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人工智能下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创新发展的探讨

作者

高晖

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 浙江金华322002

中图分类号:TP18

“当今世界正在进入乌卡时代,面对这个复杂多变、不确定的时代,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未来教育和未来学习。”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课程教材与实验室处处长刘永强指出,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开展高校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高校应把握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快速行动起来,以人工智能技术支持全方位改革教学管理体系,促进人才培养范式的创新,切实提升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综合实施效果。鉴于此,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实践中,应注重教学管理手段的创新、思想的变革,构建全新的教学管理发展措施,确保能促进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智能化、数字化发展,切实提升学校教育质量,为学校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支撑。

1.人工智能下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内在逻辑机

1.1 技术赋能与教育范式转型的耦合驱动

人工智能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高校探索其在教育领域的实践应用,本质是利用算法模型与数据驱动的深度融合,重构教育系统的底层逻辑,促进高校教育管理粗航信发展。具体分析,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改革中,学校探索人工智能的介入,能使教育过程具备自适应、个性化与动态优化的能力,特别是教育人员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学生学习行为数据的持续采集与分析,构建个体认知图谱,可逐步实现教学内容与学习路径的精准匹配。此外,高校教师群体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使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则突破师生交互的时空限制,在管理工作中逐步形成智能答疑、情感识别与学习动机激发的闭环系统。这种技术赋能能对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产生积极影响,甚至显著提升高校教育管理效率,推动高校教育目标从知识传递转向核心素养培育,真正逐步形成“技术-教育-人”三者协同进化的新型生态。

1.2 数据治理与教育决策科学化的范式重构

在高校应用人工智能驱动的教育管理创新中,管理人员能将数据治理作为核心要素,在数据治理的支持下,促进教育决策范式重构,推动教育决策科学化发展。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高校利用人工智能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可综合应用物联网、传感器等设备构建全域数据采集网络,将智能化管理向课堂教学、科研活动、校园生活等多元场景延伸,形成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交织的“教育大数据湖”,保障各项管理工作创新实施。同时,高校综合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体系中的深度学习的预测模型开展教学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可对学业预警、资源调配、安全风险等关键指标进行动态模拟,为管理者提供前瞻性决策依据。此外,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中,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可分析学生消费数据与图书馆访问记录的关联性,识别潜在心理危机群体,也能利用科研文献计量数据与团队协作模式的匹配度,优化学科交叉创新机制,进而改进教育决策范式,真正将传统经验管理转化为基于证据的精准治理,显著提升教育资源配置的边际效益。

1.3 人机协同与教育主体关系的动态平衡

人工智能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实践应用,不是要削弱教师在教育系统中的核心地位,而是要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在高校教育管理实践中形成人机协同模式,促使高校逐步实现对教育主体角色边界的重构,在管理实践中达到动态平衡状态。高校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可以利用智能助教系统承担基础性知识讲解、作业批改与学情分析等重复性工作,使教师得以从繁琐的基础性工作中解放出来,能根据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参与到高阶思维培养、创新实践指导与个性化发展支持等创造性工作实践中,推动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同时,教师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可以扮演好“算法教练”的角色,不断提升自身数据解读能力、模型优化意识与伦理判断素养,进而在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中引导学生形成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批判性认知,确保教学管理实践中真正实现技术理性与教育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2 人工智能下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创新价值

2.1 赋能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个性化创新

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实践应用,能基于数据挖掘与学习分析,为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提供个性化创新的可能,使高校个性化教育教学创新管理有效落实,提升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综合效果[1]。具体分析,传统教学模式受限于师资力量与资源配置,难以实现因材施教,而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创新教学管理体系,能深度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认知水平与兴趣偏好,也能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实现精准化教学管理。此外,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基础上教师利用机器学习算法辅助开展教育教学管理,可精准识别学生的知识薄弱点,并推荐适配的学习路径,从而提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个性化学习,促进学生群体高效化探究,为学生实现专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2.2 推进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决策科学化

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中,学校探索人工智能的引入和应用,能显著提升高校教育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与前瞻性,增强管理决策的科学化和系统化,使教育教学效能得到逐步优化、逐步提升[2]。具体分析,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中,传统管理决策多依赖经验判断,存在主观性与滞后性,而学校基于教学管理的需求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能依托大数据分析与预测模型从海量教学数据中提取规律,为管理决策提供客观依据。例如,高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综合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分析课程完成率、学生评价及就业趋势,能精准预测学科发展潜力,辅助高校优化专业设置与资源分配。此外,学校利用人工智能在风险预警系统开展学业困难识别与舆情监测,可以显著增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主动性与精准性,推动高校治理体系从经验型向科学化转型,促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科学发展。

2.3 重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生态协同体系

对于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而言,在学校教育实践中探索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打破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时空与资源壁垒,构建开放协同的 创新,形成良好的教育成效[3]。在高校传统管理模式中,行政、教 革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借助跨平台数 同时,学校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引入智能排课系统,可统筹教师、教室 ,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虚拟教研平台支持跨校师资共享,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流动, ,全面优化教育教学工作综合效能[4]。

