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高边坡支护施工的稳定性控制研究
高翱 陈大钊
湖北新大地工程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070;湖北省水利水电科技推广中心 湖北武汉 430070
引言
高边坡稳定性受地质构造、岩土特性和外部荷载等多因素影响,支护施工需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现代监测技术和数值模拟手段的发展,为施工过程稳定性评估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基于监测数据的反馈分析能够优化支护参数,实现施工过程的精准控制。这些技术进步显著提升了水利工程高边坡施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1 水利工程高边坡支护施工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1.1 地质条件对稳定性的影响
地质构造特征直接决定了高边坡岩体的结构完整性。岩层产状变化导致不同区段的抗滑能力差异,层面倾向与坡面关系影响整体稳定性。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程度控制着潜在滑裂面的形成条件,节理间距和贯通率决定了岩体破碎程度。软弱夹层的存在降低了滑移面的抗剪强度,形成薄弱带。风化程度差异造成岩体力学性能不均匀分布,表层风化带强度显著降低。
1.2 水文状况对稳定性的影响
地下水位波动改变边坡岩土体的有效应力状态,水位上升导致孔隙水压力增大。渗流场分布影响岩体结构面的软化程度,持续渗流加速软弱夹层的泥化过程。降雨入渗引起非饱和区基质吸力丧失,降低表层土体抗剪强度。动水压力作用推动岩块沿结构面位移,渗透力改变滑体的力学平衡条件。地下水的化学作用促使岩体胶结物质溶解,结构面抗滑性能逐渐劣化。
1.3 外部荷载对稳定性的冲击
地震作用产生惯性力和动水压力,改变边坡受力状态。库水位骤降形成指向坡内的渗透力,减小抗滑力分量。交通振动荷载持续作用导致结构面材料疲劳损伤。坡顶堆载增加下滑力矩,改变原有平衡状态。温度循环变化引起岩体裂隙冻胀和热应力。风荷载对表层松散体产生拖曳作用,引发局部垮塌。波浪冲刷作用掏空坡脚支撑区域,减小阻滑力。
2 水利工程高边坡支护施工稳定性控制技术措施
2.1 锚杆支护的稳定性控制技术
锚杆支护采用全长粘结型锚杆增强岩体整体性,通过钻孔注浆使杆体与围岩形成共同受力体系。施工过程需严格控制钻孔角度偏差,确保锚杆轴线与潜在滑裂面保持最佳交角。注浆材料采用早强水泥浆液,保证浆液在裂隙中的充分扩散和密实填充。锚杆长度根据潜在滑移面深度确定,锚固段需穿过可能滑动面进入稳定岩层。锚杆布置采用梅花形分布,间距根据岩体破碎程度和设计荷载确定。张拉锁定工序需在浆体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进行,预应力施加过程分级加载。
2.2 挡土墙支护的稳定性保障手段
重力式挡土墙通过自身重量抵抗土压力,墙身采用阶梯式断面增加抗滑稳定性。基础埋深需满足冻胀和冲刷要求,底部设置凸榫增强抗滑能力。墙后设置排水系统,包括反滤层和排水管,降低静水压力。挡墙材料选用毛石混凝土或浆砌块石,保证砌体强度和整体性。墙面设置沉降缝和伸缩缝,间距根据地质条件和温度变化确定。墙背回填采用分层夯实,每层厚度控制在 300mm 以内。泄水孔按梅花形布置,孔径和间距根据水文地质条件设计。
2.3 喷射混凝土支护的质量把控要点
喷射混凝土采用湿喷工艺,配合比设计满足早期强度和耐久性要求。喷射前需清理岩面松动石块,保证新鲜岩面外露。钢筋网片安装位置准确,与岩面保持设计距离并固定牢固。喷射作业分段分层进行,每层厚度控制在 50-70mm 范围内。喷枪与受喷面保持垂直,距离控制在 0.8-1.2m 之间。喷射混凝土终凝后及时养护,保持表面湿润状态。厚度检测采用预埋标尺法或钻孔取芯法,确保达到设计要求。表面平整度控制在 30mm/2m 范围内,超挖部位采用同级混凝土补喷。
2.4 预应力锚索支护的施工关键技术
