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训练中气息控制难题及解决路径研究
刘安邦
重庆峡谷城文旅集团有限公司歌舞团分公司
引言
气息不但是声乐发声的原动力,同时也是演唱艺术表达的基本依托。歌者对气息控制把握得是否准确,直接决定了他的声音是否稳定,音色是否纯正、感情是否富有表现力。在漫长的声乐教学过程中,气息常常成为最难突破的技术障碍和学生和教师共同关注的焦点。文章将以气息控制为着眼点,先对其声乐重要性进行了说明,然后对学习中气息常见问题进行了解剖,最后给出了解决途径,希望能对声乐训练起到科学的借鉴作用,促进歌者技术和表现力同步增长。
一、气息控制在声乐训练中的重要性
(一)气息与声乐表现的关系
声乐艺术的精髓就在于气息和声音的合一,气息既是声带产生震动的力量,也是演唱表现力最核心的依托。适当的气息控制可以帮助歌者得到平稳持久的声流和自然流畅的声音传达,从而避免气息不充分所带来的中断或者紧迫感。舞台表演中歌者要通过气息调节表现不同情感的张力和颜色,所以气息管理是否细腻直接决定着歌唱表现力。对于初学者来说,气息往往是一个被忽略但又是最关键的因素,把握气息控制既是一种技术要求,也是情感表达和艺术感染力发挥的先决条件。
(二)气息控制对音色与音准的影响
音色和音准是歌唱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尺度,气息控制对歌唱质量起着决定作用。如果气息不匀,音色就容易出现干瘪、发虚等现象,缺少该有的醇厚和丰满;如果气息支撑不到位,音准就易飘忽不定,产生向上张力大或者向下松驰的偏离。科学地运用气息可以维持声带振动平稳和平衡,让声音充满层次和穿透力。特别是高音区对气息的承托能有效地降低喉部的紧张程度,以保证声音的纯正和富有张力。一个好的气息控制,不仅形塑着歌声的纹理,而且还能给歌者以音乐作品所表现出的精确旋律和协调音响。
(三)良好气息管理对演唱耐力的支撑作用
歌唱属于强度较大的呼吸性运动项目,如果气息管理不到位,歌者易产生声音疲劳或者半途而废,很难完成长时间作品演绎工作。科学的气息管理有助于歌者达到能量的合理分配,让声音维持长久的支撑,这样在歌唱时间较长时仍然比较稳定和丰满。特别是在歌剧,合唱这样要求长句或者大唱段的情景下,气息耐力是歌者是否能成功完成歌唱的一个关键因素。歌者透过适当的呼吸方式既可延长气息使用效率又可避免声带受到过多磨擦,以维护声带的健康。
二、声乐训练中气息控制的常见难题
(一)呼吸方式不当导致气息不足
很多声乐学习者训练时易依赖于胸式呼吸或者浅表呼吸而造成吸入气量不够、气息不能深入肺底等问题,使声音延展和稳定受到限制。胸式呼吸使肩向上耸起,产生紧张感,从而影响演唱中自然顺畅;且浅呼吸使气息滞留于表面,不能形成长久的支撑。这类病例中歌者常有气促,音断等症状,特别是长句或者高音唱得更严重。所以如果呼吸方式没有矫正,歌者即使有了某些嗓音条件也很难完全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二)换气不合理造成声线断裂
声乐作品歌唱时换气位置与时机的把握是极其重要的。许多歌者由于没有气息规划而在需连贯表现的乐句上任意换气,导致声线不一致,甚至中断了音乐流动性。不正确的换气不只会让声音看起来生涩,而且也会损害作品情感表达和音乐完整性。特别是抒情性或者旋律性很强的一段,不理性的换气更容易使听者产生突兀感,减弱艺术感染力。此类问题通常来自于气息储备的缺乏和训练方法的失当,使得歌者很难在合适的乐句结束时完成自然换气。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结合曲目设计呼吸、合理布置换气点、确保声线连贯和情感传达完整。
(三)气息运用不稳引发声音抖动
