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中情感渗透策略探究

作者

林娟

重庆市巴南区花溪小学校 400054

引言

在小学的"成长树"展示墙上,一张写有"今天帮助同学捡铅笔,我很开心"的便签纸格外醒目。这件看似微小的事件,却折射出当代小学德育的新趋势——从知识灌输转向情感唤醒。传统德育常陷入"重规范轻体验"的误区,学生机械背诵行为准则却难以内化为道德自觉。情感渗透策略通过营造情感共鸣场域,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理解道德价值,正成为破解德育困境的关键路径。

一、情感渗透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价值

情感教育理论强调,道德认知并非孤立形成,而是深深扎根于情感体验的土壤之中。霍夫曼的"移情发展理论"揭示,7-12 岁儿童开始突破自我中心视角,能通过共情理解他人处境,这种能力为情感德育提供了关键发展窗口。小学老师的实践印证了这一理论:当学生小杰因争抢玩具划破同桌绘本而满脸愧疚时,教师没有直接批评,而是引导他观察同桌因珍爱之物受损而落泪的场景,随后建议共同修补绘本并创作道歉漫画。这一过程中,小杰从最初的慌乱到主动弥补,最终在班级分享会上说"弄坏别人东西时,对方会像自己丢了宝贝一样难过",标志着其道德认知完成了从"规则知晓"到"情感认同"的跃升。

情感渗透的实践价值在德育场域中呈现多维突破。首先它破解了传统德育"重说教轻体验"的形式化困境。当班会课将"诚实守信"转化为"诚信驿站"角色扮演活动,学生通过经营无人值守文具摊的体验,能更深刻理解信任的重量。其次情感渗透重构了师生关系生态。教师以"情绪天气预报员"身份每日倾听学生烦恼,用"我注意到..."句式替代指责,使教室从"问题审判所"转变为"心灵避风港"。最后情感教育超越社会规范教育范畴,着力培育完整人格。通过"情绪管理工具箱"(如深呼吸卡、情绪温度计)和"自我赞美日记"等工具,学生逐渐掌握识别情绪、调节心态的能力,这种"向内生长"的教育模式,为培养具有同理心与抗挫力的未来公民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情感渗透策略的实践路径

(一)环境浸润:构建情感支持型班级生态

小学班级将情感教育巧妙融入空间与制度设计。墙面上的"情绪温度计"是师生情感互动的晴雨表:学生每日用红、黄、蓝三色贴纸标注心情,红色预警情绪风暴时,老师会悄悄在该生课桌放上解压玩具;蓝色区域则成为分享快乐时刻的邀请信号。教室东南角的"静心角"堪称情绪避风港,云朵造型的软包座椅、可涂鸦的透明情绪墙,配合《我的情绪小怪兽》绘本,让哭闹的学生能在十分钟内平复心情。

制度创新更凸显学生主体性。"班级议事会"采用"罗伯特议事规则"简化版,从讨论"是否调整值日表"到制定"春游安全公约",所有决策均经历提案-辩论-投票三环节。担任"友谊调解员"的学生需通过"共情三阶训练":第一阶观察表情,第二阶复述感受,第三阶提出解决方案。当转学生小宇因方言被嘲笑时,老师没有直接说教,而是发起"声音博物馆"项目。学生们用一周时间采集生活音效:菜市场吆喝、自行车铃铛、空调滴水……班会上,当小宇播放家乡布谷鸟的二重唱时,有同学惊叹:"这像森林在唱歌!"两周后,小宇不仅成为班级"自然声景师",更收到五份方言学习邀请函。这种以环境重构促进认知升级的策略,让德育如春雨般渗透到每个教育细节。

(二)活动共情:设计体验式德育载体

小学班级开发了系列情感教育主题活动。"生命教育周"中,学生通过照顾植物、观察蚂蚁搬家,理解生命的脆弱与珍贵;"感恩行动月"里,学生为父母制作"情绪记录本",记录对方一天中的三次微笑时刻。这些活动突破传统德育的时空限制,将道德认知转化为具体行为。

最具创意的是"道德两难剧场"。针对"捡到钱包该不该交给老师"的常见议题,班主任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自编自演不同结局:有的版本中失主因延误手术产生严重后果,有的版本里拾金不昧者获得表彰。表演后的辩论环节,学生逐渐理解道德选择的复杂性。这种"情境沉浸-价值辨析-行为选择"的模式,有效培养了道德判断能力。

(三)家校协同:构建情感教育共同体

小学班级的家校情感联动机制,将传统"告状式"沟通转化为滋养心灵的成长对话。"三件小事"互动模式形成情感传递闭环:教师每日用便签记录学生闪光点,如"今天主动扶起摔倒同学",家长收到后会在家庭群分享喜悦;家长反馈的"帮奶奶捶背""给流浪猫搭窝"等善举,则成为班会课"善良地图"的素材;学生每周手写的感谢信虽只有三五行,但"妈妈煮的姜茶很暖胃"等质朴话语常让家长眼眶湿润。

针对单亲家庭学生小林的转变更具启示意义。班主任发现小林总低头捏衣角后,与母亲制定"优势放大镜"计划:母亲每天用手机备忘录记录"自己整理书包""记住全家生日"等细节,班主任则在班级开设"恐龙博士"专栏,让小林用 3D 模型讲解霸王龙牙齿结构。当同学们为他的知识储备鼓掌时,小林眼中逐渐有了光芒。更动人的是,他开始主动教同桌系鞋带,并在母亲节用黏土制作"全家恐龙乐园"。这种家校同频共振的情感教育,让德育不再是单点突破,而是形成照亮孩子一生的温暖光束。

结束语

德育的本质是心灵的唤醒与滋养。在小学班级的实践探索中,我们见证了情感渗透策略的强大生命力:当教室充满理解与尊重的气息,当活动设计直击心灵深处,当家校形成温暖的教育同盟,道德教育便不再是外在规范强加,而是内在情感的自然流露。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不同学段情感渗透策略的差异化实施,以及人工智能时代情感教育的新可能。但无论如何变革,教育者都应牢记:真正的德育,永远始于心灵的触碰。

参考文献:

[1]毛贵春.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德育的策略[J].家长,2023,(03):40-42.

[2]宋宗丽.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德育渗透策略探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13):25-26.

[3]李世友.心育与德育的整合——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实施策略[J].教书育人,2022,(28):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