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短视频时代群众文化的宣传策略探讨

作者

马义娇

保山隆阳区永昌街道办事处党群服务中心 云南 保山 678000

当前,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催生了以抖音、快手等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逐步成为公众获取信息和文化体验的重要渠道。在此背景下,传统群众文化的传播方式面临内容老化、传播受限、受众流失等困境。与此同时,短视频因其传播迅速、形式灵活、参与性强等特性,为群众文化的转型升级带来了新的可能,在短视频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创新宣传策略,有效提升群众文化的传播效率与受众黏性,推动文化内容实现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社会影响十分必要。

一、短视频时代群众文化传播面临的新机遇与挑战

短视频的快速发展为群众文化的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一方面,依托其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形式多样等优势,群众文化能够突破地域与时间限制,实现更大范围的扩散与共享。借助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具有地方特色、民族风情及传统技艺的内容能够精准触达目标受众,增强文化的传播效率与影响力。另一方面,短视频的低门槛创作和互动功能,让群众不仅是观众,更成为文化的创作者与传播者,形成全民参与的生动局面。然而,短视频的碎片化特征也可能导致文化内涵的浅表化和娱乐化,甚至引发内容同质化、低俗化等问题。因此,应在利用平台优势的同时,注重文化的深度挖掘与价值坚守,实现可持续传播与创新发展。

二、短视频介入群众文化宣传的优势分析

(一)内容表现形式丰富

短视频打破了传统群众文化单一的传播形式,通过视频、音频、字幕、特效、动画等多种元素的组合,极大地增强了文化内容的表现力。群众文化原本可能仅通过舞台演出、展览等线下方式呈现,而在短视频平台上,可以以纪录片式叙事、情景再现、微故事、Vlog 等多样化形式展现。例如,地方戏曲可通过分段演绎配以字幕和解说,传统手工艺可结合延时摄影展示制作过程,从而在短时间内引发观众的视觉兴趣与情感共鸣。

(二)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短视频依托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分享机制,实现了信息的即时传播。一个高质量的群众文化短视频,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内便可被成千上万的用户浏览和转发,突破了时间与地域的限制。过去需要通过报纸、电台或线下巡演才能达到的传播效果,如今可在短时间内覆盖全国甚至全球华人群体。尤其在重大节庆、民俗活动或地方文化盛事中,短视频能第一时间记录现场,并迅速在网络扩散,显著提升群众文化的曝光率与影响力。

(三)互动性与参与感强

短视频平台具备评论、点赞、弹幕、转发等互动功能,使受众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成为文化传播的积极参与者。观众可以即时表达感受、提出建议,甚至以“二创”(二次创作)的方式对原有内容进行改编、翻拍或混剪。这种互动机制不仅增强了受众的参与感,还形成了群众文化在网络空间的二次传播与持续发酵。例如,地方方言歌曲、特色舞蹈常因网友的模仿与挑战而形成“文化热梗”,让原本地域化的文化元素获得全国性甚至国际化的关注。

(四)算法驱动下的精准推送能力

短视频平台普遍采用算法推荐机制,根据用户的兴趣标签、观看习惯和互动行为进行精准内容分发。这意味着群众文化内容可以直接触达最有可能感兴趣的目标受众,从而显著提升传播效率。例如,对民俗手工感兴趣的用户会被推送相关的制作过程视频,对传统乐器喜好的观众会收到演奏教学或表演内容。这种基于大数据的匹配机制,避免了传统大众传播中“撒网式”推广的资源浪费,帮助群众文化在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实现文化资源与受众需求的高效对接。

四、短视频背景下群众文化宣传策略创新路径

(一)提炼文化精髓,强化叙事表达,提高内容质量

在短视频时代,内容是文化宣传的核心竞争力。群众文化宣传应立足于本土文化的独特性与代表性,对文化资源进行精细化梳理与提炼,挖掘其中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情感感染力的元素。例如,传统节庆、民间技艺、地方方言故事等都可以通过场景化、故事化的方式加以呈现。叙事表达方面,应注重构建有起承转合的微故事结构,让观众在几十秒内既能获得信息又能产生情感共鸣。同时,可以融合口述历史、人物访谈、文化考证等元素,为短视频增加深度与厚度,避免单纯的娱乐化与表面化。此外,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可设计差异化的内容版本,如面向年轻群体的潮流化改编、面向老年观众的怀旧化叙事,从而实现文化价值的多维度传递。

(二)提高技术手段,借助AI、AR等增强短视频吸引力

短视频的吸引力不仅取决于内容本身,还与技术手段的运用密切相关。随着人工智能和增强现实技术的快速发展,群众文化宣传完全可以利用AI剪辑技术进行自动化视频生成与优化,通过智能识别关键画面、自动配乐、字幕生成等方式提高制作效率与质量。同时,AR互动技术可以将观众带入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场景,例如在屏幕中虚拟还原历史街区、手工艺制作过程或节庆表演,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地参与文化活动。此外,利用 3D建模、虚拟主播、语音识别等技术,可以创造出更具趣味性和互动性的短视频内容,特别适合在大型文化活动、非遗展示、青少年教育等场景中使用。

(三)构建矩阵化传播体系,扩大受众覆盖

在短视频平台生态中,单一平台的传播往往难以最大化影响力。因此,应建立多平台、多渠道的矩阵化传播体系,将抖音、快手、B站、小红书、视频号等平台联动使用,形成覆盖不同年龄层与兴趣群体的传播网络。同时,结合微信社群、微博话题、门户网站专栏等渠道,实现线上线下的融合推广。例如,在推出短视频的同时,可配套开展线上互动活动,如话题挑战赛、直播连麦、评论抽奖等,增加用户的参与度与传播的二次扩散率。针对重要文化节日或活动,可制定倒计时预热、现场实时播报、活动后花絮等全流程内容布局,使群众文化在时间轴上持续保持曝光度。此外,还可以与地方文旅机构、学校、社区等合作,利用其资源优势扩大视频的线下受众基础,形成全域化的文化传播格局。

(四)完善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推动可持续发展

短视频背景下的群众文化宣传,需要具备文化素养与新媒体能力兼备的人才队伍。这要求在机制建设上加大对文化创作者、运营人员、技术支持团队的培养力度。一方面,可以通过开设培训课程、工作坊、创作营等形式,提升文化工作者在短视频策划、拍摄、剪辑、运营等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应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对于高质量内容创作者给予资金支持、曝光资源倾斜或荣誉奖励,鼓励其持续创作。同时,可以探索“全民创作”模式,吸引广大群众参与文化短视频的拍摄与传播,并对优秀的群众创作进行二次加工与推广。此外,需建立版权保护与收益分配机制,保障创作者的合法权益,形成良性的内容生态循环。

结语:短视频时代为群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唯有充分发挥短视频在内容表现、技术手段、传播模式和人才建设等方面的优势,才能有效破解文化宣传中的瓶颈,实现文化价值与社会效益的双赢,所以,短视频时代的群众文化宣传应在内容、技术、传播体系、人才四个方面协同推进,让群众文化在短视频浪潮中实现价值提升与深远传播。

参考文献:

[1] 蔡 春 光 . 短 视 频 环 境 下 群 众 文 化 传 播 路 径 [J]. 中 国 报业,2023(16):12-13.

[2]张海颖.短视频让群众文化迸发新活力[J].文化产业,2023(20):64-66.

[3]谭俊超.新媒体环境下群众文化短视频发展探究[J].大众文艺(学术版),2024(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