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实现化肥减量增效
苟建华 刘果
四川省阆中市农业农村局 637400
摘要:在当今农业发展的进程中,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以实现化肥减量增效成为了一项重要任务。随着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过度依赖化肥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面临着诸多挑战。化肥的过量使用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还可能导致土壤板结、水体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探索如何通过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来实现化肥减量增效,对于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农业生产结构;化肥减量;增效措施;优化策略
1.农业生产结构与化肥使用的关系
农业生产结构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系统,它涵盖了众多要素,包括农作物的种类与布局、养殖种类与规模、农业用地的分配、农业生产的经营模式等。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农业生产的整体格局和效益。
在不同的农业生产结构中,化肥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当农业生产侧重于粮食作物的种植时,化肥往往被大量用于提高粮食的产量。例如,在大规模的小麦和水稻种植中,化肥能够提供关键的营养元素,促进植株生长和结实,从而保障粮食的稳定供应。而在以经济作物为主的生产结构中,化肥的使用则更加注重针对性和精细化。比如,对于水果、蔬菜等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需要根据其特定的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精准施用化肥,以保证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然而,不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会对化肥的使用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一方面,如果农业生产结构过于单一,过度依赖某一种或少数几种农作物的种植,可能会导致化肥的过度使用。因为单一作物长期连作,土壤中的养分失衡,为了维持产量,农民往往会不断增加化肥的投入量,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可能导致土壤板结、酸化等问题。另一方面,若农业生产结构缺乏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例如将不适合的作物种植在不合适的土地上,或者盲目跟风种植市场热门但本地不具备优势的作物,也会影响化肥的有效利用。
2.当前农业生产中化肥使用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农业生产中,化肥的使用存在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化肥过度施用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状。许多农民为了追求高产量,盲目增加化肥的使用量。在一些粮食产区,为了确保高产稳产,化肥的投入远远超过了农作物实际的需求。这种过度施用的情况不仅出现在大规模的农田,在一些小型农户的田地里也较为常见。
化肥使用不当也有着多种表现形式。例如,在施肥时间上把握不准确,未能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需肥规律进行适时施肥,导致化肥的肥效未能充分发挥。还有施肥方式的不合理,比如撒施、表施等粗放的施肥方式较为常见,不仅造成化肥的大量挥发和流失,降低了肥料利用率,还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此外,在化肥的选择上,部分农民缺乏科学的指导,盲目跟风选用一些并不适合当地土壤和作物的化肥品种。
这些化肥使用问题带来了诸多不良后果。首先,过度和不当使用化肥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土壤结构被破坏,出现板结、酸化、盐渍化等问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保肥能力逐渐减弱。其次,对水体造成污染。流失的化肥养分随着雨水或灌溉水进入河流、湖泊等水域,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水生态平衡。再者,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过量的化肥残留可能会在农产品中积累,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也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实现化肥减量增效的途径
为了实现化肥减量增效,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是关键,调整种植品种和布局是重要一环。不再单纯追求高产量的单一作物种植,而是根据土壤条件、气候特点以及市场需求,选择多样化的种植品种。比如,在适宜的地区增加豆类、油料作物等的种植比例。合理布局不同作物,实行轮作、间作、套作等种植方式。轮作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减少病虫害发生,降低化肥的依赖;间作和套作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光热条件,提高土地的综合产出,减少单位面积的化肥投入量。
推广生态农业模式是实现化肥减量增效的有力手段。比如采用绿色防控技术,通过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方法控制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从而降低对化肥的需求。发展有机农业,使用有机肥料替代部分化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的肥力和保肥能力。此外,推广生态养殖与种植相结合的模式,将养殖产生的废弃物经过处理转化为有机肥料,用于农田施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也是一条有效途径。构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体系,将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生产生物天然气、有机肥料等产品。鼓励发展林下经济,充分利用林地空间,开展林菌、林药、林禽等多种经营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减少对化肥的过度依赖。
4.保障优化措施有效实施的策略
加强农业技术指导和服务至关重要。一方面,组织专业的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面对面的技术指导,针对不同的土壤质地、作物品种和种植环境,制定个性化的化肥减量增效方案。另一方面,通过举办培训班、讲座和现场示范等形式,向农民传授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等实用技术,让农民掌握最新的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
建立健全监管和激励机制是重要保障。加强对化肥生产、销售和使用环节的监管,严格控制化肥的质量和数量,打击假冒伪劣化肥产品和过度施肥行为。制定相关标准和规范,明确化肥使用的上限和下限,引导农民合理施肥。同时,设立激励机制,对积极采用化肥减量增效措施、取得显著成效的农业生产主体给予奖励和补贴,如提供优惠贷款、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激发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升农民的科学种植意识是根本所在。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化肥过量使用的危害和化肥减量增效的好处,让农民充分认识到科学种植的重要性。开展科普活动,发放宣传资料,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平台,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和成功案例,引导农民转变传统的种植观念。在农村地区树立科学种植的示范户和典型,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带动更多农民自觉采用科学的种植方式和施肥方法,形成良好的农业生产氛围。
5.结语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以实现化肥减量增效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调整生产结构、改进种植方式、加强管理和服务等多方面的努力,可以在减少化肥使用量的同时,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为农业的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支持,也需要广大农业生产者积极参与和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1.马永喜,武继强,俞书傲.技术进步视角下中国农业化肥减量施用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4,(08):22-24.
2.彭烈雪.广西农业结构优化的灰色关联分析[J].粮油与饲料科技,2024,(04):84-86+99.
3.聂文喜,于海.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J].河南农业,2024,(13):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