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力论”和“常能论”:陶行知论幼儿关键能力培养
叶方敏
南京市栖霞区燕子矶幼儿园下庙分园 江苏省南京市 210038
陶行知先生作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璀璨明星,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三力论”和“常能论”更是其中极具影响力的理论。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培养幼儿的关键能力,已经成为幼儿阶段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三力论”和“常能论”,与幼儿关键能力的培养高度契合,是幼儿教育工作的“风向标”[1]。但是从目前阶段来看,部分幼儿教师缺乏对“三力论”和“常能论”的深入探究与理解,无法充分发挥出其育人价值,导致整体的教学效果并不显著。因此,如何有效将陶行知的“三力论”和“常能论”运用到幼儿关键能力培养中,已经成为现在教育工作者主要探究的问题之一。
一、“三力论”和“常能论”的概述
陶行知“三力论”中的“三力”主要包括生活力、自动力、创造力,三者是一个整体,起到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的作用。其中,生活力为“基础”,自动力为“引导”,创造力为“关键”。在陶行知“三力论”和“常能论”的引领下,能够促进幼儿教育的进一步改革与创新。
(一)生活力
生活力在幼儿关键能力培养中,是幼儿适应生活、改造生活的基础能力,包含幼儿日常生活中自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陶行知先生提出,教育应该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进行学习,在学习中掌握生活的技能,以此便于幼儿更好地展开生活。例如,在幼儿日常教学中,幼儿教师需要引导幼儿自主进行穿衣、吃饭、整理玩具等活动,养成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幼儿能够与其他幼儿进行良好的交流与相处,共同开展学习活动,也是生命力理论渗透幼儿教学的重要体现。
(二)自动力
自动力即指幼儿自主学习能力与行动的自觉性,是幼儿主动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内在驱动力。它主要体现为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自主决策、自我管理的能力[2]。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幼儿自动力发挥作用主要表现在幼儿提出疑问、积极参与课堂交流、自主进行活动等。通过培养幼儿的自动力,能够使幼儿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自主探索知识”,对于幼儿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三)创造力
创造力是幼儿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幼儿基于生活力与自动力基础上的良好发展。创造力主要包含幼儿独特的思维方式、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将想法与实践结合的动手能力。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通常体现在幼儿绘画活动中幼儿展现的独特创意、搭积木时创作出的独特造型、在游戏中能够自主制定新的规则等。
二、陶行知“三力论”和“常能论”理论在幼儿关键能力培养的实践路径
(一)融入幼儿日常生活,全面落实育人目标
在传统的幼儿关键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大部分幼儿教师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幼儿整体能力提升较为缓慢。在陶行知“三力论”和“常能论”理论下,幼儿教师需要积极开展生活技能培训,将其理论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全面落实育人的目标,培养幼儿的生活力,为幼儿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3]。例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学习自主穿衣、洗手、刷牙等基本生活技能,提高幼儿的生活力。同时,幼儿教师还可以开展“小小值日生”的活动,让幼儿轮流担任班级的值日生,负责整理游戏道具、分发餐食、监督幼儿自主洗手、穿衣等,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与劳动意识。除此之外,家庭是幼儿生活里培养的重要场所。因此,幼儿教师在培养幼儿生活力的过程中,应该积极与家长进行深入的合作,构建家校共育的模式,使幼儿得到全方位的培养。通过定期组织家长开展线上与线下的讲座,向家长系统化的传授育儿方法与生活力培养的技巧,能够提升家长的重视程度,使家长自主参与到生活力的培养中,幼儿教师还可以通过布置家庭作业的方式,让幼儿参与到家庭劳动中,并要求家长记录幼儿的实际表现反馈给教师,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有力依据。在这样家园共育的模式下,能够有助于促进幼儿生活力的不断提升,实现培养幼儿关键力的目标。
(二)尊重幼儿自主性,鼓励幼儿积极探索
在陶行知“三力论”和“常能论”下,幼儿教师需要尊重幼儿的自主性,鼓励幼儿自主参与到知识与活动的探索中,激发幼儿的创造力,促进幼儿在探索中不断成长。一方面,幼儿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幼儿园的自主游戏区域,组织幼儿开展丰富多样的自主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锻炼实践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激发幼儿的自动力。例如,在建构区,幼儿教师可以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搭建形状各异的建筑物,锻炼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提升幼儿的综合素养。在幼儿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幼儿教师不能过多地参与,但需要对幼儿进行仔细地观察,适当给予幼儿引导与支持,使幼儿在游戏中不断探索和学习,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主力。另一方面,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运用问题导向学习法,通过问题驱动幼儿进行深入地思考与探究,从而激发幼儿的自动力。例如,在科学活动中,幼儿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树叶会在秋天变黄、飘落呢?”通过这样的问题,能够调动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自主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从而有助于培养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提供实践平台,激发创新思维
实践活动是激发幼儿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4]。因此,在陶行知“三力论”和“常能论”的引导下,幼儿教师需要为幼儿提供实践的平台,鼓励幼儿在实践活动中进行个性化的创作,锻炼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以此提高幼儿的创造力。例如,在美术课程中,幼儿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围绕“变废为宝”主题,运用不同的材料与表现形式展开创作活动,激发幼儿的潜能,拓宽幼儿的想象力,进而创作更加具有新意的作品,如运用废旧物品制作“汽车”,利用石头进行绘画等。同时,幼儿园需要定期开展创新活动,如“创意小达人”比赛、“科技小发明”展览等,以此激发幼儿的竞争意识与创新动力,促进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创新活动中,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下,陶行知的“三力论”和“常能论”,对于培养幼儿关键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融入幼儿日常生活、尊重幼儿自主性、提供实践平台等策略,能够有效将生活力、自动力、创造力与幼儿培养紧密结合,有助于提升幼儿的综合素养,为幼儿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苏豫. 生活即教育,劳动促成长—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幼儿劳动教育的启示 [J]. 教育界, 2024, (25): 113-115.
[2]殷欢. 回眸陶行知,培养真善美的人——基于陶行知“生活力”思想的幼儿劳动教育实践 [J]. 读写算, 2025, (07): 142-144.
[3]钱宇浩. 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浅谈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策略——以“整理小衣柜”活动为例[C]// 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 文化企业赋能教育新生态的融合模式与创新实践研讨会论文集. 张家港市梁丰幼儿园;, 2025: 572-574.
[4]邢晓璐. 浅谈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幼儿自主探究模式构建策略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4, (05): 16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