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公路桥梁设计中的振动与减振控制技术

作者

王斐 王莉莉

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合肥 230088

随着公路交通的“高速化和重载化”逐渐普遍,桥梁所承受的动力荷载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本项目以日车流量超过 3000 辆重载货车的高速公路大跨度连续梁桥为研究对象,在车辆冲击荷载(瞬时峰值可达 2.5 倍静载)和风荷载(平均风速 15 米/s)共同作用下,主梁竖向振动幅度超过 10mm ,横向振动幅度超过 5mm 。长期振动可导致桥面铺装层出现规律性裂缝(间距为 2-3 米)、伸缩缝过早损伤(8-3 年)、支座橡胶老化加速(硬度从 60 Shore A 升至 75ShoreA) 。传统的桥梁结构设计侧重于强度和刚度的校核,而不重视振动的控制。

1.公路桥梁振动的成因与危害

1.1 振动成因分类

公路桥梁的振动按其激励源可以分为三类:由车辆引起的振动、由环境荷载引起的振动和由地震引起的振动。在车辆荷载方面,重载车辆(超 55 t)与桥面不平度( 5mm )的碰撞激励会促使主梁产生 2-5Hz 的竖向振动(接近主梁的自振频率)。车辆离心力(曲线桥半径为 200m ,车速为 80 公里/小时时为 0.12g )和横向风荷载( 25m/s )共同诱发 1-3Hz 的横向振动。环境荷载中,风载是大跨度(大于 100m )桥梁最主要的激励源,其顺桥向风振(颤振)和横桥向涡激振动(振幅可达 0.1 倍)极易引起结构不稳定。温度变化(日温差-20℃)引起的结构膨胀也会引起约束部位的振动,从而影响结构的稳定性。地震动是突发性的,地震波以 3-5 公里/秒的速度传播,会引起多向振动,8 度地震时,墩身水平位移超过 20mm ,可能导致支座脱空,墩身开裂。

1.2 振动危害表现

疲劳损伤层面,主梁在交变应力(0.3-0.5)下以 0.02mm/ /次周期扩展,超过 10cm ,承载力降低30% 。在行车舒适度的劣化中,当垂直振动加速度大于 0.35m/ℏ}2 的时候,驾驶员会出现头晕和颠簸感,而当横向振动加速度大于 0.15m′ /秒² 的时候,驾驶稳定性下降,交通事故风险增加。附属设施损伤方面,振动造成桥面铺装层与主梁之间粘结失效(空洞面积超过 10% )、护栏螺栓松动(力矩损失超过 40% )、橡胶胶条破损(漏水率高达 30% )等。某高速公路连续梁桥监测资料表明,在不采取减振措施的情况下,桥面铺装年维护费高达 20 万元,是减振后的 3 倍。

2.公路桥梁设计中的振动控制技术

2.1 结构优化设计:提升自身减振能

结构优化是实现结构振动控制的根本方法,它可以通过调整结构的几何参数和刚度分布来改变结构的固有特性,从而避免共振频率。采用“工字型+加宽翼缘”截面形式(翼缘宽度由1.5m 增加至 2.0m ),使其抗弯刚度提高 25% ,使竖向自振频率由3 Hz 提升到 4.5Hz ,避免了车辆荷载的主导频率( 2-5Hz )。为了提高梁的抗扭刚度,在梁腹板设置加强筋(间距 1.5m,厚 16mm ),使梁的横向自振频率由 2 Hz提高到 3.5Hz ,从而减小了横向振动幅度。简支梁桥跨径选取需避开“跨度-频率”谐振区间, 20m 跨度时固有频率 4.2Hz ,与重载车辆激振频率( 4-4.5Hz )交叠,容易发生共振,此时可调跨 22m ,使固有频率提升至 4.8Hz ,共振风险降低 80% 。

