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大班幼儿自主取餐活动的探究与反思

作者

刘筱妍

南昌市湾里管理局第三幼儿园

大班阶段的幼儿已经具备了比较好的自我服务能力,他们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指南》中也指出,幼儿需要成人照顾,但不宜过度包办代替,使其形成过度依赖的不良习惯。因此,教师要培养幼儿的自主性,提升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除了开展的值日生等活动,在一日生活中还有什么环节是可以将自主的机会给到幼儿,让幼儿有更多的实践和锻炼的机会呢?接下来我将围绕大班幼儿自主取餐活动,谈一谈如何引导他们自主有序的取餐,从而逐渐实现幼儿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一、自主取餐活动的准备

1.经验准备

为了更好的开展自主取餐,前期围绕自主取餐开展了讨论活动,迁移幼儿的已有经验,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自主取餐的认识,通过视频、图片及故事等形式,帮助幼儿梳理要点,让幼儿了解取餐的流程和规则,如排队等候、餐具的使用、按需取餐、文明就餐等。

2.环境创设

教师和幼儿共同商定取餐时的布局,设置合理的取餐路线,确保幼儿能够有序通行。例如,确定餐具摆放区、食物摆放区,并用不同颜色的地标线引导幼儿排队、行走的方向。

3.物质准备

幼儿园原有的盛菜盛饭的器皿及分餐的勺子均不适合幼儿自主取餐,为此向幼儿申购适合幼儿自主取餐的餐盘、饭菜盆、适合的勺子、夹子等工具,餐具到位后确保其卫生安全,便于幼儿自主选择。

4.教育引导

在经验、环境、物质都准备到位后,组织幼儿进行模拟取餐练习,让幼儿在实践中熟悉取餐的步骤、操作方法、路线。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取餐习惯。

二、自主取餐活动的实践

1.自主取餐流程

洗手:幼儿在进餐前,先到洗手区按照七步洗手法认真洗手,洗净双手后用 毛巾擦干。

排队取餐:幼儿按照取餐路线排队,幼儿根据自己的食量和喜好,自主选择食物并盛放在餐盘里。教师在一旁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食物,但不强制要求幼儿。

就餐:取完餐后,提醒幼儿双手端餐盘入座,安静地享用美食。在就餐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保持良好的就餐姿势和饮食习惯,如不挑食、不浪费食物、细嚼慢咽等,需要加饭菜的幼儿可再次自主取餐。

2. 教师指导与观察

教师在幼儿取餐和就餐过程中,密切关注幼儿的行为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对于取餐时遇到困难的幼儿,教师耐心地引导他们正确使用餐具和取餐工具;对于挑食或浪费食物的幼儿,教师通过鼓励、引导等方式,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师认真观察幼儿的自主取餐情况,记录幼儿在取餐过程中的表现和问题,如取餐速度、食物选择、就餐礼仪等,以便在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和反思。

三、自主取餐活动的评价

1.幼儿自我评价

活动结束后,组织幼儿进行自我评价。让幼儿说一说自己在自主取餐活动中的表现,如是否能够遵守规则、是否尝试了新的食物、是否开心等。通过自我评价,幼儿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自主能力。

2.教师评价

教师根据幼儿在自主取餐活动中的表现,对幼儿进行全面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幼儿的自主取餐能力、饮食习惯、就餐礼仪、团队合作等方面。教师通过表扬和鼓励的方式,肯定幼儿在活动中的进步和表现,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帮助幼儿不断提高。

3.家长评价

邀请家长参与自主取餐活动的评价,通过家长反馈了解幼儿在家中的饮食习惯和自主能力表现。教师与家长及时沟通交流,共同探讨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自主能力,形成家园教育合力。

四、自主取餐活动的成效

1.提高幼儿的自主能力

通过自主取餐活动的开展,幼儿在选择食物、使用餐具、自我服务等方面的自主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自主选择食物,不再依赖教师的帮助;在使用餐具时,也更加熟练和自信,能够独立完成取餐和就餐的过程。

2.培养幼儿的良好饮食习惯

自主取餐活动让幼儿有了更多自主选择食物的机会,他们在尝试不同食物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了不挑食、不偏食的良好饮食习惯。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学会了合理搭配食物,注重营养均衡,提高了饮食健康意识。

3.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当幼儿能够独立完成自主取餐任务时,他们会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从而增强自信心。此外,自主取餐活动也让幼儿明白了自己的行为会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影响,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例如,幼儿在取餐时会注意不浪费食物,因为他们知道浪费食物是不好的行为。

4.促进幼儿的社交能力发展

在自主取餐活动中,幼儿需要与同伴一起排队、取餐、就餐,这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社交机会。幼儿在与同伴的互动交流中,学会了分享、合作、互助等社交技能,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自主取餐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1.烫伤风险

在取餐过程中,幼儿需要接触到热汤、热菜等食物,存在烫伤的风险。为了避免烫伤事故的发生,教师在活动前应向幼儿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如不要靠近热菜区、取热汤时要小心等。在食物分发区安排专人负责监督和指导幼儿取餐,确保幼儿的安全。同时向相关部门沟通,确保幼儿食物在出餐时候的温度适中,从源头消除安全隐患。

2.餐具使用安全

幼儿在使用筷子时,可能会因为操作不当而发生意外,教师应加强对幼儿餐具使用的安全教育,引导幼儿正确使用餐具,培养良好的用餐习惯。同时,定期检查餐具的安全性,如有损坏或不适合幼儿使用的餐具,及时更换。

3.食品安全

在自主取餐活动中,幼儿直接接触食物,如果不注意卫生,容易造成食品污染。为了保证食品卫生安全,除了日常的餐前清洁和消毒工作,教师要引导确保幼儿在取餐前后洗净双手,排队过程中双手不乱摸其他物品,保持手部清洁卫生。

4.餐具清洁

取餐的勺子、筷子是在班级进行清洗和消毒的,教师应督促保育员严格按照餐具清洁消毒流程进行操作,在餐前准备环节取餐具的时候也要注意操作规范,确保餐具清洁卫生。

5.食物浪费问题

(1)幼儿挑食导致浪费

部分幼儿存在挑食的现象,只选择自己喜欢的食物,而对不喜欢的食物则弃之不顾,导致食物浪费。教师应加强对幼儿的饮食教育,通过开展主题活动、故事讲解等方式,让幼儿了解食物的来之不易,培养他们珍惜食物的意识。同时,在食物搭配上,尽量做到多样化和营养均衡,满足幼儿的口味需求,减少挑食现象的发生。

(2)取餐量过多导致浪费

有些幼儿在取餐时,由于对自己的食量估计不准确,导致取餐量过多,吃不完而造成浪费。教师可以在取餐前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食量合理取餐,鼓励他们少量多次取餐,避免浪费食物。同时,对于能够将食物全部吃完的幼儿,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树立榜样,引导其他幼儿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6.幼儿个体差异问题

不同幼儿在取餐速度上存在较大差异,有些幼儿动作敏捷,能够快速完成取餐;而有些幼儿则动作较慢,需要较长时间。教师应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对于取餐速度较慢的幼儿,给予更多的耐心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取餐速度。同时,可以适当调整取餐顺序,让动作较慢的幼儿先取餐,避免他们因为着急而影响取餐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