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高中地理“问题链教学”的实践反思
高木兰
平高教育集团长沙市麓谷高级中学 410200
一、引言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模式实现这些目标,是当前地理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问题链教学”以一系列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理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单元为例,对“问题链教学”的实践进行反思。
二、“问题链教学”的设计原则
2.1 目标导向原则
问题链的设计应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达成教学目标。在“地表形态的塑造”单元中,教学目标包括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掌握主要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等。问题链的设计应围绕这些目标展开,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相关知识。
2.2 逻辑连贯原则
问题链中的各个问题应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问题的顺序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已知到未知,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在讲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时,可以先提出问题“什么是内力作用”,再引导学生思考“内力作用有哪些表现形式”,最后探讨“内力作用如何塑造地表形态”,这样的问题顺序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
2.3 启发性原则
问题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问题的设计应避免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要让学生在经过思考后能够找到答案,同时又能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例如,在讲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时,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在河流的入海口处会形成三角洲”,引导学生思考外力作用中流水沉积作用的过程和条件。
三、“问题链教学”的优势与不足
3.1 优势
3.1.1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问题链的设计遵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逻辑规律。在地理教学中,以“地表形态的塑造”单元为例,从简单的基础概念问题,如“什么是内力作用”,逐步过渡到复杂的问题,像“内力作用如何综合塑造出复杂多样的地表形态”。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如同为学生搭建思维阶梯,引导他们逐步深入思考地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对地理现象和知识进行分析推理,通过综合不同知识点来解决问题,进而培养综合思维能力。同时,面对开放性问题,学生需突破常规思维,提出新颖见解,创新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有效锻炼。
3.1.2 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宛如在学生心中投入一颗好奇的石子,能激起层层涟漪。在“地表形态的塑造”教学中,当提出“为什么某些地区会形成独特的地貌”这样的问题时,会瞬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了找到答案,他们会主动查阅资料、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种主动学习的状态,能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极大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1.3 促进知识的系统化和结构化
问题链就像一条无形的线,将零散的知识点巧妙地串联起来。在“地表形态的塑造”单元里,从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到岩石圈物质循环等知识点,通过问题链的引导,学生能清晰地看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
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如同搭建一座稳固的知识大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遇到相关问题时能够迅速从知识体系中提取有效信息。
3.2 不足
3.2.1 问题设计难度把握不当
问题设计难度犹如走钢丝,需要精准平衡。若问题过于简单,学生无需深入思考就能轻松作答,会让他们觉得缺乏挑战性,难以激发深入探究的欲望。反之,若问题过于复杂,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会感到困惑迷茫,如同置身迷雾中,不知从何入手,进而影响学习的积极性。
3.2.2 教学时间把控困难
“问题链教学”强调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这需要充足的时间。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在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时,很容易出现教学时间延长的情况。
3.2.3 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问题链教学”对教师而言是一场综合能力的考验。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教学设计能力,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科学合理、逻辑连贯的问题链;还要拥有出色的课堂组织能力,在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巧妙把控节奏,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确保教学活动有序进行。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经验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四、改进策略
4.1 精心设计问题,把握难度层次
教师在设计问题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精心设计问题的难度层次。可以将问题分为基础问题、提高问题和拓展问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4.2 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在课堂提问环节,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同时要控制好讨论的时间,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4.3 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素养
学校可以组织相关的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教师可以自主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经验教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
综上所述,“问题链教学”在高中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单元的教学中具有显著的优势,能够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知识的系统化和结构化。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问题设计难度把握不当、教学时间把控困难、对教师要求较高等。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加强教师培训等改进策略,可以进一步提高“问题链教学”的效果,为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问题链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以更好地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刘艳艳.基于乡土情境的"问题链"式高中地理教学实践研究[J].课程教学
研究, 2024(11).
[2] 潘振."问题链导学"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中国科技经济
新闻数据库 教育, 2022(10):3.
[3] 杨欣 郭亚明 孙文华.指向核心素养的地理大单元教学设计[J].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