2.2 被动减振装置:削弱振动能量传递

被动减振装置不需要外部能量源,依靠耗能元件来吸收振动能量,适合于中小跨度(跨度 ⩽100m )桥梁。铅芯橡胶支座(LRB)作为竖向减振构件,铅芯直径为 50-80mm ,橡胶层厚度为 20-30mm ,竖向刚度为 50-100kN/mm ,竖向刚度为 10-20kN/mm ;竖向振动时,铅芯发生塑性变形,能量耗散率高达 30%-40% ,竖向振动加速度减小 35% 。在水平方向上,利用橡胶的剪切变形来吸收能量,在地震作用下,在 50mm 的水平位移范围内仍能保持较好的耗能性能。针对大跨径桥梁竖向振动的调谐质量阻尼器(TMD),由质量块(10-50 t)、弹簧(刚度 5-20kN/m )和阻尼器(阻尼系数 5-15kN⋅s/m )组成,使其自振频率与主梁自振频率一致(误差 ⩽5%) ,在振动过程中,质量块随主梁反向运动,由阻尼器耗散能量。在 50m 跨简支梁桥上加装 2 组 20t 的 TMD,其竖向振动加速度由 0.52m/s2 下降到0.21m/s2 ,振幅降低了 60% ,是一种新的结构形式。

3.工程实践案例与效果验证

3.1 某高速公路连续梁桥减振设计

该桥梁为 5 跨连续梁(跨径 ),原设计未采取减振措施,通车后主梁竖向振动加速度达 0.52m/s2 (超标 0.35m/s2 ),桥面铺装出现多道横向裂缝。在优化设计方面,采用“结构优化+TMD+铅芯橡胶支座”相结合的方法,将主梁翼缘加宽至 2.0m ,抗弯刚度提高 25% ,自振频率由 3.2Hz 提高到 4.6Hz ;将 2 组 TMD (质量为 25 吨/组,自振频率为 4.6Hz )置于主梁跨中;支座由铅芯橡胶支座(直径 60mm ,垂直刚度 80kN/mm )替换。优化前后的实测数据表明,结构的垂直加速度值为 0.21m/s2 ,满足舒适度要求;应力幅值由 18 MPa 下降到 13 MPa ,疲劳寿命提高了 60% ;年养护费用由20 万元降低到 7 万元,经济效益显著。

3.2 某大跨径斜拉桥风致振动控制

该桥主跨 220m ,原设计仅设置普通抗风支座,涡激振动幅值达 0.12 倍梁高( 15mm, ),超过规范规定的 10mm 对主梁进行了优化设计,在主梁底部设置了 6m 宽的涡振抑制器(导流板间距为 6m),两侧设置了 1.2m 的高抗风挡板;采用主动风振控制装置(液压执行机构推力为 800kN ,实现对风荷载的实时监测和反作用力的控制。优化后的风洞实验和现场实测结果表明,风振幅度减小到 4mm ,临界风速由 42m/s 提高到 55m/s ,满足百年一遇风荷载要求;横向振动加速度由 0.2m/s2 下降到 0.08m/s ² ,大大提高了驾驶舒适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桥梁结构为研究对象,结合激励形式、结构形式和使用要求,构建“结构优化+被动减振+主动控制”的多级技术体系。被动式减震装置(LRB, TMD)具有造价低、可靠性好等优点,是中、小跨度桥梁的首选方案;主动/半主动控制技术(MRD、液压执行器)响应迅速,自适应能力强,适合大跨度和高风险的桥梁结构。工程实践表明,采用合理的振动控制方法,可以使桥梁的振动加速度降低 40%~60% ,疲劳寿命提高 50%以上,维修费用降低 60% 。

参考文献:

[1]吕中维,张雅林,李伟亭. 高速公路桥梁设计中的振动与减振控制技术研究[J].运输经理世界,2025,(03):94-96.

[2]雷平湘. 高速公路桥梁结构振动监测与故障诊断方法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4,(18):43-45.

[3]徐斌,于华群,万珊,等.基于动力有限元法的重载荷载作用下公路桥梁振动响应[C]//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南昌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2015: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