3 人工智能下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创新发展措施

3.1 构建智能化教学管理平台,实现数据驱动精准决策

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高校开展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构建智能化管理平台,能支撑各项教育教学决策工作的精准化实施,提升教学管理效果,使高校教育工作创新性发展[5]。因此基于人工智能时代背景的影响,高校应建立集成化的智能教学管理平台,打通教务系统、学工系统、科研管理系统等数据孤岛,实现教学全流程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在构建和开发智能化教学管理平台的过程中,高校可以综合采用大数据技术,实时监测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行为和教师教学表现,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此过程中,学校可以综合分析课程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然后利用系统自动识别高风险学生并预警,帮助教师及时干预。在此基础上,学校推进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开发平台的可视化分析功能,使管理者能直观掌握教学运行态势,优化资源分配,促进教育教学管理决策效能得到全面优化、系统性的提升,使人才培养工作科学发展、系统实施[6]。

3.2 推广智能辅助教学工具,激活个性化学习体验

在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探索智能辅助教学工具的开发和应用,能激活学生个性化学习体验,全面提升教学管理工作的综合实施效果[7]。高校在教育实践中应积极引入智能辅助教学工具,探索自适应学习系统、智能答疑机器人和虚拟实验室等的融合应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确保能实施因材施教,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活动综合质量。高校在实际推广智能化辅助教学工具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学科教学指导工作的现实需求,引入自适应学习系统分析学生的答题数据,推荐适合其认知水平的学习资源,减少无效学习时间,还可以尝试引入智能答疑机器人助教体系,确保在教学管理工作中24 小时响应学生问题,缓解教师重复性工作压力。高校在此过程中,还需要注重教师培训,帮助其熟练掌握技术应用方法,避免技术应用流于形式。在此过程中,学校所建构的智能化辅助教学工具,打破了时空限制,能有效支撑东西部高校资源共享,还能全面提升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质量,使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创新实施,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3 优化智能排课与资源调度系统,提升管理效率

在人工智能时代对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探索智能化排课与资源调度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能对管理效率的提升、管理质量的优化产生积极影响,全面提升管理工作的综合效果[8]。高校应利用人工智能优化排课与资源调度系统,综合考虑教师偏好、教室容量、课程关联性和学生选课需求,自动生成最优课表。同时,学校在开发和应用资源调度系统的过程中,可实时监控教室、实验室和设备使用情况,提高空间与设备的利用率,确保能真正利用人工智能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降低管理成本,提升教育教学运行的流畅性。唯有如此,高校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对智能排课工作和资源调度工作进行系统化的开发,能使管理效率、管理针对性得到显著提升,使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实现科学发展、系统创新。

3.4 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专业发展,构建智慧教研生态

在人工智能时代开展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比较基础性的工作,因此需要建构完善的教师队伍支持体系,构建智慧教研生态环境,使人才培养工作效能得到系统性的提升。其一,应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属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主体,教师的数字素养直接决定技术应用的效能。因此在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需要重视教师数字素养的培养,并根据培养工作的需求构建完善的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一方面针对新入职教师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重点培养技术认知与基础应用能力;另一方面,针对骨干教师开设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课程,强化其在课程设计、资源开发中的创新能力。此外,还应针对学科带头人开设人工智能伦理与教育法规课程,提升其技术决策的规范性。在此基础上,高校应建立“双师型”教师发展机制,鼓励教师与人工智能工程师组成联合教研团队,还需要构建教师数字素养评价体系,将技术应用能力纳入职称评审、绩效考核指标,形成持续性的能力提升动力。其二,构建智慧教研新生态。在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打造智能化教研工作的过程中,高校可以建立虚拟教研社区,支持教师跨学科、跨院校协作,共享优质教学资源。高校在此过程中,需要尊重教师的主体性,避免技术评估替代专业自主判断,还要组织教师适应智能化教研工具,提升其数字素养。如此,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组织教师参与智慧教研工作的基础上,就能逐步构建“技术赋能—专业成长—教学质量提升”的良性循环,切实推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整体优化,保障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创新发展,为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实践中教师应该重点针对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的融合应用进行系统的分析,打造智能化、数字化教学指导体系,促进教育工作全面变革,保障能提升教学管理工作质量、优化人才培养效能,为学校教育工作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鉴于此,在全面改革创新高校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分析人工智能手段与教学活动的系统融合,不断优化教学指导模式,确保能逐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体系,最大限度的彰显教育教学管理效能,使学校教育工作科学化推进。

参考文献

1]王宇亮.人工智能在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J].办公自动化,2024,29(21):28-30,34.

2]何攀利.人工智能技术对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影响[J].辽宁开放大学学报,2024,(03):79-82.

[3]刘鹢南,杨菁菁,张永生,等.面向智慧课堂的高校基层教学管理流程设计与实践——以长春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学组织工作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4,(03):10-13.

[4]康喜彬.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创新路径研究[J].林业科技情报,2023,55(04):171-173.

[5]李晓烽.人工智能技术支撑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探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23,32(05):57-6

[6]孙跃轩.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创新发展[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13):287-288.

[7]陈熙维.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创新路径探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3,44(04):237.

[8]李效宽,王文平.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创新发展[J].科技资讯,2022,20(09):187-19

作者简介:高晖(1992-),女,汉族,山东省临沂市,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工智能下高校教育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