声音抖动在声乐训练过程中是一个普遍而又技术性困难的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大多是因为气息缺乏稳定性。气息若时强时弱,声带的振动就会失去平衡,出现音波的不稳定,显示出声音的震颤或虚响。这一现象不但影响了声音纯净度,而且还会减弱演唱控制力和感染力。对初学者来说,往往由于急着发声,忽略气息的继续支持,造成声音飘忽不定;而且一些经验丰富的歌者会因为紧张或者用力过猛而导致气息流速不均匀。
三、气息控制的有效解决路径
(一)科学的呼吸训练方法与练习
科学地进行呼吸训练,是突破气息控制困境的第一出路。歌者需经过腹式呼吸和胸腹联合呼吸等系统锻炼,才能让气息深入肺底,均匀地散发出去。在基础训练时,可以采用静态呼吸练习来训练气息储备是否稳定,然后以发声配合练习达到气、声合一的效果。呼吸练习既要深吸,又要强调呼出具有可控性和持久性,如借助于长音训练检查气息流动是否顺畅。另外分段加长呼气训练可增强气息耐力和对唱大段有足够的支持。长期坚持科学训练使歌者在完善呼吸方式的同时,也形成了对气息控制的稳定习惯,为演唱的表现力与技术性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结合作品进行气息分配与设计
气息训练是否有效最终应贯彻于具体作品演绎之中,所以研究曲目一定要有气息分配和设计。歌者要一边对乐谱进行分析,一边计划换气位置和气息使用力度,保证音乐线条完整和情感表达自然。不同风格的作品在气息要求上有明显区别,比如抒情作品讲求连贯和精致,戏剧性作品要求气息爆发力较强,所以一定要结合作品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合理的气息分配既可以避免半途而废或者破裂,又可以突出作品的层次感,让歌唱更有艺术感染力。经过反复彩排,歌者就可以逐渐形成作品对气息运用的最佳选择,从而达到技巧和艺术上的结合。
(三)心理调控与身体协调的综合训练
气息控制不只是生理层面上的手法,还与心理状态、身体协调等因素息息相关。在歌唱时,紧张情绪往往会使呼吸加快,损害气息顺利输出,所以歌者需要通过心理调控来维持轻松和集中。可以通过冥想和意念导向的帮助来缓解紧张的情绪,让气息自然流畅。同时气息控制依赖身体多部位的协同,包括横膈膜、肋间肌及背部支撑肌群的配合,若身体僵硬或失衡,气息便难以顺利运行。配合瑜伽,在发声之前进行拉伸和身体律动练习有利于促进身体整体协调。心理和身体上的双重培养可以为气息的平稳使用创造出理想的条件,让演唱更从容不迫,更有表现力。
结论
气息控制不仅在声乐训练中处于技术核心地位,而且在歌唱艺术表达中处于灵魂支撑地位。科学的呼吸训练可以帮助歌者构建一个稳定的呼吸基础,以作品为主线的呼吸分配确保了歌唱的完整性和艺术性,心理和生理上的全面调整为呼吸的流畅提供了保证。三者相结合既可以有效地解决声乐训练气息难题又可以促进歌者整体演唱质量和舞台表现力的提高。显然,系统化的气息训练路径在声乐教育和实际应用中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它为声乐学习者在技术创新和艺术提升方面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路径。
参考文献
[1]徐丽.声乐训练中的发声技巧与气息控制分析[J].黄河之声,2025(3).
[2]吴艳.中职声乐教学中正确气息训练的意义与路径研究[J].音乐鉴赏,2024(12).
[3]卢春林.声乐技巧训练中音色与气息研究[J].喜剧世界(下半月),2024).
[4]朱雨薇.论声乐演唱中气息控制及运用原则[J].炫动漫,2024(23):0233-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