助教师深入走进企业一线生产流程中,在亲身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能够得到有效提升,职业技能水平也会得到显著提升。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可以积极与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共建实训基地,培训内容涵盖先进制造技术、智慧教学平台、数据分析管理、新材料新工艺等,让教师主动参与项目研发与技术攻克,从而实施掌握当前产业发展前沿动态及理念,才能将这些先进的技术知识传授给学生,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教学与产业的无缝对接。在此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激发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高职院校可以针对双师型教师建立一定的激励政策,如双师型教师在课程评优、职称晋升、进修学习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先权;给予主动参与企业实践锻炼的教师奖励或补助;设立“优秀实践成果奖”专项奖励机制等,在多重激励政策下能够大大提升教师参与培训的主动性,以此不断提升个人的实践教学水平。
(二)深化校企合作,构建长效联动机制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为了帮助教师更好了解产业需求与行业发展动态,高职院校需要主动与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人才的优势,在人才双向流动下搭建常态化的互动交流平台,在深度融合与资源共享中实现校企共赢的局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鼓励教师走进企业,通过轮岗实践的方式组织教师走进企业实际的生产流水线,基于自身扎实的理论知识开展科学研究,为企业提供技术研究、战略咨询、战略规划等方面的帮助与服务,在不断优化企业生产与研发的过程中,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同时,企业可以派遣优秀员工与高职教师交流,与教师共同设计课程体系,不断优化与调整教学内容,尤其是新能源、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兴企业,更应当主动与院校联系,将前沿知识与技术推送给教师,让教师认识到行业发展新态势,才能确保课程设计的实用性与前瞻性,以此保证人才培养的有效性,为社会输送实用性的技能人才。此外,高职院校可以建立专项资金,从企业中聘请优秀技术骨干或专家到学校兼职,与院内教师就课程开发、时间教学、技术成果转化等问题展开深度的合作,进而促进教师的快速成长,使其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
(三)完善双师型教师考核机制
就当前发展现状可以看到,虽然校企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校企之间的合作更多是停留于表层,且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部分教师忙于教学任务会忽视自身职业技能水平的提升,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不利。为了改善目前这一现状,促进校企之间的深层次交流与合作,可以建立相对完善的考核机制,明确双师型教师的考核要求与目标,在教师评优中需要综合考虑其理论研究能力、师德师风、实践教学能力、职业素养状况等,改善当前评价体系中重学术成果的单一化倾向。此种综合性的教师考核机制,能够将教师职业资格、行业经验、实践成果等内容纳入至评估,包括教师的生产工作经验、参与项目程度、新技术教学融合度等,能够促使教师更加关注个人职业素养能力的提升,激励教师主动投身企业实践、项目研发或技术推动中,助力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进而更加符合双师型教师要求。此外,高职院校可以将双师型教师专业教学水平与技能作为职称评审与岗位晋升的重要参考依据,强化评价的引导性与激励性,让有效评价成为提高教师工作能力的重要推动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言,双师型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将行业动态巧妙融合至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与行业需求相关的实践能力,显著提升高职生的就业竞争优势。因此,高职院校应当与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在长效联动机制下实现双向人才的自由流动,显著提升职业院校的整体教学水平,促进职业人才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振兴.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网印工业,2022,(Z5):16-19.
[2]陈曦.校企合作视域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辽宁开放大学学报,2024,(02):34-37.
[3]乔璐.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中外企业文化,2023,(05):199-201.
重庆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课题项目“校企合作深度融合背景下重庆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策略研究 ”(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