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简议三峡库区农村高级中学师生交流与沟通

作者

蒋林红

重庆巫山大昌中学校 404707

三峡库区农村高级中学的师生交流与沟通,是教育质量提升和学生成长的关键环节。受地理环境、教育资源、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影响,该区域师生互动呈现出独特特点与挑战。以下结合案例,从现状、问题及改进方向三个方面简议:

一、现状与特点

1. 地域与资源限制:

案例:某库区农村中学位于山区深处,教师备课需依赖有限的教学资料,学生课外阅读资源匮乏。一位语文教师反映:“我曾让学生讨论《三峡》这篇课文,但很多学生从未亲眼见过三峡大坝,课堂互动只能停留在课本描述。”这反映出师生交流缺乏现实情境支撑,影响深度理解。

2. 师生比例失衡:

案例:某中学师生比达 1:25,教师既要承担多班级教学任务,又要负责学生宿舍管理。数学老师王老师说:“每天批改作业到深夜,根本抽不出时间和学生单独谈心,只能简单解答学习问题。”教师精力透支导致沟通频率和质量下降。

3. 学生背景复杂:

案例:该校留守儿童占比超过 60% ,部分学生因家庭监管缺失出现厌学情绪。班主任李老师通过家访发现,一名成绩下滑的学生因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独自承担家务和心理压力。李老师定期与该生谈心并提供生活帮助,半年后其成绩明显提升。这说明师生情感支持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

4. 传统教育观念影响:

案例:某校长期以“应试教育”为主,课堂多为教师单向讲授。物理课上,学生提问“电流与库区发电的关系”时,教师直接回复“考试不考,不用深究”。这种忽视学生好奇心的互动方式,抑制了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

二、存在问题

1. 沟通渠道单一:

案例:某中学除课堂问答外,师生互动主要依赖课后短暂的“办公室答疑”。一名高三学生坦言:“老师只在考试后简单总结成绩,很少和我们聊未来规划或心理压力。”缺乏课外沟通场景使师生关系停留在浅层。

2. 情感联结薄弱:

案例:某次心理健康调查显示,该校 70% 的学生认为“老师只关心成绩,不理解我们的感受”。一名曾因家庭变故情绪低落的学生表示:“我尝试向班主任求助,但他只是让我‘别多想,好好学习’,后来我就不再主动说了。”

3. 需求认知偏差:

案例:某班学生普遍对未来迷茫,渴望了解职业教育或就业信息,但教师仍聚焦高考升学率。一名学生抱怨:“老师总说‘考上大学才有出路’,但我们不知道库区发展需要哪些技能,感觉学习没有方向。”

4. 代际与文化差异:

案例:教师常用“过去我们读书多苦”激励学生,但学生因接触短视频和网络文化,认为“时代不同了,老师说的经验不实用”。英语课上,教师用传统语法讲解法授课,而学生更希望通过影视片段提升口语兴趣,双方难以共鸣。

三、改进方向

1. 构建多元沟通平台:

案例:某中学引入“云端课堂”,利用课余时间开设线上讨论区,学生可就学习困惑、生活问题匿名提问,教师定期回复。此外,学校结合库区生态资源,组织学生参与“三峡水质调研”实践活动,师生在实地考察中共同探讨环境问题,互动内容从书本延伸到现实。

2. 提升教师沟通素养:

案例:某县教育局组织教师参加“非暴力沟通”培训,学习倾听技巧与情绪引导。一位历史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在课上设置“辩论角”,鼓励学生表达观点,课后主动与学生聊兴趣爱好。学生反馈:“老师变得更亲切了,上课也更愿意发言了。”

3. 关注学生差异化需求:

案例:某校建立“留守学生档案”,班主任定期与监护人视频沟通,并设立“周末成长营”,通过团体心理游戏和职业体验活动,帮助学生疏导情绪、明确目标。一名参与活动的学生说:“老师带我们模拟面试,让我第一次觉得未来不是一片空白。”

4. 推动教育理念更新:

案例:某校推行“项目式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地理课围绕“库区移民文化保护”设计课题,学生自主采访村民、查阅资料,教师作为指导者参与讨论。这种模式下,师生互动转变为协作探究,学生主动性显著提升。

5. 政策与资源支持:

案例:某公益组织与学校合作,设立“心理健康驿站”,配备专职咨询师,定期开展团体辅导。同时,政府增加教师编制,选派城区优秀教师轮岗交流,缓解师资压力。一位轮岗教师带来“生涯规划课”,帮助学生结合本地产业(如生态农业、旅游业)探索职业方向,深受欢迎。

结语 三峡库区农村中学师生交流的改善,需以实际需求为切入点,通过案例中的创新实践打破传统壁垒。无论是利用本地资源拓展互动场景,还是通过培训提升教师能力,抑或引入社会资源弥补短板,关键在于让师生在理解与共鸣中共同成长。唯有如此,教育才能真正扎根库区土壤,助力学生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注:案例基于对库区部分学校的调研与访谈整理,具体数据与细节因隐私保护有所模糊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