预应力锚索钻孔采用跟管钻进工艺,保证成孔质量并防止塌孔。锚索体选用高强度钢绞线,防腐处理采用油脂填充和 PE 套管保护。内锚固段长度根据设计荷载和岩体条件确定,采用压力注浆确保密实度。张拉设备经法定计量机构标定,分级加载至设计值的 105% 后锁定。自由段采取防腐处理并安装对中支架,保证钢绞线均匀受力。外锚头采用钢垫板和锚具组合,承压面与锚索轴线垂直。封锚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 C30,保护层厚度满足设计要求。
3 水利工程高边坡支护施工稳定性监测与评估
3.1 监测指标的确定与选取
边坡变形监测指标包括表面位移和深部位移,采用全站仪和测斜仪进行测量。应力应变监测指标涵盖支护结构受力状态和岩土体应力变化,通过埋设钢筋计和土压力盒获取数据。地下水位监测指标选取观测孔水位变化,监测渗流场动态演变。环境因素监测指标包含降雨量和地震动参数,建立与边坡响应的关联分析。支护结构工作状态监测指标涉及锚杆轴力和挡墙位移,反映支护体系效能。各监测指标依据边坡工程等级和地质条件差异化配置,形成完整的监测指标体系。
3.2 监测方法与设备的应用
表面位移监测采用全站仪测量监测点三维坐标变化,配合 GNSS 技术实现全天候观测。深部位移监测使用固定式测斜仪,通过测斜管获取不同深度水平位移量。地下水位监测采用自动水位计,实时记录水位波动过程。支护结构受力监测应用振弦式传感器,测量锚杆轴力和挡墙土压力。裂缝监测采用裂缝计和位移传感器,量化开裂发展程度。环境监测配置雨量计和强震仪,记录外部作用因素。自动化监测系统集成各类传感器,实现数据远程传输和集中管理。
3.3 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流程
原始监测数据经过滤波去噪处理,消除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影响。位移数据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识别变形发展趋势和周期特征。多源监测数据通过空间插值技术生成整体变形场,评估区域稳定性。监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验证计算模型的可靠性。关键指标建立过程线图,分析其与施工工序和环境因素的关联性。异常数据采用趋势外推法和灰色预测理论进行研判。定期编制监测报告,包含数据处理结果和初步分析结论。
3.4 稳定性评估标准与预警机制
边坡稳定性评估采用变形速率控制和累计变形量双控指标。预警等级划分为正常、注意、预警和警报四级,对应不同响应措施。位移速率评估标准考虑地质条件和施工阶段特征差异化设定。支护结构工作状态评估依据设计容许值确定控制标准。地下水位变化评估结合渗流稳定分析确定临界阈值。预警触发机制采用多指标综合判断模式,避免单一指标误报。预警信息发布实行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各层级处置权限。预警响应包括现场核查、数据分析、方案调整和应急处理等环节。
结束语
水利工程高边坡支护施工的稳定性控制需结合地质勘察、支护设计和动态监测等多方面工作。未来应进一步优化支护结构参数,完善施工过程监测体系,提升自动化控制水平。通过技术创新和工程实践的结合,将为高边坡施工安全提供更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亚斐.水利工程施工高边坡稳定性控制技术[J].中国科技信息,2025,(16):59-61.
[2]李思雨.水利枢纽工程中高边坡开挖与支护施工技术[C]//广西大学广西县域经济发展研究院.2025 年第二届工程技术数智赋能县域经济城乡融合发展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浙江省正邦水电建设有限公司;,2025:139-141.
[3]黄允波.水利枢纽工程中高边坡开挖与支护施工技术研究[J].珠江水运,2025,(11):51-53.
[4]宋海超.水利水电工程中高边坡开挖及锚喷支护的应用[J].四川建材, 2025,51(02):166-169.
[5]裴正鹤.某水库高边坡开挖施工中边坡支护技术分析[J].水上安全,2024,(09):133-135.