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InSAR 的地面沉降监测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王坤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中心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面沉降问题在众多城市中日益凸显,给基础设施安全、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带来潜在威胁。传统监测手段受限于精度与范围,难以满足大规模、长期监测的需求。InSAR 技术以其高分辨率、全天候、广域覆盖等优势,为地面沉降动态变化的精确捕捉提供了全新途径。将其成果应用于城市规划,不仅有助于提前识别风险区域,还能为科学布局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基于 InSAR 的地面沉降监测技术原理与优势
基于 InSAR 的地面沉降监测技术原理,是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在不同时间获取的多时相雷达影像,通过干涉处理分析同一地表区域在时间序列上的相位差异,从而反演出地表高程变化信息。与传统的水准测量和 GPS 监测相比,InSAR 能够在无需地面接触的情况下,快速、精确地获取大范围的沉降信息。这一技术依托卫星平台,具备全天候、全天时的观测能力,即使在恶劣天气和复杂地形条件下,也能保持较高的监测精度。其核心优势在于可实现厘米级甚至毫米级的形变探测精度,且能够对长时间跨度的沉降演变过程进行连续监测,为动态掌握沉降发展趋势提供可靠数据基础。
InSAR 可以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另一突出优势是空间覆盖范围广和时间成本低。卫星影像一次覆盖可达数百至上千平方公里,这对于地面沉降呈现区域性分布的城市而言尤为重要。相比点状观测的传统方法,InSAR能够实现面状监测,不仅可以识别沉降的中心区域,还能揭示沉降带的整体分布格局。此外,还可以通过多时相干涉技术和永久散射体 InSAR(PS-InSAR)等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大气延迟和地表散射变化带来的误差,提高结果的稳定性与可信度。这种技术特性使得监测工作更加高效,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大面积数据获取与处理,大幅提升了沉降监测的时效性与经济性。
在城市建设与管理过程中,InSAR 的技术优势还体现在其可持续的长期监测能力上。随着卫星遥感技术和数据处理算法的不断进步,InSAR 能够对同一区域进行多年甚至十余年的连续观测,形成详尽的沉降演化时序数据。这为研究地面沉降的成因、演变规律以及未来趋势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城市规划、重大工程选址、基础设施安全评估等提供了重要参考。通过与地质、地震、地下水开采等多源数据结合,InSAR 不仅能够揭示沉降的表面表现,还能为深层地质结构变化提供间接信息,从而在保障城市安全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推动了相关防控策略的持续优化与完善。
二、地面沉降监测成果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价值
地面沉降监测成果在城市规划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其首要作用是为城市空间布局与土地利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 InSAR 技术获取的高精度沉降监测数据,可以直观反映城市不同区域的沉降速率和空间分布特征,从而帮助规划部门识别潜在的地质风险区域。在城市扩张、新区开发或旧城改造过程中,这些数据可用于确定建设用地的适宜性,避免在沉降活跃区进行高密度建设,降低因地质不稳定导致的基础设施损坏风险。同时,通过长期的监测成果分析,还能揭示沉降与地下水开采、地下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为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强度和开发模式提供数据支撑。
在基础设施规划与防灾减灾方面,沉降监测成果能够为道路、地铁、桥梁、地下管网等工程的设计和运维提供重要参考。城市交通与公共设施往往需要长期稳定运行,而沉降的不均匀性容易导致结构变形甚至失效。通过将 InSAR 监测成果融入基础设施的选址和设计阶段,规划人员可以避开高风险区域,或在必要时采取地基加固、荷载调整等工程措施,确保设施安全可靠。此外,在防灾减灾领域,沉降监测成果可用于建立地质灾害预警模型,对沉降速率显著增加的区域进行重点关注,提前部署应对方案,提升应急响应效率,从而减少灾害可能造成的经济和人员损失,并为城市安全管理提供持续技术保障。
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中,沉降监测成果同样具有长远价值。城市规划不仅需要满足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需求,还必须兼顾生态安全和环境承载力。沉降监测成果可以为地下水资源管理、湿地保护和地下空间开发提供决策依据,避免因过度抽采地下水或不合理开发造成沉降加剧和生态系统退化。通过将监测数据与城市总体规划、地下空间利用规划等相结合,能够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城市建设与资源利用,实现城市的安全、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目标。这种基于科学监测成果的规划方式,有助于从根本上提升城市抵御地质风险的能力,并为未来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InSAR 技术支持下的城市规划优化与未来发展趋势
InSAR 技术支持下的城市规划优化,首先体现在对规划方案的科学化和精细化调整能力上。借助高精度的沉降监测数据,规划部门可以对城市现状进行全域评估,将地面沉降速率、分布格局和变化趋势纳入规划决策的核心参数。这种数据驱动的方式能够帮助规划人员在道路走向、建筑布局、地下管网敷设等方面做出更为合理的安排。例如,对于沉降敏感区,可以优先规划为低荷载、低密度的公共绿地或生态空间,而将高层建筑、交通枢纽等集中在沉降风险较低的区域,从源头上降低工程病害与安全隐患的可能性。这种因地制宜的规划优化模式,不仅提高了城市运行的安全性,还能有效控制长期维护和加固的成本。
未来,InSAR 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将更加立体化与动态化。随着多源遥感数据融合技术的发展,InSAR 可以与光学遥感、激光雷达(LiDAR)及地面监测数据深度结合,形成多维度、多尺度的城市地质环境数据库。这一综合数据库可实现对地面沉降的实时监控与趋势预测,使规划部门能够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随时调整建设策略。同时,借助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InSAR 监测成果可与城市人口密度、交通流量、经济布局等社会经济数据相结合,实现对沉降风险的综合评估与精细分区。这种全要素、多变量的动态规划体系,有助于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推动城市功能布局的优化升级。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引领下,InSAR 技术还将推动城市规划向韧性城市与智慧城市方向发展。沉降监测成果不仅可以用于事前预防,还能为应急响应和灾后重建提供精确依据。通过将 InSAR 监测网络纳入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城市管理者可以实时获取地质变化信息,及时调度资源应对突发事件。此外,未来随着商业卫星和高分辨率观测平台的普及,InSAR 监测将更具经济性与普适性,使更多中小城市也能开展长期稳定的沉降监测与规划优化。总体来看,InSAR 技术的持续进步与应用深化,将为城市规划提供坚实的数据保障与决策支持,使城市在应对地质风险的同时,实现更加安全、高效与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结语:
InSAR 技术以其高精度、广覆盖和长期监测优势,为地面沉降动态评估与城市规划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支撑。通过将监测成果融入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及防灾减灾体系,城市能够更精准地规避地质风险,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安全性与可持续性。未来,随着技术与数据融合的不断深化,其在智慧城市和韧性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将更加凸显。
参考文献:
[1]杨祥林.SAR-InSAR 技术在城市区域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北斗与空间信息应用技术,2025,(02):33-36.
[2]杨魁,邱亚辉,徐骏千,等.地面沉降立体监测数据融合方法[J].测绘通 报,2025,(02):122-126+142.DOI:10.13474/j.cnki.11-2246.2025.0222.
[3]唐少杰,林玉国.SBAS-InSAR 技术在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J].地矿测绘,2024,40(04):39-43+51.DOI:10.16864/j.cnki.dkch.2024.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