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层群众文化视角下声乐辅导的优化策略研究

作者

张彩霞

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文化馆 663500

引言:在乡村振兴战略与文化强国建设的双重背景下,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已成为凝聚社区认同、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场域。声乐艺术凭借其参与门槛低、情感表达直接的特点,成为群众文化活动中普及度最高的艺术形式之一。然而,传统声乐辅导多沿用专业院校教学模式,存在“重技术轻体验”“重表演轻参与”等弊端,导致群众学不会、用不上、留不住的困境。如何突破专业壁垒,构建符合基层群众认知特点的声乐辅导体系,成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关键命题。

一、三维训练模型,从技术普及到艺术感知的递进式培养

传统声乐辅导模式大多聚焦于单一技术训练,常常以专业院校的教学方法作为参照模板,却忽视了基层群众在声乐基础、学习能力以及文化认知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同时也忽略了他们对艺术感知和情感表达的深层次需求。群众艺术馆在基层文艺骨干培训班中,创新性地采用“呼吸调控 -共鸣开发 - 音准塑造”的立体培养架构,为声乐辅导开辟了全新的路径。

针对零基础学员,培训班精心设计了阶梯式训练方案。初级阶段,为攻克腹式呼吸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难题,采用了吹动悬挂彩带、仰卧书本升降等具象化手段。学员吹动彩带时,必须运用腹部力量来控制气流,彩带飘动的幅度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呼吸的强弱与稳定性;当学员仰卧并在腹部放置书本时,通过腹部的起伏使书本升降,能让学员切实感受到腹式呼吸时腹部的运动状态,将抽象的呼吸技巧转化为可感知的物理运动,助力学员快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中级阶段融入了劳动号子式情景模拟,把学员分成小组,模拟船工拉纤、建筑工人搬运等劳动场景。在集体协作过程中训练肋间肌协调性。劳动号子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集体协作性,这不仅能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还能让他们在真实的情境中深刻体会气息的运用和肌肉的配合。高级阶段结合诗词朗诵开展气息控制实践,选取具有韵律美和情感张力的诗词,让学员在朗诵过程中运用所学的声乐技巧控制气息,使技术训练与文化表达实现有机融合,进而提升学员的艺术感知和表达能力。

在音准矫正环节,教师日常辅导方式较为简便。通常会在手机上下载专业的钢琴调音软件,让学生跟着软件所发出的标准音进行演唱或演奏,以此对比、调整自身音准,逐步提升音准水平。

二、地域文化解码,从原生唱腔到现代演绎的创新转化

地域文化犹如一座蕴藏丰富的宝藏,是基层声乐辅导中不可多得的独特资源,它承载着当地人民的历史记忆、情感表达与生活智慧。然而,传统传承模式往往依赖口口相传、师徒相授,在时代快速发展、生活方式急剧变迁的当下,面临着传播断层的严峻风险,许多珍贵的原生唱腔和演唱技巧面临失传的危机。

长江流域民歌振兴工程着眼现实,搭建起“采风解码 - 基因重组 - 活化传播”的全链条体系,为地域文化传承带来新思路。以往采风辅导,如同仅靠手机下载钢琴软件给学员调音准般简陋,只能获取大致旋律。如今虽没有先进设备,但项目组通过反复聆听、细致记录非遗传承人的演唱,凭借人力与经验,努力捕捉声音的频率、音高、音色等要素,尽力保留“颤、擞、顿”等润腔符号,为后续研究传承打下基础。

创作环节,摒弃简单的调音模仿。采用古谱今译方式,以《茉莉花》为例,转换工尺谱为五线谱时,不仅标注润腔符号,还详细说明文化语境。像解释“顿腔”,会讲述其源于船工号子,是船工劳动时协调节奏的技巧,让群众理解文化逻辑,使民歌焕新彩。数字传播阶段,可以利用线上资源,制作简易方言声乐教学视频,上线如《太湖渔歌新唱》等教学模块,借助网络打破地域限制,实现跨代际传播,让地域文化在新时代得以传承发扬。

三、数字技术赋能,从线下课堂到云端生态的场景延伸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数字技术为基层声乐辅导开辟了新路径,推动其从传统线下课堂迈向多元云端场景。以往,基层声乐辅导方式较为单一,多是靠老师在手机上下载钢琴软件,为学员调音准、教基本旋律,缺乏趣味性与互动性。如今老师们积极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创新,他们借助线上丰富的音乐素材和简易软件,为学员打造出别样的学习体验。学员通过手机,能接触到模拟不同乐器的简易音效。比如,当尝试模拟古筝声音时,虽无法像专业设备那样精准呈现清亮悠扬的所有特质,但也能感受到大致的音色风格。学员还能在手机软件上调整简易参数,大致体会声部间频率关系的变化。这种学习方式,让学员从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探索,虽没有高端设备带来的极致体验,却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对声乐的兴趣与创造力,让基层声乐辅导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展演评价环节,数字技术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立起的“金字塔”培育机制与四维量化模型,构建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声乐人才培育和评价体系。社区文艺小天地、街道梦想展示台、区域级文化盛典组成的三级联动平台,为基层声乐爱好者提供了从基础展示到高水平竞技的广阔舞台。配套的“以演代补”激励机制,更是激发了团队和个人的参与热情,鼓励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声乐水平。同时,社会价值评估系统涵盖艺术素养提升度、社区凝聚强化率等24 项指标,从多个维度对声乐辅导的效果进行全面评估。通过这一系统,能够清晰地看到学员在艺术素养、社区文化参与等方面的积极变化,为进一步优化声乐辅导方案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推动基层声乐辅导不断朝着更加科学、高效的方向发展。

结束语:基层声乐辅导的优化,绝非单纯的技术革新,更是文化服务理念的深刻转型。从别具一格的立体训练模型,到对地域文化基因的重组创新;从趣味十足的数字游戏,到科学严谨的量化评估,实践充分表明:唯有把专业艺术规律和群众认知特点紧密结合,将地域文化资源与数字技术手段深度融合,才能构建出真正亲民、鲜活、聚人的声乐辅导体系,助力基层声乐辅导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珠丽杜孜·巴格达提.信息化时代高校声乐教学的优化策略探究[J].炫动漫, 2024(18):0283-0285.

[2]魏晨晨.多元文化环境下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策略研究[J].大观:论坛,2021(10):116-117.

[3]尹丽华.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声乐教学的优化思路初探[J].中国文艺家,2020, 000(002):P.13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