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的方法探究
朱琴华
无锡市东亭中学 214101
引言:文言文作中华文明重要载体蕴含丰富传统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特质,在初中阶段开展文言文教学既是语文课程标准基本要求更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重要使命,然而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常过分强调字词句机械记忆及语法知识讲解而忽视文本背后深厚文化内涵挖掘致使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兴趣不高且传统文化传承效果不佳,如何于文言文教学中有效传承传统文化让古老文字焕发新生命力成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亟待解决之重要课题。
一、品读经典涵养文化底蕴——让传统"润物无声"
文言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传承,最关键的任务便是引领学生深度研读经典文本。通过极为细致的文本解析,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间领略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教师得摒弃以往那种逐字逐句翻译的传统模式,把注意力转向对文本的整体把控以及文化内涵的深度探寻。在教学进程中,要带领学生关注文本所呈现出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审美意趣等各类文化要素,运用对比剖析、情境再现、背景填充等方式,助力学生领会古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向往。研读经典不仅要明白表面意思,更要搞清楚其背后的缘由,要让学生知晓文本产生的历史环境和文化根基,从而构建起对传统文化的整体认识。
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的教学为例,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字词句的翻译层面,而是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陶渊明笔下“桃花源”所蕴藏的文化理念。首先,可结合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和东晋时期的社会背景,使学生明白“桃花源”是知识分子对理想社会的一种向往,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里“大同世界”这般的社会理想。接着,引导学生研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等描述,分析其中包含的“天人合一”“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等道家思想。同时,能够把《桃花源记》与《礼记·礼运》中的“大同”思想、《论语》里的“仁政”理念相对照,让学生认识到“桃花源”既是对儒家理想社会的一种诗意表述,又融合了道家的自然观念。最后,还可以补充介绍中国古代其他有关理想国的描绘,像《列子》中的“华胥国”、《山海经》中的“君子国”等,让学生在文化的脉络中理解“桃花源”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化里独特的地位以及深远的影响力。
二、知行合一践行文化精神——让传统"落地生根"
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应仅局限于知识层面的理解,而需着重于实践层面的体验与践行,就如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多样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用中悟”,把文言文中的文化精神内化到自身品格修养里,这种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突破课堂时空限制,将文言文学习拓展至学生日常生活,可凭借角色扮演、情境模拟、主题演讲、文化体验等形式,使学生亲身感受并践行传统文化精神,在实践活动设计上,要注重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用传统文化智慧解决现实问题,以古人品格精神指导自身行为选择,像以《论语》十二章教学为例,教师可设计“君子修身周”实践活动,让学生践行孔子道德教诲,活动开始前,先引领学生深入领会“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名句内涵,接着要求每位学生选取一条《论语》中的道德准则作为一周行为指南,如选“吾日三省吾身”的学生,每晚要写反思日记,记录当天在学习、交友、待人等方面得失,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学生,在与同学相处时要时刻换位思考并记录实践这一原则情况,一周后,组织“君子修身分享会”,让学生交流践行心得,有的学生就分享说,经每日反省,发现并改正了自己学习上的拖延习惯,让《论语》不再是遥远古代典籍,而成了指导学生日常行为的智慧源泉。
三、古今对话激活文化生命——让传统"历久弥新"
文言文教学中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需搭建起古今相互沟通的桥梁,促使古老文化于当代的语言环境下展现出新的活力。教师有责任引领学生从现代的角度去审视传统文化,对其于当代社会所具备的价值及意义展开探讨,达成传统与现代的有效融合。这种古今的交流并非单纯将古代文化直接应用于当下,而是要在对传统予以理解与敬重的前提之下,进行带有批判性的传承以及富有创造性的发展。于教学过程中,能够借助时事关联、实例剖析、主题辩论等手段,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对于解决当代问题所起到的启发作用。与此同时,应鼓励学生运用现代的表达形式来演绎传统文化,例如对古文进行改编、创作现代诗歌、制作微视频等等,让传统文化以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呈现出来。
以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出师表》的教学作为例子,教师可组织针对“诸葛亮精神的当代价值”的主题探讨活动。首先,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精神、“亲贤臣,远小人”的用人智慧、“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人格修养。随后,结合当代社会的实际状况,让学生分组讨论:在现今时代,诸葛亮的哪些特质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该如何去理解新时代所定义的“忠诚”?还能够组织学生制作以“诸葛亮精神”为主题的微视频,运用现代的影像语言来阐释传统文化精神,在创作的进程中实现古今文化的深入交流。
结束语:
初中文言文教学承载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文言文的文化内涵,创新教学方法,搭建古今对话的桥梁,让学生在语言学习的同时,深刻感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引导学生用现代眼光审视传统,用传统智慧解决现实问题,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
参考文献:
[1]杨紫婷.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研究[D].黄冈师范学院,2025.
[2]刘莲. 也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J].语文世界,2024,(29):48-49.
[3]李臣华.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4,(30):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