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德育教育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的实践研究
刘新苗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区臧村中学 071100
高中物理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教育的根本目标为“立德树人”,物理教学不仅仅要进行公式、定律、解题技巧的教学,老师更要承担起育人的责任,将德育融入其中,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物理学建立在观察、实验、推理、验证的基础上,通过讲解物理史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的严谨态度;而且物理学习要求学生分析问题、评估证据,德育融合可以强化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物理学史充满大胆猜想和创新突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未知知识的勇气,培养创新、突破的科学精神。
一、高中物理教学渗透德育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学科本质与内容的天然契合性。物理学本身是人类追求真理、探索未知、不断质疑和创新的典范,研究方法比如观察、实验、假设,核心思想例如守恒定律等都天然蕴含着求真务实、批判思维、理性精神、创新意识、尊重证据的德育要素,这些都是德育目标的重要组成。物理知识与技术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教学内容涉及科技伦理、社会责任、家国情怀等内容,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供了切入点 。其次,教学过程和方法的承载性。物理实验要求精准、记录要真实、分析要客观,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细致、诚实守信品质的最佳实践场所。科学探究活动中全程渗透德育思维,从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各个环节都可以融入德育元素。物理知识探究和问题处理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克服困难专注力的重要过程。
二、高中物理教学与德育教育融合的实践对策
(一)深挖教材的元素
首先,构建“三维透视”分析法,从不同维度解构教材。从物理史的维度,不仅要讲述结论,也要还原科学家当时的困境以及面临的争议,比如将“牛顿第一定律”是对亚里士多德的“力是维持运动原因”的批判与继承,其中也展现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严谨的科学思维,同时还要讲解牛顿的继承与发展,突出科学是在不断质疑中进步的[2]。提炼概念定律中的“世界观启示”,从物理规律中提炼哲学思想,比如能量守恒与转化揭示世界是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波粒二象性可揭示认知的复杂性,反对非黑即白的绝对化思维。
其次,创新“五步深挖法”的教学对策。(1)进行文本细读,明确德育的切入点,科学史实用红色标注、实验操作要求用蓝色、科技应用案例用绿色、定律哲学内涵用紫色。(2)背景拓展。补充科学家传记、相关科技伦理实践报告、中国科技成就纪录片等。(3)情境转化。将德育元素转化为学生可参与的情境,比如举办辩论赛、角色扮演等。(4)问题链引导。从知识层、能力层和价值层提出问题,分别举例:光电效应现象如何验证光的粒子性?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的勇气是什么?若你的理论被权威否定,你会如何应对?(5)反思迁移。布置实践性任务,例如利用能量转换知识设计节能方案;对某科技产品的物理原理和社会风险进行分析[3]。
最后,课前深度备课,挖掘可匹配科学家事迹的切入点。仔细研读每一章节的核心概念、定律、实验、物理学史等内容,识别潜在的德育点,思考知识点中包含的科学家精神、态度、社会责任感和哲学思考等,例如通过对比伽利略斜面实验与亚里士多德观点,分析实验验证的重要性;通过伽利略质疑亚里士多德,体现了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针对识别的德育点,寻找与之高度契合的科学家故事,要具体生动、真实可信,比如爱因斯坦、居里夫人、两弹元勋等。
(二)开展多元化实践活动
多元化实践活动是实现德育与物理教学融合的关键路径,实践活动应超越课堂,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科学精神、践行道德品质。首先,构建三维实践体系。见表1。其次,实践活动形式与对策。(1)实验探究进阶活动。基础层进行规范操作训练,例如“多用电表改装实验”中设计陷阱电路,为学生提供有缺陷的电路图,要求学生记录异常数据并分析原因。进阶层进行批判实验设计,例如自由落体实验,巧妙利用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理论碰撞,木球和铁球是否会同时落地?羽毛和铁球是否会同时落地?现实生活中误差是如何导致的?怎样减小这些误差?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验证谁的观点才是正确的,体现了批判性思考和辩证分析探究实物本质的思维品质[4]。最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践行社会责任的意识。例如社区电路安全排查,学生参与绘制安全用电手册→制作双语警示牌,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掌握了家庭电路原理,也提高了社会责任心。
表 1 三维实践体系

(三)营造良好校园文化
首先,打造沉浸式的物理环境。物理空间不仅局限在实验室,在走廊、图书馆、食堂等公共区域,设置可互动的物理模型、科普装置、物理学史图文展板;利用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智慧校园平台等开辟物理德育融合专栏,分享教学案例、科普文章、科学家故事等,营造良好的德育与学科融合的环境[5]。比如设置“中国科技里程碑”展区:展示两弹一星、中国天眼、北斗导航等重大科技成果的物理原理。悬挂归国科学家群像,钱学森、黄大年、南仁东等。其次,促进师生间互动交流。支持学生成立物理创新俱乐部、天文社等,鼓励跨学科融合项目,学校也要提供一定的资源支持;定期邀请校外专家分享前沿科技和奋斗经历,形成知识共享、榜样引领的文化。最后,仪式教育。例如开学第一课,物理教研组可在全校师生面前做《物理学的中国声音》报告。
三、小结
高中物理教学中融合德育教育是新时代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物理学科内在育人价值的重要体现。物理教学与德育融合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授,致力于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健全人格、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因此高中物理老师要重视将德育融入学科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冯长平.高中物理教学的德育渗透探索[J].华夏教师,2025,(15):32-34.
[2]霍志刚,孙世慧,杨昕卉.“五育融合”视域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初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4,(11):117-120.
[3]刘晓宇.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深度融入德育的教学设计与实施[D].内蒙古师范大学,2023.
[4]温欣.将“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的实践探究[J].理科考试研究 ′,2025,32(6);31-33+37 .
[5]成乐涛.“五育融合”视域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25(9):0142-0144.
本论文是保定市“十四五”规划课题《将德育教育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的实践研究》编号 2501091 的主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