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公共艺术介入老旧街区改造的空间激活策略与效果评估

作者

郭恩羽

天津天狮学院 天津市武清区

引言:

老旧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但随着城市发展,多数面临空间功能衰退、活力不足、文化记忆弱化等问题。公共艺术以其开放性、互动性与文化属性,成为老旧街区改造中激活空间的重要手段。然而,当前公共艺术介入存在策略单一、效果难量化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梳理公共艺术介入的空间激活策略,构建科学评估体系,为提升老旧街区改造质量、实现空间可持续活力提供思路。

一、公共艺术介入老旧街区改造的空间激活逻辑

1.1 情感联结

老旧街区承载着居民的生活记忆与情感寄托,公共艺术可通过具象或抽象的艺术语言,唤醒居民的情感共鸣。例如,以街区历史事件、传统生活场景为主题创作壁画、雕塑,将无形的记忆转化为有形的艺术载体,让居民在日常场景中感知熟悉的文化符号,强化对街区的归属感;同时,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能提升街区视觉吸引力,吸引外部人群关注,形成“居民认同+外部关注”的情感联结,为空间激活奠定基础。

1.2 功能重构

传统老旧街区常存在空间功能单一、闲置空间浪费等问题,公共艺术可通过对空间的艺术化改造,重构其使用功能。一方面,将闲置的墙体、街角、废弃设施转化为艺术装置或公共活动空间,如将旧厂房墙面改造为涂鸦艺术墙、把街角空地设计为带有艺术座椅的微型广场;另一方面,通过艺术化设计赋予空间多元使用场景,如可举办小型展览、社区活动的艺术长廊,既能满足居民日常休闲需求,又能承接文化活动,让街区空间从“单一功能”转向“复合使用”,提升空间利用效率与活力。

1.3 文化赋能

公共艺术是街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媒介,能通过“转译”传统元素、融入当代理念,为老旧街区注入文化活力。其可挖掘街区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将传统纹样、地域符号转化为现代艺术语言,体现在雕塑、灯光、建筑装饰等作品中,让文化在新载体中延续;同时,引入当代艺术理念与形式,推动街区文化与时代接轨,实现“文化赋能—吸引力提升—活力激活”的良性循环。

二、公共艺术介入老旧街区改造的空间激活策略

2.1 场景植入策略

场景植入策略以“点式突破”为核心,在老旧街区关键空间节点植入标志性公共艺术作品,形成视觉焦点与活力核心。需优先选择人流量大、空间具有改造潜力的节点,如街区入口、中心广场、交通交汇点等;作品设计需结合街区文化特色与空间尺度,既要有艺术辨识度,又要与周边环境协调,避免突兀。通过标志性艺术节点的打造,可提升街区视觉吸引力,引导人流聚集,同时带动周边商铺、公共设施的使用,形成“以点带面”的空间激活效应,让零散的街区空间形成有机整体。

2.2 互动参与策略

互动参与策略强调居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通过搭建艺术实践平台,让居民深度参与公共艺术创作与使用过程。可组织社区艺术工作坊,邀请艺术家指导居民利用街区废旧材料创作艺术装置,如用旧家具改造装饰摆件、用废弃金属制作雕塑;或设计互动性艺术作品,如可触摸的灯光装置、可涂鸦的共享墙面,让居民在使用中参与艺术创作。该策略能增强居民对街区改造的参与感与责任感,同时通过居民的自主创作与互动,让公共艺术更贴合居民需求,使激活的空间更具可持续活力。

2.3 文化转译策略

文化转译策略聚焦街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艺术手法将街区传统元素转化为符合现代审美的表达形式,实现“文化活化”。需先系统梳理街区的历史脉络、民俗文化、地域特色,提取核心文化符号,如传统建筑构件、民俗活动场景、地域动植物形象等;再运用现代艺术语言与技术手段进行转译,例如将传统窗花纹样转化为金属艺术雕塑、将民俗故事通过光影艺术呈现。同时,可结合季节、节庆举办主题艺术活动,如基于传统节日的艺术展览、民俗与现代艺术结合的表演,让文化在动态活动中传播,进一步激活街区文化活力与空间吸引力。

三、公共艺术介入老旧街区改造的空间激活效果评估

3.1 空间活力维度

空间活力维度通过量化指标评估公共艺术对街区人流聚集与空间使用的带动效果,核心指标包括人流密度、空间使用频率、设施使用效率。可通过实地观测记录不同时段艺术节点及周边区域的人流量,对比改造前后的变化;统计艺术空间及周边公共设施的使用次数与时长,分析空间使用效率的提升情况;同时,调查居民对艺术空间的使用目的,判断空间功能是否得到多元激活。通过量化数据,直观判断公共艺术是否有效提升街区空间活力。

3.2 文化延续维度

文化延续维度从“传承度”与“创新度”两个层面评估公共艺术对街区文化的激活效果。传承度评估需考察公共艺术作品对街区传统元素的挖掘与呈现情况,通过专家评审、居民访谈,判断作品是否准确反映街区文化特色、是否帮助居民强化文化认知;创新度评估则关注作品是否融入现代艺术理念与技术,是否通过新形式推动街区文化与当代生活接轨,可通过年轻群体关注度、文化活动举办频次等指标辅助判断。该维度评估能确保公共艺术在激活空间的同时,不忽视街区文化的保护与创新,避免“千街一面”的改造误区。

3.3 居民认同维度

居民认同维度以居民主观感受为核心,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评估公共艺术介入后居民对街区的满意度与归属感变化。调查内容包括居民对公共艺术作品的接受度、对改造后街区环境的满意度、参与艺术活动的意愿、对街区的归属感强弱等;需对比改造前后居民的态度差异,分析公共艺术是否切实改善居民生活体验。居民认同是空间活力可持续的关键,若居民对激活后的空间认可且愿意主动维护、使用,说明公共艺术的空间激活效果具有长效性,反之则需调整策略以贴合居民需求。

结论:

公共艺术为老旧街区改造提供了“以文化为核、以互动为桥、以活力为目标”的空间激活路径,其通过情感联结、功能重构、文化赋能的逻辑,结合场景植入、互动参与、文化转译三类策略,能有效推动老旧街区从物理空间更新向文化活力再生转变。而科学的效果评估需兼顾空间活力、文化延续、居民认同三个维度,确保激活的空间既具吸引力,又能满足居民需求、延续街区文脉。未来,公共艺术介入老旧街区改造需进一步强化“因地制宜”理念,根据不同街区的文化特色、居民需求选择适配策略,助力老旧街区真正实现有机更新,成为承载城市记忆、充满生活活力的重要空间。

参考文献:

[1]葛士帅.老旧社区改造及人居环境提升探索[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5,(08):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